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017-09-14 02:49李程骅
群众 2017年9期
关键词:小康小康社会总书记

李程骅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的目标,是我们党的初心、执政理念和恒久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生动实践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承诺。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重申,“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这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进一步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执政理念的庄严宣示,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坚持人民至上,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治理理念,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主义”的根本标志。回顾历史,我党能取得革命的成功,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键就在于牢记初心,始终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牢牢把握人民至上的准则,是贯彻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主脉的本质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实践,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核心精神和鲜明特色。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际,从新发展理念与发展战略的实施,从制度安排到检验标准,从精准扶贫到共建共享,都从顶层进行了整体设计,将国家富强之梦、民族振兴之梦与人民幸福之梦交织在一起,绘出了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路线图。在十八大刚刚闭幕之时,习近平总书记率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阐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中,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个都不能掉队”;对全面深化改革,强调“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对全面依法治国,强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对全面从严治党,强调“关键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切为了人民之“初心”始终伴随着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人民至上、民生为要,抓民生就是抓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首要原则是坚持人民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就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抓好重大工程项目落实等发表重要讲话,着重对百姓关切的六件民生大事作出具体部署。他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部署,真切回应了新的发展阶段的人民期待与诉求,旗帜鲜明地提出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境界。

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体现在老百姓的好日子中。这是我们党不变的初心,也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如今,我国发展已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迎接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之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两个牢牢把握”的原则下,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一宣示,是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进一步深化,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的需要,将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在新发展理念的统领下,一步步实现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蓝图和任务,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前进。

不负人民期待,让全面小康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把实现战略目标和完成阶段性任务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不负人民的期待。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强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做出的庄严承诺”。他还明确指出,“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让全面小康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就是要造福全体人民,一个不丢,一户不落,让每个人都能从发展中得到实惠。这是建设实实在在的小康,是对历史负责的小康。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这个目标已经实现。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予全面小康社会新内涵。十八大之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被纳入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成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赢脱贫攻坚硬仗的总任务和总目标,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endprint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关键是要补齐扶贫攻坚的短板,让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群也能同步迈入小康的行列。对此,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把扶贫开发由解决温饱问题,转向加快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让现行脱贫标准下的任何一个贫困人口落下,让作为社会基础的广大农村居民获得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发展红利。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的脱贫攻坚战,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最好例证。“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这充分展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决心和超凡能力,体现了新发展理念对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全局影响力,进一步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扶贫攻坚取得的成效,特别是建立起对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群体的扶贫脱贫机制,确保了每一户、每一人都不落不丢,在得到人民认可的同时,也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肯定。2016年8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16》,高度评价中国的扶贫工作,认为通过有针对性的多维减贫和精准扶贫,中国使6.6亿人脱贫,特别是对民族和边疆地区的发展扶持,为人类的减贫事业和包容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在,离2020年只有3年多时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了最关键一程,我们党一定能兑现这一庄严承诺、切实履行好这份政治责任,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全面小康的伟大目标与任务中。

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踏上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们党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把增进人民的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不断调高,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定位为“人民的梦”。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来看,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第一个百年目标,是实现巩固人民主体地位的阶段性目标,而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将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要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標而努力,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动员令,是向国际社会的庄严宣告,在推进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包含全体人民的中华民族将真正强健起来,将为整个世界的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党的十八大郑重提出的,二者紧密连接、相互贯通,要有步骤、分阶段去实现。当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为了兑现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也是为全面小康之后的迈向第二个百年的目标发展道路,强化布阵筑基作用。中国作为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要顺利实现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宏大目标,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注定是充满风险和挑战的。同时,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之后,整体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城乡、地域、阶层之间的收入、发展差距还难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局部地区的相对贫困问题会依然存在。同时,国家整体的发展水平特别是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社会水平等方面还会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益贫式经济增长的多元效应还需进一步释放,共享发展理念还需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得到更好落实。所有这些,都需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进行新的谋划、实施新的方案、推动新的拓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更加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的丰富内容、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在新发展理念的统领之下,树立长周期发展的战略理念,找准自身的比较优势,发挥小康社会建设的可持续性特色优势、后发优势,抓住战略机遇期,培育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在科技创新和社会治理创新上勇于开拓,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展现中国担当,全方位推进以人的现代化引领的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最大限度地降低实现现代化的成本和代价,持续开拓发展的新境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更高的发展层次,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绽放出更加灿烂的人类文明之花。

(作者系群众杂志社副总编辑,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苏胜利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康小康社会总书记
我家的小康
我家的小康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小康之路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