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窃”怎么办?

2017-09-20 11:15陈运英
启蒙(3-7岁) 2017年9期
关键词:心爱爸爸妈妈小朋友

文/陈运英 刘 香 图/沫 沫

孩子“偷窃”怎么办?

文/陈运英 刘 香 图/沫 沫

情景导入

上中班的醒醒特别迷恋于色彩缤纷的溜溜球,有天放学,一个小朋友跑到老师那边报告说自己的溜溜球不见了。老师让孩子们翻翻自己的桌洞和书包是否拿错了,无果后拿出手机假装与公安局联系要求警察带狼狗来破案,这时醒醒突然边哭边大声说:“我不让警察抓我!”等到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醒醒父亲在孩子面前一口咬定:“我家孩子不可能做这事,老师肯定冤枉我家孩子了!”后来通过多方面与醒醒家长沟通,他们终于承认:“这已经不是孩子第一次干这种偷偷摸摸的事,但说了很多次,他都不改,我们也很头疼,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针对上述情景,人们习惯于将那些把不属于自己的物品悄悄地占为己有的行为称为“偷窃”,但偷窃的定义对儿童来说使用时就必须慎重了。3~7岁的孩子往往会把自己心爱的玩具带回家,认为好玩的东西就是自己的,因为这时的孩子还没有分清楚“自己的”与“他人的”的概念,道德的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还不能认识到别人的东西不能带走,而只是原始意义的“恋物”而已。家长应该防微杜渐,认真搞清楚孩子为什么要“偷窃”?

幼儿“偷窃”的原因分析

1.希望获得别人的关注

现实中很多的孩子“偷窃”行为并不是真正需要某件东西,而是通过“偷窃”行为求得别人的注意。这种孩子的父母往往忙于工作,缺少注意孩子的感情,很少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这种孩子往往会拿了家里的东西出去给小朋友以换取他们的感情,或者拿了小朋友家里以及幼儿园的东西以吸引老师和家长的关注。这样的幼儿行为往往是缺乏感情或关注造成的。

2.满足自己的需要

很多情况下,有不少孩子认为拿走别人的东西而不被别人发现是一种“英雄行为”,是“有本事”“聪明”的象征;有时把自己拿的东西送给别的小朋友,以证明自己对别人的“关爱”“友好”;有的孩子因为在家里或者幼儿园受到了处罚而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通过“偷窃”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3.习惯成自然

有些孩子刚开始的时候可能非常渴望拥有某种东西,而自己家里又没有,向对方索要而遭到了拒绝,于是就“顺手牵羊”,这样得来全不费工夫,就越拿越上瘾,感觉好玩而欲罢不能。久而久之,看到一样自己没有的东西就克制不住“偷窃”的冲动,但往往这样做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或者经济目的,而是偷偷地藏起来或者暗地里还给主人,有的甚至抛弃,反复“偷窃”,习惯成自然。

孩子“偷窃”,家长应该怎么办

如果孩子出现了“偷窃”行为,家长只是粗暴地辱骂或严厉地惩罚孩子,或者限制他的一切行动,冷淡、厌弃他,不去细致地了解他产生“偷窃”行为的内在原因,那么孩子可能会有另外的不良行为,如欺侮别的孩子,出洋相或做出其他的令人讨厌的举动;有时严厉的惩罚可能会使孩子的“偷窃”行为消失,但引起“偷窃”行为的因素仍然存在。所以针对幼儿的“偷窃”行为,家长必须要严肃对待:

1.与孩子正式讨论“偷窃”问题

不许乱拿别人的东西是我们所生存社会的公共准则,人人必须要遵守的。一定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乱拿别人东西是被人所唾弃的一种行为,生活中没有比乱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更可耻的事情了。如我们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如果我们拿了不属于我们的东西,这种行为就是偷窃,偷东西的人是要被抓走的,这样就会与爸爸妈妈分开,你愿意这样做吗?”

2.让孩子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

“那我确实喜欢那个东西怎么办?”“你可以走近它仔细看看,然后用手摸摸它就好了,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得到自己希望的一切事物。”所以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有时我们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生活中,谁都会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如果人人都不问自取的话,这个社会就乱套了。你心爱的玩具莫名其妙地被别人拿走了,甚至你的爸爸妈妈也被别人偷走了,怎么办?要给孩子讲清这个道理。

3.家长当机立断处理“偷窃”行为

“妈妈,我今天确实无意把小朋友的东西拿回家了。”这时爸爸妈妈应该立即表现出深恶痛绝以及对失主的歉意与难过,十分严肃认真地做出决定:“赶紧把东西还给人家,向人家道歉,解释清楚,并保证以后都不再这样了。”“妈妈,我今天又一不小心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了。”这时家长要慎重对待了,立即捶胸顿足、万分自责地说:“我的孩子怎么会这样?我是怎么教育的?”“以后这孩子会成什么样?”“下次谁还和他一起玩呢?”等等,让孩子在体会父母被惩罚之中感受教育。或者让孩子把自己的心爱之物找出来,当面扔到垃圾桶里:“请你感受一下你心爱的东西永远不属于你的滋味!”

4.对孩子提出适宜的道德要求

幼儿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对孩子“偷窃”行为的教育应着重于让他明白自己的行为为什么是不对的。家长的正面教育应首先从询问孩子“为什么要偷拿别人的东西”入手,如果是因为“那个东西好玩而自己没有”,家长可以教导孩子应该怎样通过正当的途径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是因为“别人也偷拿过我的东西”,家长可以引导他分析;如果大家都相互偷拿别人的东西,那么社会生活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在这个基础上,家长可以针对孩子的心理特点,给孩子提出一些具体的道德要求,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并促使他照着去做。

总之,针对孩子的“偷窃”行为,父母应耐心找孩子谈话,了解他为什么拿人家的东西,针对问题进行教育。如果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感情和关注,而不是某件东西,那么父母和老师就应该更多地给予热情关怀,让他感到温暖体贴,逐渐克服为了引起人们注意而产生的“偷窃”行为;如果孩子的“偷窃”行为是由于父母乱放钱物的引诱,或是偷拿了没有及时被制止所引起的,那么父母一方面应减少或消除这种引诱,另一方面要细心观察并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及时给予教育。

编辑 缴 健 张剑宇

猜你喜欢
心爱爸爸妈妈小朋友
我的心爱之物
我的心爱之物
面对爸爸妈妈的期待
我想让爸爸妈妈吵架
我和爸爸妈妈比童年
心爱的东西
我的爸爸妈妈
介绍一下你最心爱的玩具吧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