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运行速度的平交口立体化改造路段安全分析

2017-09-15 02:57陶灵犀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7年8期
关键词:大车支线主线

陶灵犀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92)

基于运行速度的平交口立体化改造路段安全分析

陶灵犀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92)

公路快速化改造过程中,原道路平面交叉口存在通行能力有限、事故率较高等问题,用立交来代替平交,对老路平交口进行立体化改造,将有效地缓解上述问题。归纳平交口立体化改造中道路的相交方式,选取典型的工程案例,进行车辆运行速度数据调查和分析,结合路段交通特征,总结各道路相交方式的安全问题。

快速化改造;平交口立体化;安全性分析

1 平交口立体化改造中道路相交方式

平交口立体化改造有两种形式:分离式(相交道路在空间上分离,无匝道连接)、部分互通式(常用的形式有菱形立体交叉和部分苜蓿叶式立体交叉等)。对平交交叉进行立体化改造,分离式与部分互通式,都存在主线或支线道路相交穿越的问题,其方式可具体分为六种方式:主线上跨、支线上跨、主线下穿、支线下穿、主线上跨支线下穿、主线下穿支线上跨。

2 典型平交口立体化改造路段的调查

本文选取工程案例,布置合适的观测点测量车辆的运行速度,总结研究路段交通的实际运行特征,作为分析其安全性的依据。针对每种相交道路相交穿越方式,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安全性研究。

本文调查路段选取苏虞张公路,该一级公路2001年新建,2008年第一次快速化改造,2010年第二次快速化改造,属于本文研究的典型工程案例。第一次改造路线总长50.27 km,对沿线平交道口进行归并、改造和整治,全线改造后共封闭交叉口35处,保留平面交叉口21个。第二次改造路先总长42.274 km,主线全线不存在平面交叉,调查试验路段共有平交口改造路段21处,涵盖各类道路相交穿越方式。

3 基于运行速度的路段安全性分析

3.1 主线上跨方式

(1)主线道路安全性分析

主线运行速度变化规律:根据数据分析总结,主线上跨方式路段的大小车的速度变化成一定的规律,上坡路段小车速度略有增加,大车速度降低。小车虽然受到重力分向作用,但由于爬坡性能较好,驾驶员一般踩加速板行驶,因此可以保持原有的行车速度,甚至使得车速略有增加;而大车在上坡路段速度有所衰减,在坡顶达到极限最低值。大小车的运行速度差在坡度平缓路段约20 km/h,在上坡路段进一步增大,至凸形竖曲线顶部约25~30 km/h。根据现场观测,上跨路段大车先减速后加速运行过程速度变化较大,但基本在外侧车道行驶,虽与内侧车道小车的运行速度差较大,但各行其道,超车情况不多,相互干扰较小,不足以构成严重的安全问题。下坡路段大小车速度均增大。小车在下坡终点处速度较高,达到100 km/h,大车速度增加较小车更明显,在下坡终点处速度达到80 km/h,略高于经过起坡点时的速度。

出入口安全问题:半互通立交采用主线上跨的穿越方式,合流路段车辆运行速度差较大。布设右转匝道,一般情况下匝道出口设置在主线上坡路段,转向车辆需要在到达分流点之前完成换道,若该路段线形平缓、顺畅,车辆行驶过程中车速平稳、视野开阔,并且指路标志位置合理、指示清晰,则换道行为不会影响道路交通安全。匝道入口设置在主线下坡路段,主线车辆在下坡之后与匝道车辆合流,根据以上分析,车辆经过合流区的速度较高,尤其是外侧车道行驶的大车,速度增加明显,而刚从匝道驶入的车辆速度差较低,约50 km/h,二者的速度差约30km/h,匝道车辆加速行驶的同时,还需要寻找机会汇入大车较多且速度较高的主线外侧车道,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2)支线道路安全性分析

主线上跨方式,不会对支线的进行较大程度的调整,线形不存在坡度较大、曲线半径较小的情况,较为顺直、平缓。被交道路为城市干线、次干线道路,在道路相交处、上跨路段下方设置信号控制交叉口。上跨路段的桥墩构造,对该区域的视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转向车辆驾驶员视线被桥墩阻挡,不能全面的观察交叉口的情况(见图1)。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保证车辆严格按照信号灯指示通行,杜绝支线上少量的行人、非机动车的闯红灯行为(见图2)。被交道路为支路、低等级道路,车辆运行速度较低、交通量较少,保证车辆转向处视距良好,则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较低。

