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轻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2017-09-21 12:58王昱霖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基底节引流术血肿

王昱霖

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轻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王昱霖

目的 探讨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对轻型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于本溪市中心医院经CT诊断为轻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92例患者作为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保守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采用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手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5%,明显要高于对照组的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首次抽血量显著多于对照组,留针时间与血肿完全吸收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Karnofsky功能状态(KPS)活动指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疗效显著,能够显著缩短血肿消散时间,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状况,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安全性较高。

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疗效

基底节区脑出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脑出血类型,常以高血压为诱因,具有起病急促、病情进展迅速的特点,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若发病后不能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病情则会由于发展快速而出现不良预后,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临床通常使用保守内科治疗方法来对轻度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这是因为手术治疗存在一定风险,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一定损伤,但是保守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并不理想。本研究就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轻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于我院经CT诊断为轻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92例患者作为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42~78岁,平均(60±5)岁,血肿量15~24 ml,平均(19.4±2.3)ml,高血压病程 2~16年,平均(9.2±1.6)年;观察组患者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 43~80 岁,平均(62±6)岁,血肿量 15~25 ml,平均(19.7±2.5)ml,高血压病程 2~17年,平均(9.8±1.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有高血压发病史;②CT检查确定血肿位于基底节处;③首次脑出血;④存在基底节区脑出血的典型体征;⑤发病至就诊时间短于6 h。排除标准:①颅内或全身性感染;②凝血功能障碍;③再次出血;④颅内血管畸形;⑤血管瘤等并发脑出血;⑥不配合治疗;⑦伴严重心理、精神等疾病。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保守治疗方法:对患者血压进行控制,将其收缩压(SBP)控制低于10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DBP)控制低于160 mmHg,监测患者的血糖状况,空腹血糖水平保持在小于8 mmol/L;另外对患者使用脱水剂、止血剂进行治疗,同时给予患者神经营养剂治疗。常规治疗1周后,对患者加用针灸方法实施治疗。观察组给予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手术:首先根据CT影像学检查结果对血肿穿刺层面进行确定,精准计算穿刺血肿中心到穿刺点间距离,确定穿刺方向,然后用电钻驱动穿刺针,使穿刺针尖能够到达血肿中心。调整针体角度,将血肿抽吸出来,抽吸结束后,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冲洗,反复进行2~3次,4 h后再次抽吸,每天1次,同时每天均应复查CT。当血肿引流液清除90%左右后,便可将针拔出。

1.3.2 检测方法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在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受检者静脉血,分离血清,保存至-20 ℃冰箱中。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

1.4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相关指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Karnofsky功能状态(KPS)活动指数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IL-6与 TGF-β1水平。

1.5 疗效判定标准 ①疗效评价:治愈:患者完全康复,身体指标恢复正常,且无不良症状发生;显效:患者神经功能显著改善,另外身体指标也出现了明显提升的情况,生活能够自理,未见不良症状发生;有效:患者神经功能与治疗前进比较有所恢复,生活需要他人照料;无效:患者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属植物人状态,或者患者出现病死情况[2]。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NIHSS评分标准[3]:总分45分,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NIHSS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越严重。③ADL指数评价[4]:总分为 100分,分值越低则表示患者生活能力越差。④KPS活动指数评价[5]:总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健康状况越好。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2.2 血肿清除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首次抽血量显著多于对照组,留针时间与血肿完全吸收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治疗前后 NIHSS、ADL、KP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ADL、KP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ADL、KP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相关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相关指标比较(±s)

?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相关功能指标评分比较(分,±s)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相关功能指标评分比较(分,±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NIHSS评分 ADL评分 KPS活动指数评分对照组 46 24±8 19±5*41±9 82±12*40±9 71±9*观察组 46 24±8 13±3*#41±8 99±16*#41±9 86±8*#

2.4 治疗前后血清 IL-6与 TGF-β1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IL-6与TGF-β1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GF-β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血清IL-6与TGF-β1水平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血清IL-6与TGF-β1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IL-6(pg/ml) TGF-β1(ng/ml)对照组 46 46±3 13.1±1.2* 11.3±1.1 35±5*观察组 46 47±4 2.6±0.4*# 11.7±1.3 47±5*#

2.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46例患者中,有7例(15.2%)患者发生再出血;观察组患者仅有1例(2.2%)于术中发生再出血;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9,P<0.05)。

3 讨论

基底节区脑出血具有起病急、病情重、高致残、高病死的特点,可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6]。在脑出血后的6~7 h内清除血肿,能够有效减轻血肿分解释放的毒物对脑组织造成的损伤。对于血肿体积较小的患者来说,可选择内科保守治疗办法,但对于血肿体积较大的患者,则应选择外科手术治疗。对于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一般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其中,开颅骨瓣清除颅内血肿手术一般情况下,患者创伤较大,另外还会出现多种并发症。使用微创穿刺引流术,不仅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而且可有效清除颅内血肿,降低病死率[7]。微创穿刺引流术是指利用电钻驱动YL-1型穿刺针,在正压状态下,对患者颅脑内半固态、液态化血肿进行抽吸、置换以及冲刷操作,再采用生化酶对血肿进行液化、降解,促使患者颅脑内固态血肿能够进行不断溶解,然后将其引流出来,直至颅脑外,最终达到清除血肿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ADL、KPS活动指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其神经功能、自理能力与机能状态要比对照组好。究其原因,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通过电钻穿刺针送入至血肿中心,可实现在15 min之内对血肿的碎化与液化处理,过程快速,清除彻底,可有效降低患者脑组织所受压迫,降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8]。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GF-β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轻型基底节区脑出血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同时,观察组患者首次抽血量显著多于对照组,留针时间与血肿完全吸收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这是基于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操作简便,可使血肿清除速度加快,有利于缩短留针与血肿完全吸收的时间。

综述所述,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疗效显著,能够显著缩短血肿消散时间,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状况,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安全性较高。

[1]王亮.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轻型基底节区脑出血(附41例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37(5):309-311.

[2]余波,崔建忠,史楠,等.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6):2754-2757.

[3]王亮,陈治强.超早期微创穿刺碎吸引流术治疗小量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1,40(18):1838-1839.

[4]黄秋记.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26(1):79-80.

[5]桂心,谢小红.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轻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3):3603-3604.

[6]赵殿东.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7):84-85.

[7]陈泽鹏.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29):16-17.

[8]卓少伟,黄柳军,郭少雷,等.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55例临床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5,20(1):34-35,43.

10.12010/j.issn.1673-5846.2017.09.045

本溪市中心医院,辽宁本溪 117000

猜你喜欢
基底节引流术血肿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一步法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治疗高龄胆道梗阻的探讨
早期气管切开对特重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运动功能障碍及并发症的影响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软通道引流术疗效观察
下肢平滑肌肉瘤误为慢性血肿1例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