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学手记

2017-09-18 00:37刘文东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8期
关键词:项脊轩志亭亭勾画

刘文东,重庆万州区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

一、教学价值的确定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名篇,被选入不同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作为经典教学文本,它的教学价值何在?

文章以悼念母亲、祖母、妻子的旧事为主体,写出念母、敬祖、悼妻之悲。母亲早逝,悲其抚育;祖母教诲,悲其未酬;爱妻故去,悲失同伴。相互的关系不同,悲悼的情感有异,写法有別:先是老妪侧描,次是自己绘先妣,最后写亡妻,则是勾画情态,再用枇杷树加以陪衬烘托,使所写之悲各具情态。

作者先借老妪之口写亡母逸事,堪称妙笔。老妪絮絮道来,先母当年“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寥寥几笔,形神毕现,惟妙惟肖,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催人泪下。归有光八岁丧母,在《先妣事略》中曾沉痛的呼喊:“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截!”写本文,也难免不触及这种沉痛和悲哀。

写祖母更出色传神,作者青少年时代是在祖母的爱抚和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对祖母的感情尤其深厚。忆及幼年读书时,祖母来轩看望自己,那真挚感人的情景,那谆谆的嘱咐,那沉甸甸的期望,更是让自己忍不住要大哭一场。

痛悼亡妻,看似平淡散乱,但经过作者的生花妙笔,显示出另一番神韵。行文围绕一个“轩”字,清晰了然。“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状写妻子的温文尔雅,跟自己志趣相投;妻子从娘家归来,转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状写小妹们的天真好奇。读者就从这些娓娓叙说的细事中,宛然见其夫妻和谐、恩恩爱爱的生活情景。接着又掉转笔头,写“妻死”“室坏不修”“卧病无聊”“不常居”,把作者因丧妻而带来的孤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篇末,托物抒情,借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寄托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树为妻所植,见树思人,更为凄恻。

因此,全篇在悲情的氛围中表达了作者对已逝母亲、祖母和情深意笃的亡妻的无限的怀念之情。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看到隐藏在无限怀念之情的背后之情——对自身坎坷命运、特别是仕途不顺、理想难就的伤痛。

因此,《项脊轩志》文本的教学价值应定位在:细节描写的赏析和挖掘其文化内涵上。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反复诵读,走进归有光。《项脊轩志》语言平实如话,学生借助课文注解就能基本理解文意,教师只要在“再”“归”“归宁”等个别重难点词语上稍加点拨,学生就会明白词句的含意,因而教师无须把大量时间花在“字字落实”的讲解上,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引领学生揣摩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描写,去感受字里行间的悲喜之情,从而走进归有光,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内涵,陶冶自身的情操。

比较阅读,体现差异。将本篇与学生初中学过的刘禹锡的《陋室铭》进行比较阅读。通过这两篇作品的比较,引导学生体会二者虽然题材相似,但由于作者的性格经历不同,体裁不同,写作目的不同,因而作品的主题与风格有较大差异。从而帮助学生拓宽知识的广度、挖掘文本的深度、延伸联想的跨度,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的整体素养。

读写一体,事半功倍。文言文教学中也可进行一些读写结合的训练尝试,常用的方法有填补、拟题、仿写、续写、改写等。关键是真正把文本当作训练材料,慎重选取,精心设计。需要注意的是,读写活动的实施是为学习文本服务的,活动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读与写的结合要自然和谐,符合规律;注重过程调控和结果积累;活动要立足文本,切忌抛开原作,另起炉灶。

三、教学环节的展示

(一)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1.教师分发隐去了第二段首句(过渡句)的《项脊轩志》课文,要求学生通读全文。

2.根据作者行文的情绪变化,确定所隐去句子的作用及位置。

师:所隐去句子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生:过渡。

生:承上启下。

师:请同学们尝试用文言补充这个过渡句。

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由轩中窥家世沧桑,可见一斑。

生:然余就读轩中,忧乐在心,爱恨交加。

生:余静居轩中,如临桃源,然世事纷扰,令痛心不已。

师:出示原文(“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请大家将课文补充完整。

师:通过补充过渡句,你有什么感悟?

生:过了一把文言写作瘾,感觉有意味,也有意义。

生:感受到了行文中前后情绪的变化,有利于作品的整体把握。生:体会到了“过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师:这个“过渡”句的位置,可以放在第一段末尾,也可以放在第二段开头。我们的课文是放在第二段开头的,那么,哪一种处理方法更为合理,为什么?

