戏曲教学中的“口传心授”方法初探

2017-09-14 22:42张博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7年13期
关键词:戏曲人才情感

张博

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戏曲之所以经久不衰与“口传心授”方法的推广与应用有着直接关系。通过这种全面的教学方法,使得戏曲本质内涵、文化精神得以延续。基于此,以戏曲教学中应用“口传心授”教学模式的意义为主要切入点,对戏曲教学中构建“口传心授”教学模式的方法进行着重探讨,以期更好地提高戏曲人才的综合能力,推动戏曲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戏曲教学口传心授方法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为艺术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与良好的社会环境,戏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对戏曲人才进行全面培养,通过“口传”与“心授”相结合的方式,来更好地提高戏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实现人才表演能力、感悟能力的双向互动式强化。对此,本文以戏曲教学为主要研究内容,对其中“口传心授”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法进行简要分析,从而实现戏曲教学的新发展。

一、戏曲教学中应用“口传心授”教学模式的意义

“口传心授”教学模式,从其字面含义上来看则是通过口头传授的方式来提高人才的戏曲能力,利用心灵感知、情感强化的方式来促使学生将外在学习技能转换为内在的思想价值,从而将戏曲的本质内涵、文化价值、精髓理念得到最大限度的彰显。在戏曲教学中应用“口传心授”教学模式,是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符合戏曲这一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的本质要求,对戏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在戏曲教学中应用“口传心授”教学模式,可以进一步彰显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对戏曲教学任务的完成具有良好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口传心授”教学模式以“口传”和“心授”为主要教学方式,在注重培养人才表演、歌唱等技能的同时,还要求人才要对戏曲文化中剧种类型、地域文化、思想内涵、创作背景等方面有所了解,以便更好的掌握戏曲的情感价值,将此思想与自我技能的提升相结合,进而切实有效的完成戏曲教学模式的改革任务。

第二,在戏曲教学中应用“口传心授”教学模式,符合戏曲文化主义传统形式的本质要求,可以将戏曲文化的精髓与教学模式得到融会贯通,加快戏曲教学机制的重构进程。戏曲文化以传统文化、人文故事等方面为主,如黄梅戏《女驸马》、豫剧《穆桂英挂帅》等戏曲均是以人文故事为主,能够淋漓尽致的展现女性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对此,在学习过程中,人才需要对其中的故事内涵有所了解,通过眼神、手势的外在动作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为戏曲表演的深化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在戏曲教学中应用“口传心授”教学模式,可以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培养水平和质量,为我国戏曲文化、艺术事业的深化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更好的践行文化传承的文化战略。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戏曲教学工作要以传统文化的传承为己任,为我国文化战略的践行与实施提供高素质人才,对此,利用“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可以促使人才强化自身对剧目的理解程度,将文化传承与自身的素质提升相结合,由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加快我国戏曲传统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进程。

二、戏曲教学中构建“口传心授”教学模式的方法

1.以“口传”为切入点,培养人才表演技能

教师要以“口传”为切入点,将此作为戏曲教学中构建“口传心授”教学模式的基础环节,逐步培养人才的表演技能。众所周知,中华文化中戏曲的形式、内容及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教师则需要通过“口传”这种最为快捷的方式来巩固人才的基本能力,如角色的神情、动作等,以此来更好的展示戏曲角色的本质特征。

第一,加强前人模板的专项学习。从戏曲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剧种的形式、内容、表演方式等方面并没有什么根本性改变,这就要求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前任模板的专项教学,根据其中的固定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教学,如动作、念白、唱歌等,精准把握戏曲的基本形式,从而提高戏曲表演的整体效果。

第二,关注戏曲表演的细节之处。众所周知,细节决定成败,这种思想用在戏曲表演之中仍旧十分受用。因此,在戏曲教学的“口传”过程中,教师要对人才表演的细节之处进行及时的纠正与调整,保证人才的戏曲技能表演与角色本身相契合。人才在学习过程需要对台词、神态、动作、眼神等方面进行及时的揣摩,紧跟老师的教学步伐,如果出现不懂或者不明确的地方要及时向老师询问,减少戏曲遗留问题的出现,从而实现细节表演的效果的最大化。

第三,掌握并巩固基本功。“四功五法”是戏曲表演的基本功底,“四功”则是唱、念、坐、打,“五法”则是手、眼、身、法、步。基本功的内容要求学生在戏曲表演过程中要实现技能与情感之间的水乳交融,动作要精练到位,走位要正确规范,身姿要有板有眼,以此来保证戏曲教学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前进。

2.加强“心授”引导,提高人才的心得感知能力

要加强“心授”引导,启发学生对人物角色的情感、思想、心理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与探讨,根据人物在故事中所处角色的不同进行情感的及时调整,借助表演的方式来使得戏曲角色的形象逐渐丰富和立体,从而与欣赏者产生精神共鸣。通过“心授”的引导与启发,能够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心得感知能力。

第一,丰富角色性格。戏曲表演的本质意义则是通过艺术表演的形式将人物角色中的内心精神、价值观念及时代信仰展示给欣赏者,实现人物形象的深化发展。对此,教师在戏曲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角色本身进行深入交流,并指导学生明确情感的展示路径,以来促使戏曲角色的形象更加立体、生动,并在表演者的技能之下熠熠生辉。

第二,深入了解人物。戏曲表演的最高境界则是人才能够与角色相交融,将自己更好的带入角色之中,从而实现角色情感的升华。对此,教师在戏曲“心授”教学过程中,要将自己对角色理解传递给学生,并让学生就自己所理解的人物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将积极想象成戏曲中的人物,实现角色与自我的合二为一,进而提升戏曲的整体层次。

第三,感悟与表演融会贯通。戏曲与其他传统艺术形式相比较来说具有明显不同,戏曲对于表演模式、台词、曲调等方面都有着明确的硬性规定,并且要求极为严苛。因此,在戏曲表演过程中,人才不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对台词进行随意篡改、对动作进行调整,如果进行随意改动则会影响戏曲本身的艺术价值。对此,教师应该指导人才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何种方式才能更好的将角色情感展现出来。例如,教师可以以自身为示范,人才对教师的戏曲表演进行观看,感受教师如何将人物情绪进行传递,人才通过实践表演的形式,彰显此刻的感悟,最后由教师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实现人才感悟与表演的融会贯通。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延续与传承的重要标志,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口传心授”方法的实际教学价值,通过行之有效教学方案的构建,提高“口传心授”教学模式的实效性,更好地为戏曲人才的能力培养所服务。

参考文献:

[1]肖海默.戲曲打击乐的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之研究[J].音乐时空,2015,(05):174.

[2]叶萍.“戏曲角色创造”教学的策略与实施——创作剧目《少年花木兰》《黄鹤楼》为例[J].戏剧之家,2016,(07):19-22.

[3]张俊红.口传心授仍然是戏曲教学的主要模式[J].大舞台,2016,(03):72-73.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缀白裘》与清代中叶戏曲的转型”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4CB02335)。

猜你喜欢
戏曲人才情感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情感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台上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毛遂自荐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