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邢含煤区测井工作中特殊物性标志层小结

2017-09-20 11:02唐万亨
科学家 2017年15期

唐万亨

摘 要 邯邢含煤区地质沉积环境相对稳定,物性标志层特征明显,现将该区测井工作中物性特征反映明显的标志层位及层位组合曲线特征做一小结。特殊的物性标志层及特殊岩煤组合的总结,对于该区测井工作,无论是现场解释还是后期室内资料解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煤田测井;邯邢含煤区;特殊标志层

中图分类号 TD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363(2017)15-0063-02

煤田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系统。各地不同的地质沉积环境,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物性特征标志层。对不同地区的煤田测井工作在钻孔层位的判断,资料的解释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邯邢含煤区地质沉积环境相对稳定,物性标志层多且特征明显,现将该区测井工作中,物性特征反映明显的标志层位及其组合曲线特征做一小结,供大家

参考。

邯邢含煤区地层沉积环境基本相同,煤层较全,平面连续性好。由老至新分别为奥陶系,石炭系本溪组、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三叠系刘家沟组、和尚沟组、二马营组、新生界地层。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为主要含煤地层。由于地质沉积环境基本相同,物性特征基本一致,这就为总结特殊物性标志层及其组合规律提供了良好的

条件。

1 非煤系地层中特殊物性标志层

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二段(P2sh2):

下部岩性以厚层粉砂岩、泥岩与薄层细粒砂岩互层沉积。上部为细粒砂岩与粉砂岩互层。电阻率曲线呈中低阻值平缓反映,下部略有起伏的低阻平缓状反映。自然伽玛曲线特征明显,自上而下幅值逐渐增高,进入石千峰组一段之后,岩性为泥灰岩(俗称“淡水灰岩”)自然伽玛曲线急剧下降,形似一“大鼻子”状,形状特殊,全区稳定,是本段的重要物性标志层,用于区分石千峰组和上石盒子组界面。此物性标志层“大鼻子”底部距二叠系山西组2号煤顶板800m左右,这一间距在地层正常情况下全区稳定可靠。

2 煤系地层中特殊物性标志层

2.1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

底部铝土泥岩段在电阻率曲线呈中阻值反映,自然伽玛曲线呈高幅值宽幅度反映,基线较高,是明显的物性标志层。用于区分石炭系本溪组及下部奥陶系界面。

2.2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2.2.1 野青灰岩与4号煤层组合

4号煤是该区主要可采煤层之一。直接顶板为灰岩(俗称“野青灰岩”),在伽玛伽玛曲线上低中见高,反映陡峭,电阻率曲线和顶板野青灰岩都为高阻反映,顶界面被淹没,自然伽玛曲线都为低異常反应,但在煤层和顶板野青灰岩间常有一小尖峰,反映明显,易于识别。

2.2.2 山青灰岩6煤层与伏青灰岩6下煤层

位于太原组中部,6煤分6(山青)和6下(伏青)两层。6煤无夹矸,结构简单,大部分可采。两煤层顶板均为石灰岩,伽玛伽玛曲线在灰岩上的极低异常和6煤的高异常,反差大,易于区分。6下煤层直接顶板为伏青灰岩,自然伽玛曲线在煤层和灰岩之间有一非常明显的高值尖峰异常,伽玛伽玛曲线反映为小尖峰异常。该异常全区反映稳定。是很好的物性标志层。伽玛伽玛曲线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高-低-次高”形态。

2.2.3 大青灰岩8煤层与9煤层组合

8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下部,无夹矸,沉积稳定,全区可采。煤层直接顶板为巨厚大青灰岩,电阻率曲线呈宽幅高异常反映,自然伽玛、伽玛伽玛值为低异常,是确定8号煤层位的主要标志。8号煤在伽玛伽玛曲线上异常突起,界面反映明显。电阻率曲线大青石灰岩和煤层顶界面,为一缓坡状,用于定顶界面,自然伽玛呈低幅异常,界面反映明显。

9号煤层:位于太原组底部,煤层沉积稳定,全区可采。含夹矸0~3层。煤层直接顶板为粉砂岩或下架灰岩,底板为泥岩、砂质泥岩。电阻率曲线上高值反映,自然伽玛曲线为低异常,伽玛伽玛曲线为高异常反映。

9号煤上距8煤层较近,与大青灰岩、8号煤一套高低曲线组合特征。自然伽玛曲线在煤层低值反映,在灰岩段高异常尖峰状突起,呈现两边低中间高的“两低一高”形态。伽玛伽玛曲线在煤层高异常反映明显,在灰岩段低值反映,曲线状态呈现“两高一低”形态。曲线组合特征明显,易于识别。

3 结论

煤田测井工作中,对特殊物性反映标志层辨识,有利于确定层位,辨识煤层,对测井资料的解释,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邯邢含煤区由于沉积环境相对稳定,且大体相同,特殊的物性标志层及特殊岩煤组合的总结,对于该区测井工作,无论是现场解释还是后期室内资料解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煤田地球物理测井规范(DZ/T0080-93).

[2]宋延杰,陈科贵,王向公.地球物理测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3]河北省煤田地质局.河北省主要煤田典型测井曲线图集.1992.

[4]河北省地质矿产局.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区域地质志.1989.

[5]张军,姜波,赵本肖,等.冀东南构造演化与煤层赋存规律[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