图1 交叉口视距条件不良

图2 非机动车闯红灯

3.2 主线下穿方式

(1)主线道路安全性分析

主线下穿方式路段的大小车的速度变化亦成一定的规律,车辆进入下穿通道后均有加速过程,在纵坡过度到平坡时,大小车的运行速度均达到最大值,出通道时伴随着减速的过程。小车的运行速度在下穿路段底部运行速度较高,在有些通道底部运行速度超过设计车速约为10 km/h。大部分的主线下穿通道大小车运行速度差超过10 km/h,在部分通道底部,大小车运行速度差超过20 km/h。

小车运行速度较高:小车的运行速度超过设计车速过多,驾驶员转向、减速的操作距离都较长,对安全行驶不利。在雨雪等天气条件下,路面潮湿、行车阻力减小,还会产生水漂等现象,这就会引发车辆间刮擦、相撞或撞中央分隔带护栏等事故。

大小车速度差较大:进入通道后小车加速明显,而大车的运行度变化不大,这就导致在通道底部,小车与大车的运行速度差明显。从交通量调查表中可看出,下穿路段大车比率较高,占机动车交通量的30%~40%,某些时段甚至达到50%,因此,大型车对下穿路段行车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同一路段大小车辆运行速度差过大,车辆间避让频繁,若反应不及,则易导致追尾、相撞等事故。而通道处车道由六车道变为四车道,偶尔会出现两个大车并行的现象,此时小车无法超车,但是加速明显,大小车追尾的事故则无法避免。

对向车辆眩光干扰:下穿路段设置中央分隔带,车辆在夜间行驶时,由于某些下穿路段纵断面凹形竖曲线半径指标较低,并且分隔带植被高度不够,达不到防眩效果,车辆驾驶员视线受对向车辆灯光干扰,对前方道路状况不明,极易引发事故。

短隧道“黑洞”、“白洞”现象:通道长度较短,约20~30 m,可视为短隧道,内部不进行照明设计。驾驶员在进入隧道时,从隧道外部去看照明很不充分的隧道入口,往往会产生“黑洞效应”或“黑框效应”现象(见图3),通过出口看到的外部亮度极高,出口看上去是个亮洞,出现极强的眩光,驾驶员在这种极强的眩光效应下会感到十分的不适,这样就看不到外部道路的线性及路上的障碍物,出现“白洞效应”(见图4)。针对该问题,应在短隧道之前采取适当的减速措施,使得车辆以较低的速度通过,缓解驾驶员的紧张感;必要时,隧道内还可以布置适当的照明设施,以减少短隧道内外的照度差值。

(2)支线道路安全性分析

主线下穿方式,类似与主线上跨方式,同样不会对支线的进行较大程度的调整。支线道路若为城市干线或次干线道路,车辆运行速递小车约50 km/h、大车约40 km/h,支线平面交叉口采用信号灯控制,需要防止非机动车、行人闯红灯引发的交通事故;若为支路或更低等级的道路,车辆运行速度较低、交通量较少,不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

图3 下穿段“黑洞”效应

图4 下穿段“白洞”效应

地面平交口范围较大:半互通立交采用主线下穿的穿越方式,地面道路可与支线形成平交口实现转向交通,该平交口范围往往较大,不利于车辆的安全通过。因此有必要对平交口进行交通优化、渠化设计,合理、适当的渠化设计将有效地提高平交口的通行能力及行车安全性,见图5。

图5 平交口范围较大

3.3 支线上跨方式

(1)主线道路安全性分析

支线上跨桥对主线车辆行驶的影响较小,只有主线在道路相交路段纵断面布置为凹形竖曲线的情况,上跨桥梁部分会对主线驾驶员的视野产生一定的影响。若桥梁结构不合理,有遮挡前方道路的现象,则会导致驾驶员对突发路况不能及时反应造成交通事故。

(2)支线道路安全性分析

支线道路一般设计指标取值较低,但支线上交通量较小、车辆运行速度较低,且上跨路段对行车视线的遮挡物较少,因此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车辆掉头问题:部分半互通式立交采用支线上跨的穿越方式,一般情况下不设置左转匝道,左转交通的组织方式为:引导车辆先右转进入支线,行驶一段距离后再掉头。若掉头车道与右转匝道末端距离过近,车辆进入支线后还未完成换道就面临掉头问题,掉头车辆(尤其是大车)为避免错过掉头机会匆忙换道,极易引发交通事故。这种情况下,应当注意设置掉头车道的位置与右转匝道末端保持安全的距离;合理组织掉头交通,尽量与邻近的平交口结合。

3.4 支线下穿方式

(1)主线道路安全性分析

支线下穿方式,主线纵断面在道路交叉处不存在明显的起伏,支线道路构造也不在主线车辆驾驶员的视线范围之内,对主线交通几乎不构成影响。

(2)支线道路安全性分析

支线上车辆运行速度较低,约小车50 km/h、大车45 km/h。在下穿路段,为减少下挖工程量,一般支线纵断面纵坡设置较大,车辆在下坡段加速明显,但下坡路段距离较短,经过坡底时小车行车速度虽有提高,与大车的运行速度差不超过10 km/h,并且支线交通量较小,车辆在此处行驶可以保持较大的车距,发生追尾事故的可能性不大。

