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海绵城市”构建的雨水利用规划探究

2017-09-15 02:57章海瑛杨绍猛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7年8期
关键词:海绵雨水规划

王 毅,章海瑛,杨绍猛

(1.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浙江市政设计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4;2.杭州市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8)

防洪排水

基于“生态海绵城市”构建的雨水利用规划探究

王 毅1,章海瑛2,杨绍猛1

(1.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浙江市政设计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4;2.杭州市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8)

“生态海绵城市”是我国城市发展新模式,对于增强城市防洪抗涝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构建“生态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对城市雨水进行规划利用是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基于“生态海绵城市”的含义及发展概况,研究了基于“生态海绵城市”构建的雨水利用规划目标与特点,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基于“生态海绵城市”构建的雨水利用规划策略。

生态海绵城市;雨水利用规划;城市渗水;积水空间

0 引言

我国水资源含量丰富,水资源总含量位于世界第6位,但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4。同时,我国地域跨度较大,天然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分布非常不均衡。由于受到水资源污染问题的威胁,导致国内超过2/3的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情况[1],严重影响到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平和人们生活质量提升,特别是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这个问题更加突出。但近些年国内部分城市出现的“看海”模式,表明城市在应对雨水灾害方面还有很大问题。通过构建“生态海绵城市”,有效利用城市雨水,将雨水变废为宝,不仅可降低城市用水压力,还能够提升城市抗洪防捞水平。因此,分析和构建“生态海绵城市”,探索雨水利用及其规划,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生态海绵城市”的含义及发展概况

1.1 “生态海绵城市”的含义

“生态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如同一块大海绵一样,对于自然灾害、环境变化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弹性”。当城市下雨时,对于雨水有着较强的净化、渗透、蓄水、吸水效果。当城市缺水时,可将先前蓄水释放出来,从而有效改善城市整体的自然生态效果[2]。在建设“生态海绵城市”过程中,应当秉持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确保城市建设的生态化效果。

1.2 “生态海绵城市”发展概况

虽然“生态海绵城市”概念已经提出多年,但国内“生态海绵城市”建设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特别是在对城市雨水利用方面,还处于小范围、小尺度利用,多数停留在对雨水储存和利用的低级水平。很多城市的雨水规划利用效果并没有从整个城市未来发展的高度出发,导致“生态海绵城市”建设水平长期较低[3]。但是在众多实践案例当中,我国部分城市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陕西咸新区在城市雨水综合利用规划方面相对于其他城市就迈出了较好的一步。其结合自身城市建设特点,规划使用了下沉式绿地,形成了“植生滞留槽”(见图1),在城市的道路两边低几公分区域种植灌木花草,铺上粗砂砾石,再把我们平常看到的下水道格栅设置在灌木花草间,保证所有道路范围内绿地都能有效收集到雨水[4]。在进行城市房屋建设过程中,采用了生态绿地、雨水花园等方式,使用人工方式挖掘较浅的绿地,对于建筑屋顶的雨水实现有效汇集利用,在景观绿地中使用生态雨洪系统、生态湿地系统[5],将小区、道路雨水收集到绿地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2 基于“生态海绵城市”构建的雨水利用规划目标

众多“生态海绵城市”建设实践表明,在雨水规划利用方面,其目标应当包含有三个方面[6]:首先,政府应根据“生态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对雨水利用进行全面总体规划,有效解决城市当前雨水利用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其次,“生态海绵城市”中雨水规划利用应当从城市雨水规划利用实际需求出发,规划设计单位与个人应遵循相关的规章制度来执行,有效提升城市雨水规划利用水平;第三,在“生态海绵城市”中对雨水进行规划利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节能节水、保护环境,最大限度增强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因此,在雨水规划利用的过程中,应当有效控制城市中雨水资源浪费、不合理利用的情况。

