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老年人社会支持系统构建

2017-09-18 11:51安民兵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20期
关键词:社会支持需求

安民兵

[提要] 失独老年人处于老年群体中的弱势地位,具有经济、基本生活、精神、养老和医疗照顾方面的多重需求,因而有必要构建政府主导的正式支持系统和社会参与的非正式支持系统。

关键词:失独老年人;需求;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虽然我国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方面的建设不断完善,但仍无法取代子女在父母心中的赡养地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失独老人已经超过千万。丧子后的失独老人,不仅失去了感情的寄托和依赖,也往往会失去继续生活下去的激情和动力。在人际关系方面,失独老人会对社会丧失信心,甚至对政府不满,对他人充满了敌意,大多拒绝和别人交往,不愿看到别人美满的家庭,因为这样会使得自己的伤疤又一次被揭开。

失独老人是处在被社会边缘化的薄弱群体,亟待需要建立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其恢复自我效能感、社会认同感,重拾生活的信心,重新接纳他人,融入社会。本文通过对失独老人需求的分析,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帮助失独老人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走出困境。

二、失独老年人的需求

(一)经济方面的需求。失独老年人面临的首要现实问题就是经济困难,尤其是那些没有退休金和社会保障的失独老人。原本将所有的经济和养老重担压在子女身上,却因为独生子女的意外离去而失去了生存保障,而他们又不得不重拾自我养老的重担,这便加剧了失独老人的经济压力。对失独老人来说,死亡或许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医疗和养老。因为一旦生病,就意味着他们需要大笔的金钱支出以及人员护理。虽然国家和政府对于这一类社会弱势群体给予了一定的扶助,但是有限的资源难以满足失独老人的一般需要。

(二)基本生活方面的需求。根据有关调查,失独老人的健康状况一般是有一人身体不健康,或者夫妻两人身体都不健康。究其原因,主要是失独老人年纪偏大,无法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起居,特别是失能的失独老人。失独老人在经受了失去孩子的打击以后,身体状况必定是每日俱下,这就更使得失独老人无法更好的生活,身处于无人照看的尴尬境地。因此,他们对生活的需求较为迫切,希望有人来帮助其照顾自己和老伴的日常生活。失独老人也因为失去子女的原因,他们对自己日常生活的照料较为担忧,希望政府和社会可以给予他们实质性的帮助。尽管有的亲朋好友能够给予他们一定程度上的帮助,但是在生活照料上的细心周到还是无法与亲生子女的照顾相提并论的。

(三)精神方面的需求。失独老人本应在晚年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却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惨场面,失去了他们唯一的精神支柱。他们独自忍受巨大的悲伤和绝望,承受着心理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有的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勇气,终日感觉孤单和悲伤。失独老人不仅要面对这样的困境,他们也会面对来自社会的压力。当他们看到同龄人与子女共处的情景时,便触景生情,情绪低落,精神脆弱。当遇到他人的不理解时,失独老人更会陷入深深地自责和内疚之中。长时间承受着各种压力,导致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由于心理压力过大,他们还会出现失眠、抑郁甚至自杀的过激行为。因此,对失独老人在精神方面的帮扶是必不可少的。及时给予失独老人心理上的辅导、情感上的关怀和精神上的慰藉,有助于他们走出心理阴影,摆脱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打开心扉,重新接受周围人给予的关怀和帮助,使其重新融入社会生活。

(四)医疗和养老方面的需求。失独老人在医疗和养老方面的需求是面向未来的。在医疗照顾上,他们希望在自己生病时,有孩子相伴,在住院时,有子女相陪。在失去独生子女后,他们在这方面的需求就显得极为迫切。失独老人在养老需求上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因为失去独生子女,他们的晚年生活无法得到保障。他们希望能够在专门的失独养老机构中养老,因为可以避开看到有子女探望让他们心痛的场面。在这样专门机构中,同为失独老人,在情感上更容易产生共鸣,可以深入交流,“抱团取暖”。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个体具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各个层次的需要之间相互依赖,只要实现了低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更高一层的需要,而高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对于有生活保障的失独老人来说,他们的生理需要能够得到满足,但是他们的安全需要却有所缺失,生病无人照顾,导致他们惧怕生病,失去唯一的孩子所带来的精神上的创伤更是难以抚平,归属和爱的需要就得不到满足。对于那些有着“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且没有生活保障的失独老人来说,连最基本的生理需要都无法满足,对其他更高层次的需要就更加难以实现。因而,需要采取措施帮助失独老人走出生活困境,解决问题。

三、失独老年人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

社会支持理论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被用于疾病和精神康复。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出,社会支持对精神病人的康复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而后社会学家将其引用于社会学界。目前对于社会支持的分类有不同的看法,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支持进行了不同的分类。从社会支持施与者的角度,可以将社会支持划分为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主要有政府、社区、非政府机构等;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有邻里、亲戚朋友、志愿者等。本文主要从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两个方面来论述失独老人的社会支持系统。

