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时期的张云逸

2017-09-18 18:36项东民
党史文汇 2017年9期
关键词:张云逸军部叶挺

项东民

张云逸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忠诚的共产主義战士。他是十位大将中年龄最大、资历最深的一位。享有“三高”大将之美誉:一是高资历,他不仅参加过同盟会,1926年加入共产党时已是国民革命军的师参谋长,衔至少将;二是高龄,他出生于1892年,授大将军衔时已届63岁高龄;三是高薪,不说国民革命军时期,到共和国大将时,他拿着元帅的工资。张云逸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虽身经百战,冲锋陷阵,却从未受过伤。张云逸是新四军的创始人和重要领导人之一,曾担任新四军参谋长兼第三支队司令员、江北指挥部指挥、新四军副军长兼第二师师长、代军长,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朽贡献。

新四军创始人之一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被迫停止对陕北红军的进剿,但仍处心积虑地要消灭南方红军游击队。受党中央的委托与派遣,身为中革军委委员的张云逸在延安参与接待了从白区秘密进入瓦窑堡的董健吾,及时将董健吾传送的密件及谈话内容上报了在前方指挥作战的毛泽东和周恩来。

1937年1月,周恩来在西安致电毛泽东、张闻天,建议派与桂系素有渊源的张云逸去广西,开展对桂系的统战工作。1937年5月,张云逸从延安赴香港、桂林、广州、福建等地,做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及各界爱国人士的统战工作。他先后同李宗仁、白崇禧及四川省刘湘的代表会谈,达成了红军与桂、川三方联合抗日的协议;接着同云南省龙云的代表商谈联合抗战事宜;后又转赴广州,做广州当局余汉谋的工作,促余同意共同抗日,在广州成立八路军办事处。同年7月16日,福州当局和驻闽粤军制造了漳浦事件,张云逸又赶到福州,与福州省主席陈仪进行交涉……

抗战初期,我党对桂、粤、港、川抗日统一战线工作成绩突出,张云逸居功至伟,毛泽东曾说过:我党能对国民党将领说话的人不多,张云逸是其中之一。在极其复杂、险恶的环境中,张云逸不辞劳苦地奔波于多个省市,宣传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针对各派势力的不同态度,灵活、妥善地处理了团结与斗争的关系,为组建新四军及新四军组建后的统战工作奠定了基础,做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

在此期间,张云逸奉中共中央指示,专程赴澳门寻找北伐名将叶挺。叶挺在九一八事变后回国,国民党方面对叶挺进行利诱拉拢,欲委以军事要职,要他反共,遭到叶挺的严词拒绝。张云逸找到叶挺后,两人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张云逸向叶挺介绍了西安事变的详情及中共处理西安事变的方针政策,介绍了国共谈判的进程,分析了国共重新合作的趋势,详谈了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等,鼓励叶挺出来参加抗日救国神圣事业。叶挺听后,十分高兴。他坚定地表示,愿意随时响应党的号召,返回内地,投身于抗战之中。张云逸澳门之行,为以后叶挺担任新四军军长奠定了基础。

全面抗战爆发后,南方各游击区仍是今后我革命运动的战略支点,这些支点不仅是红军10年血战的结果,也是对日作战的根据地。1937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的指示》,10月1日,中央将游击区的工作方针电告张云逸,指示他赴闽西传达党中央的文件精神。面对激烈的斗争,张云逸在去福建向我党闽西领导人邓子恢等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南方游击工作方针的同时,主动深入闽西部队了解情况,宣传党的政策。邓子恢等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和张云逸一起研究了闽西的形势,认识到国民党龙岩专署在制造摩擦。为了避免不利的形势,他们及时将驻在雁石的队伍撤到苏邦,揭穿了国民党“共军要进攻龙岩城”的谣言,保留下来的革命队伍成为新四军的第二支队。

1937年12月,张云逸到达武汉。23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抵达武汉。24日,张云逸向中共中央作《华南工作报告》,详述了他受中央委托在华南半年来的工作情况与经验,并对加强华南工作提出了建议。25日,张云逸出席了叶挺、项英在汉口召开的新四军干部会议。1938年1月4日,张云逸与项英、曾山、周子昆等离开汉口,于6日到达南昌。1月9日,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正式挂牌办公,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兼第三支队司令员。能和北伐名将叶挺、中共元老项英搭档,可见张云逸当时的地位。

新四军第三支队是由闽浙赣红军游击队和闽东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根据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新四军军部的决定,从1938年1月中旬开始,东南分局和军部领导人分别下到各个游击区,传达中共中央指示,动员游击队下山集中,做好改编为新四军的工作。

