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正时期芥川龙之介的《橘子》的读者受容

2017-09-22 10:45李楠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橘子

李楠

摘 要:随着高速的经济发展,大正时代的日本从农业国进入了工业国,这是一个短期而又动荡的时代,新中产阶级成为了社会的主流。然而,物欲横流的金钱至上的观念渐渐根植于人们心中,社会呈现出了一种冷淡的人际关系。同时,政治方面的频繁更替致使人们产生了一种疲劳和倦怠感。在这样的时代下,大正八年芥川龙之介发表了《橘子》。尽管篇幅短小却几次收录在论集中。直面于自己人生转换期的芥川在和自己奋战的同时写出的《橘子》让正处于不安定的大正时期的读者们找到了共鸣,给予了他们与时代困难相斗争的勇气。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橘子;大正时期;读者受容

中图分类号:I313.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4-0060-02

一、引言

芥川龙之介作为日本著名的作家广泛地被人知晓,作为新思潮派的代表活跃于大正文坛。大正五年十二月,芥川就职于横须贺的海军机关学校。给小岛政二郎①的信中,芥川这样写道: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三点不管有没有事都要呆在那里,这是最痛苦的。②同时芥川因为高烧而不能写作,一直在担心着读者的评价,在生活和创作上都陷入困难的情况下,大正八年在《我遇见的事》的总标题下刊载了《橘子》。③

《橘子》的发表正值大正时期的中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从农业国进入了工业国。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洪流中的日本通过扩大企业的规模来实现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阶级结构的变化。政治方面,大正时代时期日本的内阁更替达到了10次以上。④高速发展的经济和极其不安定的政治环境影响了国民的价值观和道德倾向。

《橘子》讲述的是主人公“我”心情抑郁,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小女孩的故事。小女孩衣着邋遢,手里拿着的是三等座的车票却坐到了二等座“我”的这边。小女孩脏兮兮的面容使“我”的心情更加的糟糕。在火车即将穿过隧道之时,“我”冷冷地看着小女孩拼命地想打开窗户,当窗户打开的瞬间浓烟跑进来的时候“我”气得差点想打小女孩。随后看到小女孩把怀中藏着的橘子扔向站在道岔的三个小男孩的场景,“我”一下子被感动了。

二、时代语境下产生的读者

日俄战争中日本陷入了经济危机,加上外债的压力日本国际收支情况愈来愈恶化。在这样的状态下1912年日本进入了大正时代。资本主义刺激经济获得巨大利益所导致的结果是物价上升,劳动者的工资下降以及劳动强度的加深,普通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经济和政治的重压下日本的国民心理出现了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欲化。自我意识的增加让很多人开始寻求自我本位,為了成功幻想在短时间内能迅速地得到金钱。二是冷淡化。金钱至上的观念让社会的人际关系愈加的冷漠。

命运共同体是指比个体来说更加注重集体的世界。弥生时代以后日本形成了固定村落的居住方式。在封闭着的村落社会里日本人形成了紧密的社会关系,组织的利害决定着个人的行为。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日本从而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一直依赖于农业生活在村落的生产共同体随着工业的发展而逐渐消失。从而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也不得不进入产业社会的阶段。投入到工业生产的人们被迫地离开生产共同体,在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开始有了为自己劳动的意识。

同时大正时期日本仿效欧美各国在生活方式和思想上都发生了变化。随着民主主义运动和思想的启蒙运动的到来出现了自由、同权和民权的主张。媒体、报纸和杂志的影响力的扩大,以福泽渝吉的自由结社为先锋在文坛里的作家们开始活跃。⑤与当时传统的纯文学不同,迎合读者的喜好以写实的描写形式和内容的大众文学发展起来。由于大众文学作品的流行而诞生了新的读者层。

根据石原千秋的《读者在哪儿——书中的我们》⑥,近代小说的读者诞生于明治四十年前后。读者把读者从简单的消费行为转变为创造行为,并出现了与之相应的文本。成为近代读者的是拥有着阅读新闻、小说和书的教养的中产阶级。随着重工业经济的发展和独占资本组织的加速发展促进了日本社会阶层的分裂,企业规模的扩大使得社会的分工更加精细,阶级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从而诞生了新中产阶级。新中产阶级的产生是大正时期日本社会最显眼的特征,新中产阶级作为新的读者层比中产阶级的基础要更加浓厚。

三、《橘子》的读者形成

石原千秋在《读者在哪儿——书中的我们》中关于近代读者的条件是这样论述的。第一,因为印刷技术使得书本的大量生产成为可能。第二,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读写的能力。第三,因为学校的教育使得知识能力平均化。第四,感性达到了平均标准。第五,可以拥有默读的能力和一定的空间。第六,阶层的大众化。第七,阶层里拥有着共同体意识。第八,流行着个人有着独立个体的意识。⑦ 满足这八个条件便能成为近代读者。那么《橘子》的读者是近代读者吗?