图1 下沉式绿地

3 基于“生态海绵城市”构建的雨水利用规划特点

3.1 尺度性

所谓“尺度性”也就是区域性,不同城市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同一个城市内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功能。所以,“生态海绵城市”在雨水规划利用的过程中,应当准确为城市“把脉”,正确把控城市雨水规划利用尺度,选择合理区域,针对不同城市、不同区域在雨水规划利用方面的具体需求,设计出不同的规划利用方案,确保雨水规划利用水平。

3.2 综合性

在进行“生态海绵城市”雨水规划利用的过程中,应当从整个城市生态综合发展的角度出发,不能出现“一头大”的情况。这对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城市雨水规划利用应该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发展,而并非限制城市发展。

3.3 效益性

效益性包含有两个方面:首先是经济效益,通过对雨水的规划利用,在日常生活、农业、工业等方面可以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对于收集得到的雨水,经过简单沉降、过滤、消毒措施之后,往往能够直接在部分工业上使用,降低工业生产成本,提升工业生产经济效益;其次是社会效益,通过对雨水的规划利用,可降低城市发生洪涝灾害的概率,降低洪涝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4 基于“生态海绵城市”构建的雨水利用规划策略

4.1 提升雨水利用效率

在“生态海绵城市”对雨水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首要环节就是提升城市内部雨水利用效率。在具体的实施中,必须增强城市内部硬件措施对于雨水的吸纳水平。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城市内部多建设绿化空间,从而提升城市收水空间。在对城市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增加墙面绿化与屋顶绿化,降低道路硬化面积,充分利用城市内部河道、滩涂、海滨、水面、山地等,根据城市发展战略设计出更大的城市森林面积。在城市内部,通过道路、沿河道路等构建城市生态环境绿廊,从而有效提升现代城市对雨水的吸纳能力。此外,该种“生态海绵城市”建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城市对大自然的吸水能力,有效降低城市雨水流失,提升城市对粉尘、太阳辐射等吸收能力,实现对城市空气的净化。

(2)增强城市渗水效果。在具体实施中,应当在“生态海绵城市”中研发与使用新型的雨水渗透硬化铺装材料,并采取对应的铺装工艺,更好地做到城市内部雨水的自然渗透,有效转变当前很多城市内部出现的植草砖不长草,设置的渗透水泥雨水渗透量非常小的情况。同时,应加强城市编制管理工作,有助于城市详细规划管理工作。特别是在增强城市渗水功能方面,可规划采取分区、分阶段的方式来增强城市对雨水的吸纳能力,尤其是城市新区建设必须高标准要求。

(3)拓展城市雨水积存空间。在城市公园绿地、小区绿化等方面应当加大城市水域面积,有效提升城市雨水的生态功能和资源功能,让城市雨水更好发挥作用。严格禁止大范围使用防水布,确保城市既可以存水又可以渗水。在这个过程中,还应当强化地方政府在雨水利用过程中的职责,确保全国城市均可以增强自身对雨水的利用效果,实现全民利用雨水,增强城市雨水利用效果。此外,还应当加强城市用水功能建设,根据“生态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多构建诸如蓄水池等类似的蓄水设施。

(4)加强城市建设中的雨水回灌建设。当前,“生态海绵城市”雨水规划利用效果较差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雨水回灌建设力度较小,导致城市雨水出现了大范围的浪费,因此,应当增强“生态海绵城市”中雨水回灌建设,具体实施中,对于城市地下蓄水空间应当加大开发力度,运用和研发新型的城市雨水回灌工艺,从而有效增强城市内部雨水资源的自然循环效果。

4.2 加强运营监管

“生态海绵城市”在规划雨水利用效果的过程中,主要建设的目标是: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涵养水源资源,治理城市水环境,保障城市水安全。“生态海绵城市”在规划利用雨水资源时,全面增强运营监管是非常重要的保障措施。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对于雨水规划利用效果进行全面巡查、监督,保证相关单位与个人在雨水规划利用方面的责任落实到位,确保雨水规划以及各项规划制度、方案均能得到有效实施。同时,为了更好确保“生态海绵城市”雨水规划利用效果,应当在“生态海绵城市”中成立对应的雨水规划利用管理部门,并提升其职能作用,加强在城市内部宣传雨水利用的益处和措施,在城市内部形成浓厚的节水节能氛围。整个过程中还应当制定出对应的奖惩制度,实行倒逼机制,强化相关人员的责任感,从而有效提升“生态海绵城市”雨水规划利用的内在动力,这对于确保雨水利用效果较为关键。

