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宫历史经验的思考和启示

2017-09-18 18:44陈碧玉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3期
关键词:启示思考

陈碧玉

摘 要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创办的一所著名高等学府,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稷下学宫礼贤下士,提倡学术自由等成功之处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繁荣,甚至影响了之后官学和书院的发展。但是,齐国最终被秦国所灭,稷下学宫也随之消亡。齐国提倡学术自由而秦国采取思想专制,但结局却如此讽刺,稷下学宫的成功、思想学术文化教育的成功却未能带来政治的成功。本文就针对这个问题,从稷下学宫的办学目的、特点与影响入手来粗浅地阐述一些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稷下学宫 思考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57 文献标识码:A

1从稷下学宫的办学目的看人才问题

开办稷下学宫是出于“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的意识,稷下学宫在“争人”方面无疑是成功的,然而齐国最终走向失败的原因之一是齐国后期统治者对人才的尊而不用,只养士而不用士,造成了养士和用士之间的断裂。齐国最后被秦国灭亡,并不是因为文化的问题,而是对人才使用不当造成的战略上的错误。齐国在用人政策上的失败教训值得我们引以为鉴。

战国时代是各路诸侯以“王天下”为目标、纷争不已的时代。诸侯们都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国家强盛的核心要素之一,同时也是国家间进行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这是一直为统治者所知晓的。贤明的统治者求贤若渴,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人才的渴求。智能超群的人才对内能安定社会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能强盛国家使国家走向霸主地位。吸纳人才和重用人才是一整个连贯的过程,齐国的一些统治者坚定地运行着这个过程并凭借着独到的眼光吸纳和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使得齐国从先前的弹丸小国迅速发展为拥有争霸资格的大国。但到了后期这个过程发生了断裂,田齐政权对人才有着只尊不用的趋势,最后因为战略上的错误导致了齐国在争霸道路上的失败。

稷下学宫为齐国吸纳了一大批有识之士,同时伴随众多人才而来稷下的学派又均有本学派的的弟子,培养各派弟子稷下学宫作为教育机构本身在育才上也是有作为的。稷下学宫的学派共处和百家争鸣创造了人才培养的良好学术环境,这是任何私家学派都难以创造的。稷下学宫人才辈出,活跃在战国中后期的政治活动和学术活动中。稷下学宫为齐国的强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齐国后期的衰弱有部分原因是由于统治者没能很好得识别和重用稷下学宫中的优秀人才,造成了决策上的连连失误。齐国的灭亡,错不在教育,不在稷下学宫。教育无疑对国家发展是有一定的积极的促进作用的。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优秀的人才建设国家带领国家走向强盛,但如何识别人才并物尽其用才是最为关键的。而一旦这个关键为昏庸的统治者所掌握,国家不可避免的流失了人才削弱了力量。教育作为一个治理国家的工具,往往掌握在统治者手中,需要听统治者的旨意受统治者的调遣。教育可以称为国家强大的助力,但国力衰微之时,教育并没有办法担负起救世主的责任。

2 从稷下学宫的特点看学术自由问题

稷下学宫学术自由包容百家允许百家争议,使各家思想不断进行碰撞和相互吸取,促进了文化和学术極大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让稷下学者们议政对国家治理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以减少乃至避免国家在重大决策上的失误,有助于最佳治国方案的形成和正确的决策出台。后期齐国统治者不但听不进樱下先生们的正确意见, 反而觉得忠言逆耳,致使他们人人自危,纷纷亡走他国,齐国国势也随之骤衰, 这样的历史教训是足以让后人引以为戒的。

学术自由是稷下学宫的特点,容纳百家、学术争鸣是学术自由的表现。稷下学宫曾先后存在过儒家、道家和法家、名家、阴阳家,可能存在过墨家、农家,以及无所归属的学者。齐国的统治者包容百家,为稷下的学术活动创造了物质条件,并不以自己的好恶独尊一家而压制其他各家,或以一家为标准统一各家,稷下学宫的各派各家,其学术地位是平等的且来去自由,允许个别游学。稷下学宫对百家的容纳欣赏态度,更易使各家思想发生碰撞产生辩论。稷下学宫出现过一批雄辩之才,这一大批辩才创造了稷下学术辩论的兴旺局面。如此集中的学术辩论,促进了思想的活跃和学术的繁荣,也使稷下学宫称为百家争鸣的阵地。在如此自由的环境下,齐国统治者也给了学者们十分优厚的待遇,除了优厚的物质待遇,还有作为很高的政治待遇的“不治而议论”。 "不治而议论",这是稷下学士的主要活动特点之一,这一特点体现了稷下学宫鲜明的政治性。“不治”,就是“不任职”,虽有上大夫的头衔,但不担任实际职务。“议论”,就是议论时政、国事、治乱之事,为田齐统治者提供决策依据,以实现智囊团的功能。 议政干世是当时几乎所有私家学派的特点,而稷下学宫的不同之处是在于它为各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固定的议政论坛。“不治而议论”,实际上是通过稷下学宫为齐国聘请了一批高级学术和政治顾问。