1938年2月,张云逸从南昌出发赶往闽浙赣、闽东、闽西南等地,为宣传党的政策,动员南方红军游击队集结、改编而奔波。张云逸首先到达江西铅山石塘镇,确立了新四军第三支队机关及第五团的编制,团长饶守坤。接着又赶到福州和漳州,与国民党当局及粤军谈判,使他们同意在福州设立新四军办事处,释放被捕的共产党员,追回了漳浦事件中被扣押的部分枪支,将这些人员、枪械与闽北红军游击队一起编成了新四军军部特务营。当他赶到古田县城拟动员闽东游击队下山改编时,得悉闽东领导人叶飞已率队出发赴皖南岩寺。张云逸担心游击队途中的安全,立即写信派人追赶,提醒叶飞要警惕国民党军队的袭击,使该游击队安全地到达了集中地点,组建成了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叶飞任团长。至此,第三支队的组建工作胜利完成。

1938年4月4日,新四军军部离开江西南昌,向安徽进发,于5日抵达岩寺。张云逸陪同叶挺军长、项英副军长,在西溪南村南河滩广场检阅了第三支队。

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奠基人

1938年9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再次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会议刚结束,毛泽东、王稼祥、刘少奇就联名致电项英:“现在安徽中部最便利我军活动,新四军可否派两个至三个营交张云逸同志率领过江?”中共中央直接点将要张云逸过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来因为他具有卓越的指挥才能,堪当重任。二来江北是国民党桂系的地盘,而张云逸与桂系素有渊源。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在江北活动的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居功自傲,留恋大别山区,消极执行中共中央的指示,派张云逸过江也有解决该问题的因素。endprint

11月下旬,张云逸率军部特务营两个连以及一部分干部,從皖南抵达江北。第四支队的前身红二十八军在高敬亭领导下过去长期坚持大别山区游击战争,有些干部对东进敌后失去大别山区作依托顾虑很大。对此,张云逸在第四支队干部会议上反复地说:“在民族敌人入侵的形势下,在敌人占领的地区,我们有广大的群众基础,皖东丘陵和平原地区照样可以打游击,而且还能摆脱国民党的限制,更加自由地放手发动群众,壮大我们的力量。”

经过张云逸的说服、解释,与会干部提高了认识,纷纷表示要执行中央的东进指示。军部直接指挥的第八团在团长周骏鸣、参谋长赵启民率领下,率先进入皖东津浦路西全椒县大马厂一带开展游击战争。1939年4月底,新四军军长叶挺和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等从皖南军部过江整理江北部队,于5月10日抵达舒城西港冲,当晚即召开第四支队连以上干部军事会议。会上大家一致表示坚决执行东进命令,高敬亭也举手表示同意。但是开始行动时,高敬亭却写信命令第七团和第九团停止东进,公然抗命。

5月中旬,在叶挺主持下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张云逸任指挥。同时成立党的江北指挥部前委,张云逸兼前委书记。6月15日,中央书记处电示,决定撤销高敬亭第四支队司令员职务,另从延安派资历老的徐海东来担任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6月下旬,张云逸着手整编新四军江北部队。以原第四支队第八团为基础,扩编成第五支队,罗炳辉任司令员。由张云逸带过江的部队扩编的江北游击纵队改由江北指挥部直接指挥。

在江北指挥部统一指挥下,短短几个月时间,第四支队开辟了以定远县藕塘为中心的皖东津浦路西抗日游击根据地;第五支队开辟了以来安县半塔为中心的皖东津浦路东抗日游击根据地;江北游击纵队继续坚持皖中,担负皖南军部与江北指挥部交通往来的重要任务。至此,淮南抗日根据地初具雏形。

但是,我军所面临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日伪虎视眈眈,国民党顽固派不顾民族大义,对我军由限制进而到制造摩擦。他们在皖东地区派专员、县长,恢复政权,大肆扩张地方武装,与我军争夺地盘。

1939年11月,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来到了淮南津浦路西地区,对张云逸贯彻执行党中央东进敌后方针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传达了党中央“独立自主”的方针,明确了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方向,提出了抗日要有枪杆子,还要有个家,这个家就是以我为主的抗日根据地,还要准备反摩擦,敢于同国民党顽固派亮剑。

张云逸率领部队认真执行党中央和刘少奇的指示,积极做好创建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工作,扩大部队,准备反“扫荡”、反摩擦。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使第四支队、第五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猛增到1.5万余人。

1939年12月,日军从南京、蚌埠等地,抽调2000多人,向我滁县施家集、全椒周家岗等地区发动“扫荡”。在张云逸的统一领导和徐海东的具体指挥下,我军采取“诱敌深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的战术,12月21日,我四支队以劣势的装备同不可一世的日军展开了顽强的战斗,在周家岗等地区一举粉碎了敌人的“扫荡”,毙伤俘日军160余名,生俘日军少佐一名,乘胜收复了全椒县周家岗、复兴集、大马厂和古河镇等地,取得了江北反“扫荡”的重大胜利。第五支队在津浦路东“二打来安城”,赶跑了侵占该城的日伪军。在反击日军“扫荡”的同时,粉碎了国民党顽军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到1940年6月底前,张云逸率部创建了包括津浦路东8个县、路西4个县政权而连成一片的淮南抗日根据地——华中第一块抗日根据地。

