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历史课堂数据分析
——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

2017-09-19 08:54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汤永成
历史教学问题 2017年4期
关键词:义和团辛亥革命历史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汤永成

互联网+时代的历史课堂数据分析
——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汤永成

互联网+时代历史课堂教学就是坚持民主平等,尊重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我们倡导开放性、选择性、探究性、交互性、合作性、深度性、混合性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网络技术环境和开放的学习资源,比如学习网站、微课程和历史学科实验室,则提供学生选择学习。以《辛亥革命》为例,学生可以通过历史学科实验室提供的9个模块(如图)中的游戏、视频、电子课本、图片、文字、地图等多种媒体完成对辛亥革命的初步学习。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角色扮演”式学习,让学习者对所学历史有一种身临其境感。

目前笔者通过现有的历史学科实验室,在教学实践中收集了大量的历史学习数据,对数据的分析有利于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能有针对性地对每位学生每个班级的学习情况进行仔细全面的了解,有利于教师及时对教学策略作出调整。

问题学习“从本质上说是对行为主义应试教育课堂的一种颠覆。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知识观,同传统的教学比较起来,具有真实问题与自主学习、协同学习与信息网络、自我变革与支援模式的优势与特色”。①钟启泉:《问题学习:新世纪的学习方式》,《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9期。学生在目标情境学习过程中提炼核心问题,然后通过问题引导来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

以《辛亥革命》为例,学生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提炼出的问题有:辛亥革命是怎样发生的?如何评价辛亥革命过程中的人物和事件?“对历史事实的好奇、新旧知识衔接的迷惑、观点输出的困顿……诸如此类,都是历史课堂问题的源头活水”。②杨静:《优化问题,提升课堂效力》,《历史教学问题》2016年第5期。这些问题的生成来自学生目标情境学习中的好奇和困惑,问题的内容符合历史课程标准,问题的价值有利于学生发展。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利用历史学科实验室平台进行进一步的自主探究学习,阅读平台软件所提供的文字、图片及影视资料,参与学习平台中的相关游戏软件,实景体验历史、探究历史。学习完成后,学生在退出登陆之前需要把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数据上传到学习平台终端,而正是这些行为和过程的数据,能够体现学生的不同兴趣和价值取向。

一、数据分析

如何进行数据分析?下面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来加以说明。

1.从数据中可以了解学生态度

爱因斯坦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是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①《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爱因斯坦1936年10月15日在纽约州立大学举行的“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稿。历史学科实验室软件中的“问题思考”和“历史场景”可以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下面是《辛亥革命》一课的问题思考及学生选择的数据:

问题思考1 张之洞为官清廉,热心洋务,但是其创办的汉阳铁厂却因计划不周,给朝廷带来巨大损失,梁启超也评价其为“浮华之人”,那么你是如何看待张之洞这个官员的呢?

A.清廉是做官的本分,不是成就,给国家带来损失就是为官失败

B.张之洞比之同时代的那些保守官员,敢于做事情,已经是难得了,没必要太过责难

C.热心洋务,推动现代化,既然总体方向是对的,就不必苛求小细节

问题思考1答题情况

问题思考2 慈禧同中国历史上的暴君相比,还算是一个合格的统治者,但是面对晚清的局势,她不愿放弃权力,没能很好地领导国家走向变革,那么你认为慈禧是一个出色的领导人吗?

A.慈禧只是运气不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不应该苛求

B.治理国家必须是贤达之人,因此既然无法做到,就应该下放权力

C.慈禧作为统治者,迷恋权力是人之本性,不愿放弃权力也是人之常情

问题思考2答题情况

问题思考3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倡导断发易服,导致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对此你如何看待?