(一)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构建

1、完善政府主导的政策体系。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也制定了一些保障失独老人的政策和法规,但是缺乏对失独老人帮扶的方式、准则及实施细则的具体性文件。因此,对于失独老人这一特殊群体来说,需要专门的政策规定来落实。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和完善失独老人的社会保障政策,以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使失独老人在生活、看病等问题上享受一定的福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医疗保障制度方面。政府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以減轻失独老人的医疗负担,缓解失独老年人“看病难,看不起病”的局面。为了减轻失独老年人担心“看病没钱”带来的精神负担,政府在失独老年人就医问题上,可以设立相应的补助政策。比如,在医疗报销制度上,可以提高报销的力度;有重大疾病的,可以提供免费治疗的方式等;在护理方面,可以对失独老人进行减免或半减免方式;为失独老人设立“绿色通道”,帮助失独老人解决“看病难”的困难。同时,政府也要建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培养专业的心理专家和社会工作者,为失独老人进行心理和精神方面的辅导。建立和完善失独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制度对失独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无疑是雪中送炭。第二,经济支持方面。政府可建立专项救助资金,为失独老人的生活提供经济支持。国家财政要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地方财政也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情况,抽出部分资金充实到对失独老年人救助资金上,建立失独老年人经济慰问金。endprint

2、强化以社区为依托的服务。可以整合资源,为失独老人搭建一个以社区服务为依托的社区支持系统,根据失独老人的家庭情况和需求的不同,开展养老照顾和精神慰藉服务。一是在养老照顾上,社区可以提供生活方面的照料,例如对失能、半失能的失独老人,社区可提供上门诊治,定期派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上门进行日常的护理工作等。完善社区的医疗服务,对失独老人进行定期上门免费的身体检查,做好相关的病例记录,免费提供常见病痛的药物,以方便失独老人简单的自我照顾。在养老方式上,可以采取“居家养老与社区关怀相结合”的方式。由于失独老年人群体的特殊性,大多数老人不愿意去养老院。一方面是因为养老院“门槛高、收费高、要求高”,进养老院难;也因为国家没有专门针对失独老人建立的养老机构。他们不愿入住普通养老院,看到别人儿女成群的场面会让自己再次陷入痛苦的回忆中;另一方面是跟普通老人在感情上、思想上有很大的差异,普通老人没办法理解他们的心情,住在一起很难融合。所以,可以采取这样一个较为变通的方式——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关怀为辅。二是在精神慰藉上,构建独具特色的社区精神文化,它能满足和增强失独老人的情感、社会交往的需要,强化失独老人与社区共同体的融合,为其进入社区和提升社会归属感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搭建社区文化活动平台,组建老年活动中心,举办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如唱戏、打鼓、跳舞、手工等活动,丰富他们精神生活。组织失独老人参与献爱心活动,让他们体会到自身价值,提升自我效能感,让他们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提高自我认识,获得自我满足,实现自我效能。

(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构建

1、发动亲友邻里共助和支持。失独老人的精神空虚、心理压抑会迫使他们在行为上做出过激的举动,因此需要亲戚朋友、邻居等社区居民的共同关怀。构建邻里亲友共助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帮助失独老人及时排解精神压力,走出心理阴影。亲戚朋友是失独老人最好的倾听者,也是他们信任的伙伴。由于失独老年人社会支持来源的缺失,可采取重建社會支持网络的方法和公共服务项目中的团体活动法来帮助失独家庭恢复和增强亲密同伴的社会支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降低失独老人的生活担忧,增加其对生活的信心。

2、动员志愿者参与关怀活动。倡导和呼吁社会有爱心的人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对失独老年人的关怀活动。社区机构招募志愿者,对其进行有关失独群体的专业培训,然后参与到对失独老人的生活、精神、心理等各方面的救助活动。志愿者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给予失独老人特定的服务。例如:职业是医生的志愿者可以定期为失独老人进行身体检查;可以提供经济援助的志愿者或单位,根据失独老人的需要,进行节假日上门慰问,送物品、送服务,让失独老人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和关爱。定期为老人表演节目,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给他们积极的暗示和“正能量”,帮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勇敢的面对社会。

3、搭建同类互助性平台。对于失独老人来说,政府、社区、社会做的再好,保障措施做的再完善,对于已经失去孩子的他们来说,心灵上都有一个无法治愈的伤口。他们需要一个平台去抒发这份思念,需要有感同身受的人去相互慰藉,互相倾诉,“抱团取暖”。这对他们的精神抚慰是有一定的不可忽视的作用。自助团体和自助活动对失独群体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他们在一个相对安全、不受排挤、不受歧视、有着相同的感受经历的环境中,可以宣泄内心的悲伤,能够得到理解和尊重,这对于他们调整心态、找回自我、重树信心、回归生活有极大的帮助。自助团体和自助活动的开展,失独者之间的彼此安慰,互相鼓励能给他们更大的精神支持。失独老人之间的相互帮助、自我帮助会让他们找到自我价值,增强自我效能感,体会到生活中的乐趣,拥有继续生活的勇气。

总之,失独老年人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除了基本的制度保障之外,还必须以他们的需求为出发点,逐步构建和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为他们的后半生保驾护航。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支持需求
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