在创建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张云逸功勋卓著,堪称创建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先驱者和奠基人。

皖南事变前后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

事变当夜,在江北的张云逸和刘少奇、陈毅等新四军领导人彻夜未眠,对国民党顽固派同室操戈、反共媚日的行径万分愤慨,通宵达旦地注视着事态的发展,用无线电不断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汇报情况,并和被围困的新四军领导人进行联系。

早在事变前的1940年10月,张云逸就得到可靠情报:国民党军蠢蠢欲动,调兵遣将,图谋进攻淮南抗日根据地,身处皖南的新四军军部也在万分危险之中。张云逸和刘少奇十分忧虑,向中共中央军委建议新四军军部率皖南部队最好北渡到无为、含山地区,随后向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转移,届时他们可以派第四支队前去接应,这样军部过江就比较安全。否则,大的反共摩擦发生时,处于险境中的军部必然遭受损失。张云逸认为,新四军军部若率皖南部队早日渡江移至皖东,不但能使军部和皖南部队摆脱危险局面,而且将大大增强江北新四军的力量。这对于巩固淮南已得阵地及进一步开展华中敌后的抗日斗争,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可惜的是,新四军军部一直没有执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要求其尽快北移的指示和张云逸、刘少奇的建议,终酿大祸。

新四军在皖南的失败,令张云逸更加担心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安全,遂调兵遣将,严阵以待。正当张云逸研究如何保卫淮南抗日根据地及粉碎国民党顽军对华中的进攻计划时,传来了国民党当局1月17日发布的撤销新四军番号的反动命令。为使新四军能继续在华中坚持抗战,张云逸认为,在当前最紧要的有两件事要做:一是要立即表明我方对国民党当局发布的反动命令的态度,坚决拒绝接受这个命令;二是要采取实际行动回击这一反动命令。为此,他和邓子恢于1月24日给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及刘少奇、陈毅的电报中指出:“(一)蒋介石下令取消新四军番号,甚至宣布法办叶挺军长,通缉项英副军长,我们全军应立即通电全国坚决反对。(二)我们是否应立即组织新的军部代理职权,并向全国宣布,以回击国民党当局的反动命令。”

中共中央为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坚持团结抗战,避免分裂,确定了在政治上采取攻势、在军事上采取守势的斗争方针。张云逸的建议和中央不谋而合,中共中央军委于1月20日发布了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1月25日,新四军的新军部以华中总指挥部为基础宣告成立。随后成立了中共中央军委华中分会,又称新四军分会,刘少奇为书记,陈毅、张云逸、邓子恢、赖传珠为委员。endprint

在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同时,具有战略眼光的张云逸還在思考新四军的战略发展方向,他认为,既然国民党顽军有一整套的进攻华中新四军、八路军的计划,那么我亦应有一整套的应对方案才行,否则就会陷入被动当中。经过反复思考,张云逸于1月24日致电刘少奇、陈毅并中共中央军委,就如何在华中进行军事部署以粉碎蒋桂顽军的全盘进攻计划提出建议:新四军、八路军在华中的突击方向应为皖北,首先打败汤恩伯部,乘胜进逼豫南,并配合鄂豫边新四军李先念部的行动,同时威胁大别山侧背;苏北的新四军、八路军只留必要兵力牵制韩德勤部,并从政治上争取国民党苏北地方实力派李明扬等部,以巩固苏北根据地,主力应向西进逼;皖东为钳制方向,但在目前须集中必要兵力消灭桂军进入津浦路西之一部,停止其继续进攻,同时从政治上争取其中立;如我主力进到豫南,则桂军将陷于我南北两面夹击之中,此时桂军若离开大别山,则我在皖东和豫南的部队可乘势占领之。张云逸的上述建议,得到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并被吸收到军委的决策中。只是后来由于华中局势的变化,张云逸的建议未能付诸实施。

新的军部成立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将活动于陇海铁路以南、长江南北地区的新四军、八路军统一整编为7个师又1个独立旅。张云逸所领导的江北指挥部及其所属各部整编为新四军第二师,张云逸以副军长兼该师师长。1942年2月底淮南军区成立,张云逸又兼任军区司令员。从此,淮南抗日根据地进入了巩固、发展的新时期。