4.3 扩大雨水利用规划的宣传和推广

只有全员参与到整个“生态海绵城市”雨水利用规划当中,才能确保雨水利用效果,因此,扩大雨水利用规划的宣传和推广是非常必要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当前新媒体时代各种媒介的作用。充分利用当前人们使用非常广泛的微信、微博、QQ等平台,让更多人认识到构建“生态海绵城市”的重要性,并通过一些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人们学会各种方式的雨水利用途径,从而使更多人参与到雨水利用当中,增强“生态海绵城市”中雨水利用合力。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应当和这些新媒体平台进行全面合作,举办一些相关的活动,从而提升人们对雨水规划利用的关注度。例如,可以举办“生态海绵城市雨水利用献言献策”主题活动,从而充分发挥全社会在雨水规划利用方面的聪明才智,对于人们提出的一些规划、建议,应当进行全面梳理,并对其中较好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研究分析,对最终采纳的建议和意见进行一定的奖励,从而更好地使人们参与到整个“生态海绵城市”雨水规划利用的实施中。

4.4 完善雨水管理模式

当前,“生态海绵城市”建设在进行雨水规划利用的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雨水管理模式较为滞后,导致在具体规划利用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问题。为了转变这一情况,应当对雨水管理模式进行完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生态海绵城市”雨水规划利用单位应当使用当前较为“火爆”的大数据技术,对近五十年的降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更好预测城市未来雨水变化趋势[7]。整个过程中,“生态海绵城市”建设应当充分借助高校、科研院所在技术、人才的等方面的优势,采取全面战略合作的方式,对“生态海绵城市”当前实行的雨水管理模式进行完善,切实有效增强“生态海绵城市”雨水管理模式的先进性。在整个过程中,应当实行动态化的调整措施,对于雨水管理模式出现的问题,应进行动态化调整,确保雨水管理模式的使用效果。

5 结语

在“生态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增强对雨水规划利用效果是非常关键的,这就需要相关的单位与个人,充分认识到雨水规划利用在整个“生态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并从城市实际情况入手,采取针对性对策,增强“生态海绵城市”雨水规划利用效果。生态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责任,更需要每位市民能够积极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1]顾天奇,张古陶,孙海洋,等.新建开发区海绵城市实践——以苏州太湖新城市政道路生态雨水渗透及利用工程为例 [J].中国市政工程,2016(2):30-32,113-114.

[2]石坚韧,肖越,赵秀敏.从宏观的海绵城市理论到微观的海绵社区营造的策略研究[J].生态经济,2016(6):223-227.

[3]李方正,胡楠,李雄,等.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响应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6(7):39-45.

[4]王媛媛,景洪兰.国外雨洪管理技术实践对北方海绵城市建设启示——以沈阳雨水利用综合规划为例 [J].中国市政工程, 2016(4):41-43,102.

[5]许杰玉,毛磊,熊锋,等.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城市雨水资源利用规划研究——以山东省曲阜市为例 [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6(5):38-41.

[6]邹宇,许乙青,邱灿红.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以湖南省宁乡县为例[J].经济地理,2015(9):65-71,78.

[7]赵万民,朱猛,束方勇.生态水文学视角下的山地海绵城市规划方法研究——以重庆都市区为例[J].山地学报,2017(1):68-77.

TU992

B

1009-7716(2017)08-0106-03

10.16799/j.cnki.csdqyfh.2017.08.017

2017-04-20

王毅(1973-),男,浙江杭州人,高级工程师,从事市政工程设计工作。

猜你喜欢
海绵雨水规划
农事 雨水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如果雨水先唤醒清明
农事 雨水
海绵是植物吗?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