稷下先生们议政,都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表现出的特点是: 赞成统治者的话少,校正其失误的话多;颂扬统治者的话少,批评其缺失的话多。在《齐策三》中记载了“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的一则故事。王斗不仅要齐宣王出门相迎,并且还直斥齐宣王:“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最终使得宣王承认“寡人有罪国家”。稷下先生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有强烈的参政意识和敏锐的政治眼光,往往能够站在时代的前列, 敏感地察觉社会的变化,预见到历史发展的趋势,并能对政府的决策及时做出正确的评估,统治者可以从中更好地选拔适合齐国统治的治国方案。但齐国后期由于统治者对人才的尊而不用,甚至是嫌稷下先生们忠言逆耳产生了厌恶情绪,一方面导致了部分有才智的稷下先生们的出走;另一方面,留下来的部分学者由于统治者的不重视将其注意力集中在学说的争辩和完善上,崇尚空谈逐渐取代了务实,并发展为一种社会风气。且“不治而议论”在此时也导致了稷下学者们的言行对国家造成的后果不负责任,极易造成统治者举措的连续失误和齐国重臣被敌国收买的后果, 从而加速了齐国的衰亡。学术自由和学以致用是两回事情,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但学术自由和学以致用其实并不矛盾,可以说在更加自由的环境下才能更多地产生与涌现出和社会现实紧密关联可以致用的学说。齐国学术自由却失败而秦国独崇法家却成功,我们不能简单地就将过错推过学术太过自由而造成的学术泛滥和空洞,秦国的成功是有着许多复杂的因素,而文化学术思想甚至是教育并不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因素。在现代社会我们依旧还是要鼓励学术自由,思想开放,唯有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才能实现创新。endprint

3 从稷下学宫的兴衰看教育独立性问题

稷下学宫的创建与兴衰, 基本上与田齐政权共始终, 并随着田齐国势的强弱而兴衰。据东汉人徐幹在《中论·亡国篇》写到:“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之。”齐桓公田午继位时, 由于田氏代齐的时间不长, 政权刚刚稳定, 一方面需要为其政权合理性做政治舆论, 另一方也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 急需大批人才为之服务, 稷下学宫应运而生。后齐威王继位时,内忧外患,齐威王为实现其振兴齐国、称雄天下的宏伟大业,重用淳于髡、邹忌、孙膑等贤能人才,稷下学宫迅速发展,规模逐渐扩大。到了齐宣王时期,齐国实力迅速壮大,稷下学宫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然而一旦内忧外患解除, 国家日益强大, 田齐君主逐渐变得骄傲自大,对于人才已经不是那么渴望了。到了齐闵王时期,齐闵王专断自大,已经不愿听稷下先生的谏言,稷下学宫出现了自开办以来从未有过的萧条。到公元前284 年, 燕将乐毅率领五国联军攻伐齐国, 占领齐都临淄, 稷下学宫被迫停办、中止了五六年之久。齐襄王即为后为了重振齐国,使中断的稷下学宫得以恢复,但稷下学宫已经无法回到之前的繁荣状态。到了齐王建时期,统治者对于稷下先生不以为然, 不再像其前任那样重视人才,最终为秦所灭,稷下学宫也随之衰亡。

稷下学宫的成功、思想学术文化教育的成功却未能带来政治的成功,并且稷下学宫也伴随着齐国的灭亡而消散。也证实了教育无法完全独立于国家而存在,教育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教育作为一个社会的子系统,在社会中发展和存在,必然要同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作用。教育受到社会的制约,教育本身的变化和发展要以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作为条件。教育不能独立于社会的诸多因素而存在,教育要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所以教育功能的发挥不是无限制的。首先,教育要受经济、人口因素的制约。教育本身受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制约。战国的趋向是统一,而统一就要军事和经济实力,最终落在人民是否积极参加“耕战”之上。秦国通过法制的手段,鼓励重农抑商鼓励耕战壮大了秦国的实力。其次,教育要受政治因素的制约。在政治与教育的关系中,教育固然是改造社会的有力工具,但教育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这个作用则还是要看政治本身,单靠教育是不足以改变国家。齐国后期的统治者不重视人才且无所作为,致使稷下学宫失去活力,也使得国家走向衰微。但同时教育有着相对的独立性。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前一辈所积累的文化知识通过教育为后一代人所掌握,从而使得文化知识得以继承和发展;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有相当大的影响作用。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也可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促进政治民主。齐国统治者正是看到了教育的这些重要作用,所以才创办稷下学宫,希冀通过稷下学宫为齐王朝培养一大批统治人才,而稷下学宫的确造就了一个非常杰出的知识分子人才群。

4总结

齐国的失败和秦国的成功里面包含着许多复杂的因素,而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且并非是主要因素。就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教育是有用,但耗时很长,虽然能从根本上强国,但是短期看不出效果,教育是强国之本,但是这个更应该是作为一种长期的国策来执行,处于并长期处于一个和平发展的国家才最适合执行教育兴邦的战略。不能说秦国不注重学术,法家思想是保护生产率良好运行最有效最快速的措施,对于当时的乱世来说,秦国的决策非常正确,非常适应当时农业军事的需要,顺应了大势。

作为一个实体存在的稷下学宫的结束,标志着一个“处士横议”时代的终结。稷下学宫存在的150 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它以其宏富的学术造诣、出色的人才培养,留给中国历史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应当鼓励学术自由,大胆引进、吸收外来优秀文化, 丰富民族文化的内容, 增强民族文化的活力,文化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得到丰富和发展,才能焕发出创造力;我们应该尊重人才,人才对国家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我们也应当更加重视教育,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中国未来发展,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达.不治而议论——论稷下学宫的文化机制[J].理论学刊,2010.

[2] 白奚.授下学宫历史经验的启示与思考[J].管子学刊,1994.

[3] 畢晓黎,张杰.齐国的用人政策与齐国的兴衰[J].管子学刊,2002.

[4] 王彩霞,胡青.浅论学术自由的限度与教育独立的可能——从教育学视角观齐国稷下学宫[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

[5] 孙培清.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endprint

猜你喜欢
启示思考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