非机动车安全问题:支线设有非机动车车道,周边居民出行频繁,从支线下穿路段交通量统计中可看出,非机动车交通量相对较大,与机动车交通量相当,对道路交通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现场调查,该路段存在非机动车越过机非隔离标线、在机动车道行驶的现象。而机动车为超越前方行驶的非机动车,占用对向车道,并且道路相交处主线道路及挡墙对支线行车视线的影响,车辆凹形竖曲线底部视距条件相对较差,对向来车不易提前发现,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车辆掉头问题:类似支线上跨方式,该方式同样存在车辆的掉头问题。

3.5 主线上跨支线下穿

(1)主线道路安全性分析

主线上跨支线下穿方式,主线、支线同时调整,可以避免相交道路中任何一条的设计指标过低。主线部分纵断面线形的坡度取值较小、坡长取值适当、竖曲线半径取值较大,则线形较为顺畅,车辆通过时运行速度不会产生较大的变化,车速较为平稳,大小车的运行速度差也不会有明显的增加,改造路段安全性较高。

(2)支线道路安全性分析

支线道路的纵断面布置,相比于单一的支线下穿,道路相交处凹形竖曲线半径的取值较高,通道底部视距条件较好,有利于行车安全。此外,非机动车安全问题仍应注意。

3.6 支线上跨主线下穿

(1)主线道路安全性分析

支线上跨主线下穿方式,类似与主线上跨支线下穿方式,纵断面设计指标较高,线形较优。安全问题方面与单一的主线下穿方式比较,对向车辆眩光干扰问题由于凹形竖曲线半径取值较大,得到明显改善;短隧道的“黑洞”、“白洞”效应依然存在,需要采取一定的安全保障措施。

(2)支线道路安全性分析

类似支线上跨方式,半互通立交采用该方式,不设置左转匝道,车辆需要先进入支线再进行掉头,掉头车道的设置及掉头交通组织可参照前文的建议。

4 结语

各种道路相交穿越方式,均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在设计、实施阶段需予以重视,排除安全隐患,提高主线、支线道路的车辆行驶安全性。改造路段中,主线车辆运行速度的变化受纵断面纵坡坡度法的影响较大,相对于其他方式,主线下穿方式存在的安全问题较多,主要有:小车运行速度较高、大小车速度差较大、对向车辆眩光干扰、短隧道“黑洞”、“白洞”现象。

[1]张源,孙广金.干线公路快速化路线总体设计研讨[J].现代交通技术,2011,8(3):19-22.

[2]张春平,景天然.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安全评价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1994,22(1):47-52.

[3]JTG/T B05-2004,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S].

法国建成世界首条太阳能公路 1 km耗资3 600万元

世界第一条太阳能公路最近在法国诺曼底小镇Tourouvre建成。铺设这条太阳能道路的初衷是为了给当地的路灯提供电源。

法国环境部长塞格琳·罗雅尔(Ségolène Royal)女士出席了当天的太阳能公路揭幕仪式。为建成这条长为1 km的太阳能道路,政府共投资了5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3 625万元)。

这条道路由2 800 m2的太阳能电池板覆盖,电池板面则被一种硅树脂层保护,可以经得起每天大约2 000辆汽车从上面碾压通过。

法国环境部长罗雅尔此前曾表示,打算在法国建设1 000 km的太阳能公路。不过她的这一提议遭致各方质疑:首先是与屋面倾斜安装的光伏面板相比,这种平坦路面铺设的光伏面板的效率会大大降低,再者是修建太阳能公路的投资成本过高,设备本身寿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今年,美国的密苏里州宣布将对66号公路进行改造升级,其中部分包括铺设太阳能面板。这种内嵌有光伏电池板的六边形钢化玻璃相互咬合,会利用太阳能发电,并为路面加热。

U412.35+1

B

1009-7716(2017)08-0026-04

10.16799/j.cnki.csdqyfh.2017.08.008

2017-05-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508321)

陶灵犀(1988-),女,江苏如皋人,助理工程师,从事道路交通设计工作。

猜你喜欢
大车支线主线
支线飞机替换战略的经济性分析
大车拉小车
人物报道的多维思考、主线聚焦与故事呈现
更加突出主线 落实四个到位 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起重机大车平衡梁优化设计
数字主线
大车拉小车
支线机场建设项目经济效益评价
下沉和整合 辽宁医改主线
我国支线机场运营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