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个人按揭进入高利率时代

2017-09-19 13:01谭保罗
读书文摘·经典 2017年9期
关键词:不良率住房贷款按揭

谭保罗

進入2017年5月,中国银行业普遍提高了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利率,无论首套,还是二套或多套,利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近10年来,中国个人按揭贷款利率最低可低至基准利率7折,但到了2017年6月,最高已上升到基准利率的1.2倍,乃至更高。

中国的主要银行尽管都是央地两级国有控股,但毕竟和地方政府不同,它是个盈利机构。个人按揭利率的上升,很大程度不过是一门关于利息的生意,和“楼市调控”这一类宏旨没有必要过度关联。它背后是,中国金融市场出现了一个暂时性现象—钱正在变“贵”。银行资金成本上升,而对公业务增长乏力,同业业务受压,作为优质资产的个人按揭必然成为了利益博弈的新战场。

一直以零售业务而闻名的招商银行才最典型。招行的策略倾向充分说明了个人房贷对于中国银行业的真正意义。根据招商银行2016年的年报,其个人住房贷款在总贷款余额中占比已经由2015年年底的17.69%提升到了2016年年底的22.32%,而个人住房贷款的不良率却从0.45%下降到了0.42 %。相比而言,小微贷款占比从11%下降到了8.69%,但不良率却从1.53%上升到了1.63%。

招行在财报中称,截至报告期末(2016年),零售贷款占贷款总额50.45%,“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进一步凸显。在零售贷款中,个人住房贷款、信用卡透支余额分别占47.37%和26.89%。招行还表示“ 大幅压退对公风险资产,为优质资产进入腾挪空间”。

“压舱石”的价值在于利润。招行2016年的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中,零售贷款的利息总额和平均收益率双双超过公司贷款,分别为825.73亿、6.06%和648.29亿、4.25%。

中国所有银行的故事都是一样的。在经济下行之时,零售才是真正的抗风险业务。其中,房贷尤甚。逻辑并不复杂,因为房价永远涨的预期没有打破,必然让中国经济呈现这样的图景:个人拼命加杠杆买房,而银行拼命贷款。

越来越多的银行将命运托付于个人按揭,就如同姚振华曾希望将自己“绑上”全球第一大住宅地产商万科那样,背后都是对中国经济未来某些大势的笃定。在这个大前提下,房贷利息的走高并不难理解。

目前,对房贷利息走高最流行的一种观点是,由于金融去杠杆特别是对同业业务的整顿,银行的负债成本在不断走高,同时,市场的流动性也在变得稀缺,导致一些银行“无款可贷”。

银行的钱变贵,阶段性流动性吃紧,这的确是一个事实。但是,也不能忽略银行和购房者之间的一种正在显性化的利益博弈。实际上,即便流动性充裕,银行也有不断提高房贷利率的内生冲动。近年来,中国银行业“一走高,一降低”的趋势越发明显,即净息差降低,而不良率走高。

显然,个人按揭作为一种购房者的“刚需”,银行有博弈的能力。微观经济学的弹性理论说,当需求(按揭贷款)弹性极小,那么供给方(银行)的提价,反而能提高供给方的总收入。一线楼市永远涨?只要这个预期不打破,就决定了按揭贷款的需求弹性极小,银行全行业的“加息”,必然有利可图。

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2017年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4.22万亿元,其中,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1.46万亿元,占比约34.6%。4月,比例再次提高。月末,人民币贷款增加1.1万亿元,其中,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4441亿元,占比约40.37%。住户部门中长期主要是个人按揭贷款。

个人按揭利率走高,银行资金成本上升只是因素之一,而且,这只是个阶段性现象。背后更重要的长期趋势是,当实体经济下行,银行只能更多地向房贷要利润。显然,本质上只是一门生意的东西,最好不要把它和“楼市调控”这样的宏旨过度关联。endprint

猜你喜欢
不良率住房贷款按揭
我国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研究
银行辞职潮中苦不堪言的小微企业信贷部
前9月个人住房贷款新增3.63万亿
我国商品房按揭法律关系研究
不良率农行最高
不要按揭你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