A.断发易服代表了当时世界前进的方向,即使阻力再大,也要强力推行

B.辫子是满族统治中国的象征,提出这种措施肯定会增加反对力量,可以先从其他方面入手,待他日时机成熟再改也不迟

C.辫子和衣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不仅不应该废除,反而要保留

问题思考4 孙中山的个人品行一直受到后世历史学家的诟病,但是其中华民国国父的地位至今无可动摇,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A.作为历史上的大人物,其个人的私德不能掩盖其巨大的历史贡献

B.作为历史上的大人物,更应该注重其私德,给万世做出表率

问题思考3答题情况

问题思考4答题情况

A.革命党人为了崇高的理想,牺牲自己,值得尊重

B.革命党人不应该使用暴力暗杀的手段,而是应该使用相对和平的手段

数据分析:问题思考1、2、4都是对人物的评价。

问题思考1对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因计划不周而给朝廷带来的损失,学生是如何看待这个官员呢?学生选第二个答案比较多:张之洞比之同时代的那些保守官员,敢于做事情,已经是难得了,没必要太过责难。问题思考4对孙中山的评价学生也是持肯定的态度占多数,说明学生评价历史人物比较看重一个人的主要方面,看重那个时代的主流,态度比较宽容。而问题思考2对于慈禧这个人的评价,学生比较多的选择是:治理国家必须是贤达之人,因此既然无法做到,慈禧就应该放弃权力。

问题思考5答题情况

问题思考3、5都是对事件的评价,问题思考3对“断发易服”可能会招致保守派强烈反对的评价,学生并没有选择“阻力再大也要强力推行”,而是大部分选择了:辫子是满清统治中国的象征,提出这个措施肯定会招致保守派强烈反对,可以先从其他方面入手,待他日时机成熟再改不迟。这样的选择显得比较理性务实。对于问题思考5“革命党人的暗杀行为”不同班级以及班级内部分歧都比较大,对于分歧比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双方说说自己选择的理由。

“教师让师生共同置身于创设的特定的历史情境中,通过掀起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深刻剖析特定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唤起学生响应的情感”。①刘克明:《历史教学中情感价值观目标的实践研究》,《历史教学问题》2012年第6期。历史场景模块是“历史学科实验室”软件平台中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主要模块,该模块以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时代之中,切身感受波澜壮阔的历史变化。当学生进入历史场景模块学习的时候,就是穿越到那个时代,成为那个时代的人,加入到那个时代的历史事件中去,学生在事件中将面临许多问题选择,这些历史场景的问题选项也可以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下面是辛亥革命一课的历史场景的问题选项及学生选择的数据:

当你来到清朝末年,作为辛亥革命前夕的人,现在你有机会参与下列两件事情,你想参与哪个?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问题,以供学生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但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否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度还不宜过大,否则会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教师要把握好开放性问题的“度”。例如:有一个花坛,是由四个相同的小三角形组成的一个大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边上种了10棵花,那么大三角形的一周种了多少棵花?一共种了多少棵?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必然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开始画图或摆出模型计算答案,在活跃的氛围中达到了学以致用的境界。

A.戊戌变法 B.义和团运动

如果你选择戊戌变法,那么你接下来面临的选择是——

(1)你支持他们的改革措施吗?

A.维新变法是为了富强中国,必须支持

B.变法的措施太过激进,恐引起反弹,暂不支持

(2)维新派可能在关键时刻放弃大清,你会作何感想呢?

A.清朝是外族统治,推翻外族侵略者无可厚非,加入

B.清朝统治腐朽,缺乏进取精神,终究会阻碍中国的进步,加入

C.有一个稳定的制度,总比没有制度的动荡好,不加入

(3)面对妻儿,你是否坚持为国为民慷慨赴死?

A.只有慷慨赴死,才能警醒国人,只是可怜了妻子和孩子

B.应该尽丈夫的责任,跟孟广轩(场景中的人物)走,待他日东山再起

如果你选择义和团,那么你接下来面临的选择是——

(1)作为清朝一名县官,面对洋人要求处理义和团暴民,你会如何抉择?

A.杀洋人虽是暴行,但也是爱国行为,不能打击

B.按照法律,惩治暴民

(2)对于义和团运动,你作为县官是否应该利用他们来抗击洋人?

A.义和团忠勇可嘉,当然要使用

B.义和团爱国是表面而已,实质不过是乌合之众,弃用

(3)作为县官,慈禧太后的旨意你如何对待?

