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2017-09-21 12:57曹雪冰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黏度注射液脑梗死

曹雪冰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曹雪冰

目的 探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0月于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医院就诊的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抽签原则分组,对照组48例患者应用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48例患者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是(5.32±0.2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0.6±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纠正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能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疏血通注射液;急性脑梗死;血液流变学

急性脑梗死作为脑卒中最常见类型之一,好发于老年人群,占脑卒中的80%[1]。近年来,伴随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其发病率也随之呈逐年升高趋势,该疾病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可对患者身体安全、生命质量均造成严重威胁。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重点是减轻缺血症状对于神经元的损伤,但关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用药方案,临床尚无统一观点,多采取常规综合治疗。本研究就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0月于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医院就诊的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抽签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25例;年龄52~76岁,平均(62±3)岁;病程7~70 h,平均(58±4)h。对照组中男 25例,女23例;年龄53~76岁,平均(62±3)岁;病程8~70 h,平均(58±4)h。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国内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颁布的进展性卒中诊断标准[2],发作48 h内呈进行性加重;②经磁共振成像(MRI)和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脑梗死;③签订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经动脉、静脉溶栓治疗者,经过动脉取栓治疗者;②存在活动性出血症状者;③半年内出现新发急性心肌梗死者;④过敏体质;⑤合并心、肝、肾肺等脏器严重器质性病变者;⑥临床资料不完善。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综合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脑水肿、调节血脂等,并治疗其糖尿病、高血压等原发疾病;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用疏血通注射液(牡丹江友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号:20140314,规格:2 ml×10支/盒)治疗,将6 ml疏血通注射液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7 d。

1.4 观察指标 参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3],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范围是0~42分,0~1分表示正常或趋于正常,2~4分表示轻微脑卒中,5~15分为中度脑卒中,16~20分中重度脑卒中,21分以上为重度脑卒中;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反之越轻微。根据患者NIHSS评分变化,结合其临床症状,分析其治疗效果。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主要包括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

1.5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降低91%~100%,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显著进步: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降低46%~90%,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进步: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降低18%~45%,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无变化: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降低不足18%,或增加不足18%,临床症状无变化;恶化: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增加超过18%,临床症状加重[4]。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著进步例数+进步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2.2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NIHSS评分分别是(16.4±2.7)分、(16.4±2.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1,P=0.960);治疗后,观察组患者 NIHSS评分是(5.32±0.2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0.6±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27,P=0.000)。

2.3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t值 0.218 8.677 P值 0.828 0.000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指局部脑血管出现急性血液循环障碍,致使相对应脑组织缺氧、缺血,进而软化、坏死的一种脑科疾病,可对患者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4]。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脑部梗死区域周围缺血半暗带的神经元虽处于受损状态,但存在侧支循环,可通过疏通梗死血管,恢复梗死病灶区域脑组织活性,进而改善患者病情[5-6]。鉴于此,临床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关键是挽救梗死区域脑组织,及时供应该区域组织血液,恢复正常血管功能。

目前,临床领域有关学者已证明,急性脑梗死的病理机制为缺氧、缺血导致神经元损伤,脑组织产生氧自由基[7]。脑缺血后再灌注所致脑组织水肿,也是加重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的重要原因之一[8]。同时,进展性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 80%以上处于血液高凝状态,需及时降低其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并抑制血小板过度激活,从而改善脑部循环状态,抑制血栓再生成。对此,建议临床上早期使用改善患者血液循环的药物,以改善其脑组织血供,避免代谢毒物所致进一步损伤。在中医学范畴中,急性脑梗死属于“中风”范畴,以气血逆乱、血行瘀滞、痹阻脑脉为主要病理机制,因而以化瘀、活血为主要治疗手段。疏血通注射液是一种以地龙、水蛭两种中药材为主要材料的中药制剂,经现代化工艺提取中药材的有效成分而精制所得[9]。水蛭性平味咸苦,是破血、逐瘀良药;地龙性寒味咸,可消除瘀滞、疏通血脉。因此,地龙、水肿配伍使用,共奏通经活络、活血逐瘀之功效,对于中风所致半身不遂、头晕头昏、偏身麻木、半身不遂、舌紫脉涩、纯甲紫暗等病症,均有突出疗效[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充分证明了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确切。

[1]刘旭明.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60例临床效果观察[J].江西医药,2013,48(7):595-597.

[2]马世江,赵家鹏,刘玉青,等.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37-38.

[3]孙克保.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水平及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33):80-81.

[4]臧召霞,朴钟源,刘志强,等.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血浆 PAI-1、纤维蛋白原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1):131-132.

[5]王丽靖,叶淑萍,周宏,等.疏血通注射液与丁苯酞注射液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6,6(20):43-45.

[6]孙立光,欧阳慧,蔡海敏,等.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9):13-15.

[7]钟华发,刘永辉.依达拉奉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随机对照试验[J].中医临床研究,2016,8(1):60-62.

[8]贾忠秀.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3,34(9):1690-1691.

[9]刘安民.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观察及对患者血清 SOD活性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临床医学,2016,36(3):122-123.

[10]于明克,刘向龙,左玉芝,等.大活络胶囊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7):1216-1217.

10.12010/j.issn.1673-5846.2017.09.014

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医院,辽宁营口 115007

猜你喜欢
黏度注射液脑梗死
有机蜡对沥青黏度影响的研究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高黏度改性沥青黏韧性的影响因素
Effects of Shenmai Injection (参麦注射液) Combined with Meglumine Adenosine Cyclophosphate Injection on Cardiac Function and Peripheral Serum Levels of TNF-α,TGF-β1 and IFN-γ in Patients with Viral Myocarditis
《圆珠笔用低黏度油墨》等行业标准批准发布
血必净注射液与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UPLC-MS/MS法同时测定血必净注射液中8 种成分
扩链增黏回收PET的特性黏度和结晶行为研究
炎琥宁注射液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