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有很多文人都在大学任过教,他们学富五车,个性鲜明,风骨卓然,他们以传承中华古老文明为己任。那个时代的先生,不仅有激情,有学识,还有一份让人佩服的幽默才情!
陶行知——注重“启发式”教育
一次,他到武汉大学演讲,一上台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只大公鸡和一把米。他按着鸡头让鸡吃米,鸡死活不吃;后来他松开手,让鸡自己待在那里,鸡却开始低头吃米。陶行知就此解释道:“教育如同喂鸡,强迫是不行的,只有让它发挥主观能动性,效果会更好一些。”
梁启超——“兄弟我還是有些学问的”
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的梁启超,上课的第一句话便是:“兄弟我是没什么学问的。”然后,他稍微顿了顿,等大家的议论声小了点儿,眼睛看着天花板,又慢悠悠地补充一句:“兄弟我还是有些学问的。”头一句话谦虚得很,后一句话又有些自豪感,他用的是先抑后扬法。
参与“公车上书”、抨击袁世凯称帝、支持五四运动,作为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百日维新的精神领袖,以梁启超的学识和才华,说自己是有些学问的,已很是谦逊了,绝非自卖自夸。
梁思成——一代才子 随性潇洒
作为国学大师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的成就却是在建筑学上。他曾在北大讲中国建筑史,有几十名学生听课。最后一节课,梁思成说:“课讲完了,为了应酬公事,还是考一考吧!诸位说怎么考好?”学生没有一人答话。梁先生又说:“反正是应酬公事,怎么样都可以,说说吧!”还是没有人答话。
梁思成有点儿明白了,于是说:“那就先看看有几位是选课的吧,请选课的同学举手!”结果没有一个人举手。梁笑着说:“原来诸位都是旁听的,旁听生不用考试,谢谢诸位捧场!”说完向台下作了一个大揖,飘然而去。
胡愈之——睿智谦虚 课堂轻松
著名作家、翻译家胡愈之先生,也偶尔到大学客串讲课,他的开场白十分有趣,说:“我姓胡,虽然写过一些书,但都是胡写;出版过不少书,那是胡出;至于翻译的外国书,更是胡翻。”在看似轻松的玩笑中,他介绍了自己的成就和职业,十分巧妙而贴切。
钱玄同——按点名册打分
钱玄同每次上课,总先在课堂外等候,钟声一响,立即走上讲坛,也不细看学生们是否全到齐,就立即开讲,口讲指画,滔滔不绝。而且他从不带书本,也从不考试,每学期批定成绩时,他是按点名册的先后,60分、61分……如果学生有40人,最后一个就得100分,40人以上,就重新从60分开始。(唔,钱大师,这样不太公平吧?)
林语堂——风趣 课堂变茶馆
林语堂在东吴大学讲英文课,开学第一天,他带来一个皮包。皮包里有满满一包的带壳花生。他将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课堂变成了茶馆。林先生开始讲课,操一口简洁流畅的英语,大讲其吃花生之道。然后,他将话锋一转,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生。”学生们哈哈大笑,并为林语堂鼓起了热烈的掌声。
刘文典——学问大,脾气也大
刘文典与梁启超的开场白有异曲同工之妙,他是著名的《庄子》研究专家,学问大,脾气也大,他上课的第一句话是:“《庄子》呀,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
钱穆——口中如何说,笔下就如何写
执教小学时,钱穆先生这样教小学生写作文:口中如何说,笔下就如何写。有一天,他把一篇《今天的午饭》抄到黑板上当范文:“今天午饭,吃红烧肉,味道很好,可惜咸了些。”通过这篇作文,钱穆告诉学生,说话、作文要有曲折,有回味的余地,就像这篇作文最后一句“可惜咸了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