A.抗旨不尊,当斩

B.太后的旨意太荒唐,拒不执行

学生在历史场景中的选择数据如下:

高一10班历史场景选择情况题目 学生选项 选择比例戊戌变法 55.91%义和团运动 44.09%戊戌变法(1)维新变法是为了富强中国,必须支持 68.89%变法的措施太过激进了,恐引起反弹,暂不支持 31.11%清朝是外族统治,推翻外族侵略者无可厚非,加入 9.68%清朝统治腐朽,缺乏进取精神,终究会阻碍中国的进步,加入 90.32%有一个稳定的制度,总比没有制度的动荡好,不加入 0.00%戊戌变法(3)只有慷慨赴死,才能警醒国人,只是可怜了妻子和孩子 35.71%应该尽丈夫的责任,跟孟广轩(场景中的人物)走,待他日东山再起 64.29%义和团(1) 杀洋人虽是暴行,但也是爱国行为,不能打击 51.28%按照法律,惩治暴民 48.72%义和团(2) 义和团忠勇可嘉,当然要使用 69.44%义和团爱国是表面而已,实质不过是乌合之众,弃用 30.56%义和团(3) 抗旨不尊,当斩 19.44%太后的旨意太荒唐,拒不执行 80.56%戊戌变法(2)

数据分析:教师掌握了这些数据之后,可以就上述的数据提问学生各项选择的理由,尤其是分歧比较大(比例比较接近)的问题,要重点讨论。当学生穿越到辛亥革命前夕的时候,面对有机会参与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这两件事情,学生选择戊戌变法稍微多一些,提问其中一个学生,她说她之所以选择戊戌变法是因为那都是有文化的人参与的事件,而义和团运动参与的人则是没有多少文化的。

这些需要学生选择的问题当中,有的问题非常尖锐,要学生进行抉择。如在选择参与戊戌变法的学生中,对于“面对妻儿,你是否坚持为国为民慷慨赴死?”这个问题时有一定的分歧,选择“待他日东山再起”要比“慷慨赴死”要多,学生在讨论时说,没有选择“慷慨赴死”并不是怕死,没有英雄情结,而是选择“待他日东山再起”更加有利于事件向好的方向发展,更加有利于推动历史的前进。又如在选择参与义和团运动的学生中,对于“作为清朝一名县官,面对洋人要求处理义和团暴民,你会如何抉择?”这个问题时学生的选择比较接近,也就是分歧比较大。在讨论过程中,主张不处理义和团的学生对“洋人”(反方)说:不知道贵国当年打我大清的时候,是否也想过那是暴行呢?而反方却说如果不惩治义和团暴民,那么我们和受到我们谴责的当年的洋人暴行又有什么区别?在世界近代化的潮流过程中,我们要按照法律来处理问题,等等。不同选择的背后,体现的是不同的价值观。

2.从数据中可以了解学生兴趣点

可以从“人物介绍”“地图事件”等模块数据中发现学生的兴趣点。

学生更关注的人物是汪精卫、蔡锷,最关注的事件是保路运动。

3.从数据中可以了解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

可以从“习题解析”“历史解密”等模块数据中了解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从学生答题的正确率,可以发现需要关注的习题以及需要关注的重点知识点。

数据的分析和运用,相比过去教师完全依据自己的主观经验对学生进行教学与评价而言,已跨出了巨大的一步——这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它转变了历史学习方式,课堂成为一道探索和交流的风景。但是由于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不成熟,因此他们的选择不一定全是对的。老师要运用唯物历史观,作出正确认识和正确判断。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在“互联网+”历史课堂中,通过互联网这个媒介,将学生的历史学习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教师基于学生学习状况的数据进行分析,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结果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价值取向、情感倾向、差异化行为、创新点等进行分析和点评;对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关注的重点问题进行讨论和辩论;对学生探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历史学科能力进行总结和提升。

“史学家必须在自己的心灵中重演过去”,①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这是柯林伍德历史哲学中的核心理念。基于“历史学科实验室”的互联网+的历史课堂学习,正好为历史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复活”历史、重演过去的平台。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力支持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学生的探究能力会提高,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研究教学理论,掌握信息技术,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效益的提高。

(责任编辑:李月琴)

汤永成,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高级教师(邮编213003)。

猜你喜欢
义和团辛亥革命历史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浅论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新历史
从《历史三调》谈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三种历史研究法
廊坊义和团运动历史探究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