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现状及路径思考

2017-09-18 08:38胡伟鹏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3期
关键词:品牌化发展路径高校

胡伟鹏

摘 要 20余年以来,高校志愿服务在具备较完善志愿服务体系的同时,也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健全、志愿服务水平不高、社会支持度不足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对高校志愿服务发展路径的思考较少。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从高校志愿服务体系的现存问题出发,规范高校志愿服务管理、创新高校志愿服务内容、增强高校志愿服务社会支持度,促进高校志愿服务的路径的发展,推进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化发展。

关键词 高校 职业服务 发展路径 品牌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志愿服务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经过20余年的发展,高校志愿服务团队已经成为一个以帮助他人为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高校团体。为了深入了解高校这一团体的发展路径,通过分析高校志愿服务体系的现存问题、特点、内涵,促进高校志愿服务的路径的发展。

1 对高校志愿服务体系现存问题的分析

高校志愿服务团体以多彩多样的志愿活动使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在大学生群体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让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作用日益突出,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了高校志愿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1.1 学校对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认识不足,高校志愿服务管理体制不完善

认识对实践具有导向作用,实践需要正确的认识作为先导,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能促进实践顺利进行反之,错误的理论对指导实践时具有消极的反作用,由于学校对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认识不足,使高校志愿服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的重要性,导致如下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首先,组织领导不健全,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负责部门大多是单一的共青团或团学部门,缺乏高校党委部门或校级层面其他部门的联合管理。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审批工作过于走形式,尤其在活动方案、内容的审批过程,校党委部门只是进行形式化的审批,并没有形成党委领导下的团学活动的日常管理制度。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有普遍性,所以思想政治载体也应具有普遍性,但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一的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团队成员组成层次单一,从目前高校志愿服务团队人员组成来看,大多是校学生会成员或各二级学院学生会成员,使得这一载体作用下的教育对象变成了学生中的“关键少数”。

1.2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内容水平不高

整体来看,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是缺乏创新;高校志愿服务团体服务热情高涨,但是服务水平参差不齐;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导向性明确,但缺乏计划性。

首先,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内容的选择方向较窄,设计领域较少,缺乏创新,没有充分发挥高校志愿服务团体成员这一群体在专业、思想、思维等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过多注重形式,在活动中忽视了服务社会的本质要求;另一方面,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过于单一,只停留于单一的服务型内容,没有结合大学生群体的技能、专业等方面内容。

其次,高校志愿服务团体服务热情高涨,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一个好的志愿者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热情的态度,还要针对不同服务项目所具备的服务水平、服务技能等。一个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成功与否,不仅受高校志愿服务团体是否热情等精神面貌的影响,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受團体的专业技能与相关经验的影响。从现有志愿服务活动中可以看出,志愿服务团体的精神面貌较好,但是由于缺乏系统性的培训,志愿服务团体所应具备的相关技能还有待提升。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具体不可逆性,某一活动一旦开展,其活动本身的意义就不可逆转,由于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缺乏相关的技能和经验,使活动本身的意义有所降低,进而会影响到志愿服务团体的精神面貌,从而进入恶性循环。所以,加强高校志愿服务的技能培训非常重要,针对不同的志愿服务活动提供相应的技能培养与经验分享。

1.3 社会对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支持度不高

虽然我国的高校志愿服务已有20余年的发展,但相对西方国家的志愿服务发展来看,我国的志愿服务起步相对较晚,且社会认同度不同。从1993年开始,我国的高校志愿服务开始发展,但是人们真正认识到高校志愿服务的时间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直到今天,高校志愿服务活动还未收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更加关注经济的发展,对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带来的具有一定隐性的精神文明建设作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社会对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理解和认同的缺乏是其发展的制约因数之一。

2 对高校志愿服务发展路径的思考

2.1 规范高校志愿服务管理,发挥高校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首先,高校志愿服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校志愿服务在学校层面上应建立相对系统性的、分工明确的管理制度,形成校党委领导下的团委负责制,具体活动落实到二级学院或社团知道老师,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规范化管理体系。其次,在规范高校志愿服务团体的成员招募管理时,要兼顾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在志愿者的招募中要采取灵活招募、放宽范围的方式,做到因才选用、因事选用、因时选用的方针,不仅要运用好学生干部的“关键少数”作用,而且要充分调到广泛普通学生的积极性,纳入一批各具特点的普通身份的学生,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普遍性的同时,也能让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力渗透到高校普通学生身份这一最大的群体中,提高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力。

2.2 创新高校志愿服务内容,促进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化发展

创新高校志愿服务内容,在于拓宽服务领域,运用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化和基地化的管理方式,提升高校志愿服务水平,促进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化发展。

拓宽服务领域,一方面利用志愿者招募过程的普遍性,分析志愿者资料,根据志愿者的兴趣、具备的技能等个性特点,把志愿者划分到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做到适才而用,在此基础上形成项目化的管理方式;另一方面,高校志愿服务团体在热情高涨的同时,要能做真心关切志愿服务,了解社会中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根据不同需求设定不同服务板块,形成基地化的管理方式。通过项目化与基地化的高校志愿服务,汇聚学生力量、创新特色内容、打造特色项目、深耕社会需求,对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2.3 增强高校志愿服务社会支持度,提升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化水平

增强高校志愿服务社会支持度与提升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化水平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增强高校志愿服务社会支持度,让社会了解高校志愿服务的意义,得到社会的支持,利于高校志愿服务在社会上的广泛推行,为建设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化发展道路提供物质基础与精神基础。提升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化水平,优化高校志愿服务在某一板块的服务意识,能够扩大高校志愿服务在社会的影响力,进而得到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路径来看,高校志愿服务需要其活动的落脚点——社会的支持。社会作为高校志愿服务活动过程的落脚点,对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离开了社会的支持,高校志愿服务就没有了原有的意义,也就失去了发展的空间。社会对高校志愿服务支持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物质支持、精神理解、技术支持等方面,其中社会对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本身的意义的理解比物质支持更加有用。所以高校应该通过努力改变社会对高校志愿服务的认识,在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强调高校志愿服务对社会建设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肖迪.论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现实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2009(08).

[2] 何海燕.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分析及发展路径思考[J].实践研究,2014(03).

[3] 彭海.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4).endprint

猜你喜欢
品牌化发展路径高校
山西省功能农产品走向品牌化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
品牌化经营椒子换来大把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