生:放在第一段末尾。

生:放在第二段开头。

生:其实都可以,反正都是起过渡的作用。

师小结:《项脊轩志》记的是“项脊轩”,它是全文谋篇布局的一根明线,而作者对项脊轩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自己亲人深挚的怀念感情,像一根伏线贯穿全篇。文章第一段主要写作者在轩中读书之乐趣——“多可喜”,第二段转为怀旧,主要写“可悲”之事。因此,“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承上启下,以“然”字作转折。但这句话放在第一段末尾欠妥,因为既已用“然”字作转折,那么这句话的重心应在开启下文:写项脊轩和家中的人事变迁,抒发作者心中的切肤之痛——这是文章的重点。

(二)引导学生“情境”诵读

1.富有诗意地读描写项脊轩周边环境及在轩中“啸歌”“兀坐”的文字。教师提醒和示范诵读短句的韵味和魅力。

2.意味深长地读对话部分,揣摩人物的情感和心态。个人揣摩品味比较到位的学习小组方可分角色朗读,以免破坏文本的情境和基调。

3.缅怀伤感地读悼念亡妻的文字。教师引导学生体味“枇杷树”一句,读出“物是人非”的怅然和思念。endprint

诵读的基调是由作品的内容决定的,我们的诵读只是“还它一个本色”罢了,但其中也必然渗透着读者的“再创造”,本环节中的诵读要求“富有诗意”“意味深长”“缅怀伤感”等,都是从作品内容出发,给诵读一个“情境”,因为“木然”地重复阅读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另外,“富有诗意”的部分,我们要尽量背诵。

(三)引导学生“勾画点评”

学生默读全文,勾画出意味深长或遣用精妙的词句、语段,并作點评。

教师示范:

勾画:“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令人长号不自禁。”

点评:“吾儿……女郎也?”语气多么亲切!又多么诙谐风趣!生动贴切地表现了老祖母对失去母亲的孙儿倍加关怀,又无比疼爱。临去时几句喃喃自语,表达了祖母看到孙儿读书有望后内心的欣喜之情。既而又特地拿来祖上的象笏教诲孙儿,更细致入微地写出了祖母深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一位出身豪门而家道中衰的老妇人对孙儿读书有望、光耀门庭的殷切期望。而作者写此“记”时,曾六次参加乡试未能中举,“令人长号不自禁”:有辜负祖母期望的悔恨之心,有生不逢时命运多舛的悲怨之情。

学生展示交流:

生1勾画:“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点评:节奏明快,音韵和谐,以连贯的短句写出了怡然自乐的读书生活,此境界足以使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生2勾画:“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点评:以“半墙”烘托明月,以“斑驳”描绘桂树,以“影动”暗示风吹。遣词用语多么准确,多么生动,多么精妙!

生3勾画:“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点评:反映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形象地写出了家道昔盛今衰、人世沧桑的感慨。

生4勾画:“庭中始为篱,已为墙”,点评:从“篱”到“墙”的变化过程,可以看出作者对诸父兄弟日趋分离的痛心。

生5勾画:“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点评:足见作者对项脊轩的一往情深。然而,轩犹如人,人犹如轩,何以劫难如此之多!可以想象作者心中有多少凄楚悲怆之情。

生6勾画:“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点评之一:睹物思人,往事历历;物是人非,怅然若失。枇杷树亭亭如盖,人却长眠地下,无尽的感伤不禁袭来。点评之二:强调“妻死之年”亲手所植,而今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怎不令人扼腕悲歌!却又写得如此内敛含蓄。点评之三:斯人已去,空余枇杷遮冷月;此恨犹在,惟有树影立人间。

教师对学生的点评小结及补充:

以上同学都勾画得当,点评精彩,尤其是某同学用“对联”的形式给予创造性的“点评”,他对文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遣词的凝练、音韵的和谐都把握得很好,妙哉,点赞!

另外,文中还用了不少叠字,也请勾画出来,“点评”一下。

在这篇不过数百字的短文中,叠字运用俯首皆是。诸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之美,用“珊珊”,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迭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诵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往往不是纯客观地状物绘景,而是“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既写物貌,又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话语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不满和厌恶。如“珊珊”一词,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同时作者的爱轩之情也跃然纸上。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的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于恍惚之中,亭亭如盖之树,竟似亭亭如玉之人,又增多少想念。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文中的不少描写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如此眉批式的点评阅读,其目的就是锻炼我们自主细致地潜下心来读书,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对言语形式之“异”不断有所察觉、发觉,然后进行揣摩、玩味,进而发现、发掘一些东西。如果说,“读”、“悟”更多的是对言语的感受、感知,是一种感性的心领神会的话,那么“评”则要求将感知结果清晰化、条理化,文字化。连鲁迅、钱钟书、金圣叹这样的名家巨匠也常常采用这种点评式的阅读方法,所以我们在以后漫长的读书活动中要“不忘初心”,坚守这种阅读方法。

(四)引导学生“改写”

这里的“改写”兼有扩写的要求:要在保持原作意境、基调、主题等元素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融入自己的理解体验,发挥想象和联想,用与文本不同的体裁重新表达。

教师示范:

原文:“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改写文:每月最可爱的莫过于望夜景致,天如盖,黑幕上明月高悬。月华如练,轻披在半截短墙上,银光在玉盘的映衬下,反射出幽兰之气。月下桂影婆娑,细枝交错,画出黑色的渔网,铺在墙头。墙上影,月中桂,近相和,遥相对。微风过处,暗香浮动,明月照无眠,陶醉人难寐。

学生展示交流:

原文:“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改写文1:时光,如水,在指间流过;如沙,在瞬间洒落;如风,在叶间穿梭。曾经拥有过,抑或只梦过?爱人亲手种植照料的那株枇杷,叶片的呼吸已融进了我的脉搏。思念,又不单是思念,一份感激、一份宽慰、一束阳光渗入心田,这光芒刺痛了我的双眼,我已辨不清树影、人影。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啊,你遮住了雨水,却遮不住我的泪水滴落心间。

改写文2:妻子死之年亲手栽植的小树苗,已经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在这几年里,树见证着我的日夜思念。树干是越来越粗了,而我却日渐憔悴。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轰轰烈烈的爱;“今已亭亭如盖矣”,是我对亡妻点点滴滴的思念,这是一种长久的思念,而点点滴滴都滋润着树,使它亭亭如盖。这种思念是不灭的,即使我死去,只要枇杷树还绿,这种思念就还要持续。endprint

教师对学生的点评后小结:这种融入扩写的“改写”,是深化后的鉴赏,既有感悟吸纳,也有创新表达,能够比较全面地提升同学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引导学生“比较阅读”

项脊轩是作者给自己书斋起的名字。“室仅方丈”,也是一个陋室。请将本文与同学们在初中学过的刘禹锡的《陋室铭》进行比较,说说两篇文章在内容、形式、情志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提示:从内容看,两篇文章写的都是狭窄、简陋的轩室。但是刘禹锡对于陋室的环境只是间接地写到“苔痕”“草色”,并没有直接地加以具体描写。他爱的那个陋室的环境并没有什么变化;归有光则细致地描绘了轩室原来的面貌:窄小、背阴、漏雨……而且重点描绘了经过修葺后这个小小的轩室的清幽、静谧的环境:满架图书,杂植花木,月照半墙,鸟不畏人,树影婆娑。他爱的是经过修葺后的这个闲适的所在。《陋室铭》写调素琴,阅金经,与鸿儒相往来,摆脱筵席应酬,免除公务纷扰,能尽享避世隐居之乐;《项脊轩志》写事写人重点放在轩中人事变迁上,事件更富有日常生活气息,也更能走近人们的生活。

从表达形式看,《陋室铭》是“铭”,是韵文形式,体例短小,音韵和谐,骈散相间,对仗工整,用语自然清丽;而《项脊轩志》是“志”,“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作者以平淡自然的笔调记叙日常生活小事,运用追叙、回忆、触景生情、见物思人等方式,从琐屑事件的叙述中表达出真切的感情,从平淡情景的描绘中表现出悠远的意趣。

从抒写的情志看:《陋室铭》通过写高雅之事抒发清高恬淡、孤芳自赏的思想情趣;《项脊轩志》则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表达了对家世衰微的傷感和对已逝亲人的思念,表露出有志未酬的惆怅和抚今思昔的伤感情怀。

(六)引导学生“延伸阅读”

给学生推荐课后延伸阅读篇目有:

苏轼《江城子》、韩愈《祭十二郎文》、袁枚《祭妹文》、林觉民《与妻书》、巴金《怀念萧珊》

四、教学后记

在本课教学中,我始终注重把握浅易文言文教学的价值点,像《项脊轩志》这类语言平实如话的作品,应将文本的诵读与鉴赏放在第一位,立足文本,整合设计,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阅读鉴赏,强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力求通过科学有效的学习活动,将体验落到实处。

本课令人满意的还有课堂生成的丰实性,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激情被点燃,在“点评”“改写”等环节,有佳作出现,可谓精彩纷呈。

学习无止境,教研无穷期。教学总是遗憾的艺术,就本课而言,仍有不少遗憾之处,比如,对于本文朴实的文风、细腻的刻画等特色,尚没有设计出新颖的教学环节;对于文中“亡亲”形象的挖掘有些肤浅;另外,在教学中,我对学生的发言交流在及时恰切的点评上,尤其是辨正纠偏方面做得不够充分科学,比如对“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在文章结构功能上的认识——具有承上启下的转折作用(因为众多的教学参考书也是这样说的)。在第一环节(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中,对学生的发言,我如是肯定,在“教师小结中”,我也这样强调。现在通过反复琢磨,觉得这个“肯定”有问题:这句话在文中确实具有承上启下的转折作用,但这种转折,绝不是像我和学生及教学参考书认为的那样,是上部分写“喜”,下部分写“悲”这么简单。怎能以一个写作策略上过于显性的过渡句,来遮蔽隐性的作者思路的内在展开呢?其实第一段是从“喜”字立意,也反衬下文所叙项脊轩环境遭到破坏之可“悲”,引出对往事的无限追怀。因此,当时没能真正把握这篇文章独到的思想艺术价值(在此不展开讨论)。学生没能把握这一价值完全可以理解,那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呢,又该怎么“理解”?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与批判能力,首先教师自身必须要拥有质疑意识与批判思维,这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并深感任重而道远!endprint

猜你喜欢
项脊轩志亭亭勾画
观虎跳峡
青莲
残荷
姜大同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反思
《项脊轩志》教学案例
汤亭亭的《女勇士》
枇杷树:一个不容忽视的意象
找一找
四维CT轮廓勾画方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