张云逸对淮南根据地建设殚精竭虑,倾注了大量心血。为了粉碎日、伪、顽军对根据地实行的经济封锁,张云逸非常重视加强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在根据地内,及时建立了田赋制度和城乡税收制度,积极扶持私人工商业,开办合作社,发展公营经济。他还利用战斗空隙,带领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和厉行节约运动。在张云逸的领导下,各部队开荒种粮、种菜、种植烟草,饲养家畜、家禽,开办作坊,并陆续办起手榴弹厂、被服厂和飞马烟厂。特别是他一手创办的飞马烟厂所生产的飞马牌香烟,声誉非常之高,压倒了当时盛行的大英牌、小刀牌等敌占区的名牌烟,名扬京、沪等敌占区城市,也创造了根据地经济的一个奇迹,张云逸不但被誉为“军神”,也被誉为“财神”。

代理新四军军长

1942年11月,张云逸奉命到新四军军部专任副军长,全力辅佐陈毅。在配合陈毅工作时,他精诚合作,实事求是,坚持原则。毛泽东称赞张云逸“数十年如一日奋斗不息,是模范的共产党员”。陈毅军长呼他为“同志长兄”,说他有“大海容人之量,高山仰止之德”。

1943年11月25日,陈毅离开军部赴延安参加“七大”筹备工作后,由张云逸代理新四军军长,主持新四军的军事工作。从1944年开始,张云逸指挥新四军对侵占华中的日军进行了局部反攻和全面反攻。这是张云逸在新四军时期一段极其辉煌的战斗经历。

1944年4月,侵华日军向豫、湘、桂按“一号作战”计划发起进攻,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河南的汤恩伯部40万大军闻风而逃,37天失城38座。鉴于河南大部分地区已沦为敌后,中央军委命令新四军挺进河南,刘少奇和陈毅于6月27日从延安致电张云逸、饶漱石等,要求新四军“向河南发展,完成绾榖中原的战略任务。这一任务的完成,使我华中、华北、陕北呵成一气,便解决了我党我军颠扑不破的战略地位”。

接电后,张云逸等火速行动,命令彭雪枫的第四师执行西进的战略任务。7月11日张云逸与饶漱石等联名致电毛泽东、刘少奇、陈毅,提出了西进河南的三种方案。第一方案是集中第四师、第三师和第一师的10个步兵团及1个骑兵团,由淮北向河南挺进:如果从全国局势考虑还不宜大举西进,则采取第二方案,由第四师派出4个步兵团和1个骑兵团,先西进恢复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第三方案则是先以1个团到豫皖苏边的水城、萧县、砀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为以后西进做准备。电报中说明,主张先取第二方案,并已令第四师按此方案做好准备。中共中央7月25日复电同意第二方案,并指示:四师西进部队“应配置百名以上地方干部。”张云逸领会中央的这一指示,是要在部队西进时做好新区的地方工作,边打仗,边巩固,边建设。他立即要求第四师抽调原来在豫皖苏边工作的干部,“配备好萧县、永城、宿西、夏邑、砀山等县之党政机构,随同出发”。稍后,他又电告第四师,应即成立路西专员公署和军分区,争取团结新收复地区的各阶层人士。这份电报最后特地强调:“政策是非常重要的。”

新四军的西进计划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层层阻扰。在彭雪枫师长的直接指挥下,新四军取得西进的胜利。新四军第四师西进河南,历时4个多月,拔除日伪军据点36处,建立了1个专员公署和8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为了完成中共中央决策的这项战略任务,张云逸运筹帷幄、殚精竭虑,仅在《新四军文献》选编中,他起草的关于这次西进的电报就多达26件,对作战的部署,敌情的判断,政策的掌握,部队的调配,指挥的分工,新四军其他师如何策应,与八路军如何配合,都有具体的指示。这些部署为西进战役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八路军、新四军及我党领导的其他抗日武装对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实行广泛的进攻。从8月9日到22日,华中军民在张云逸的指挥下,解放县城17座,重要市镇200个,歼灭日伪军12000余人,取得了战略反攻的初步胜利。从8月22日至9月2日,在张云逸指挥下,华中军民又解放了县城15座,重要市镇200余个,歼灭日伪军12000余人,使苏中、苏北,淮南、淮北解放区连成一片,取得了战略反攻的决定性胜利。

8年全面抗战,张云逸忠贞不渝,奋进不息,身经百战,战绩赫赫,卓越的功勋永远彪炳史册。

(责编 侯春奇)endprint

猜你喜欢
张云逸军部叶挺
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美术作品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知识界对日本军部的认识与批判①
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油画作品
张云逸建烟厂
Research on the Fracture Mechanism of Scored Liner Under Explosive Loading
纪念张云逸大将诞辰100周年
张云逸在中国革命战争和人民军队建设中的重大贡献
叶挺在新四军组建前后
叶挺独立团内的共产党员
北伐战争中的叶挺独立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