大正时期,媒体、报纸和杂志的高频率使用以及作家活跃于文坛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与之相对应印刷技术也必须发展起来。《橘子》虽然作为短篇但被收录到几个论集中也是得益于印刷技术的发展。和以前口口相传的形式不同,报纸和书本的发行促使了默读方式的形成。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和知识分子号召的启蒙运动转换了教育体制。芥川在执笔《橘子》之时于海军机关学校里教英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具备了读写能力和标准化的知识能力。作为社会特征的新中产阶级成为了大众读者和一定教养的主体。新中产阶级在不安定的社会下拥有着共同体意识提倡自由民主和批判帝国主义。同《橘子》的主人公一样生活在冷漠的人际关系社会背景的他们可以感受到主人公一样的心情,对作品产生共鸣。《橘子》的读者们是拥有着“我们”的意识的近代读者。

近代小说的主要任务是描绘人类的内在。然而,读者在默读的时候不能知道别人的心境。正因为不能和别人的心境做比较读者会认为别人的心境和自己的心境相同而产生内面的共同体。读者在发生阅读行为时想象了特定的读者集体,并作为集体中的一员来行使读书的行为,于是在读书过程中想象着集体中的其他人也和自己有相同的看法。内面的共同体就是以共有着某些感觉为基础,并向人类内部延伸的读者意识的共同体。同样是生活在大正时代,面临着同样的遭遇,怀有着共同的心情的读者们在阅读《橘子》时会感到“这里也有自己”、“那个人也和自己有同样的感受吧”这样的想法。endprint

四、《橘子》的读者受容

根据石原千秋的《读者在哪儿——书中的我们》,故事分为内和外两个相对立的空间。“内”是我们所在的场所。“外”是我们不在的场所。“境界领域”是指内和外之间不安定的场所,也是一般情况下事件容易发生的场所。在《橘子》中火车在出发地点的是“内”,火车穿过隧道的是“外”,“境界领域”就是火车行驶并穿过隧道的过程。故事因为描写了境界领域,所以超越了从内到外,从外到内的两项相对立世界的领域中的人物就是“主人公”。将目光放到境界领域上,就可以发现故事的意义的多样性。从而,读者必须要把感情移到“主人公”身上来获得“内面的共同体”。请看作品的起始段落。

这片景色同我当时的心境很不可思议的相吻合。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⑧

经济的高速发展致使社会呈现一种重视利益,寻求金钱的空虚感,随着政治内阁的不断更替,人们出现了一种疲劳,对没有方向的价值观的疑惑。这和《橘子》中的主人公“我”的心情非常吻合。读者因为形成了共同体的意识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将感情移向了主人公。

因此,我的心里依然怀着悻悻的情绪,冷冷地望着女孩用那双生着冻疮的手拼命要打开玻璃窗的情景,但愿她永远也打不开。⑨

当时的“我”只能知道“我”的感情,而“我”不能观看自己的容貌,所以“我”以冷眼观看这样的描绘一般认为是作品里出现的叙述者。石原千秋说叙述着明确了“我”之外的事,⑩同时他论述了叙事者也就是读者这个观点。11 从而,“冷眼观看”是读者的眼睛,处于大正时期的社会环境下在冷淡的人际关系社会中的读者应该谁都体会过冷眼观看。文中直接表现的社会现状让读者们生出了同样的心情。

暮色下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男孩,还有朝他们头上洒落下的橘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的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涌出了一股说不出来的明朗的心情。12《橘子》的主人公“我”从小女孩那里获得了感动并觉得“我这时开始忘却了那说不出来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能解释的、低等的、无聊的人生”,内面的共同体的读者们读了《橘子》也一定从作品中获得了像主人公那样的感动并为这份真心而觉得心情舒畅吧。

五、结语

本文以芥川龙之介在大正八年发表的《橘子》为中心,论述了正值大正时期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政治内阁的不断更替下社会的不安定情况以及呈现出的金钱至上主义和冷漠的社会人际关系。同时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精细了社会的分工产生了新中产阶级,成为这个社会的主要特征。日本对欧美各国的生活方式的效仿和社会里各种思潮的涌现增强了个人意识的觉醒。同时大众文学作品的流行而诞生了新的读者层。满足于近代读者条件的《橘子》的读者们在共有的教养基础上形成了内面共同体,在阅读《橘子》时会找到与主人公相似的心情和经历,并随着主人公的感动而感动。《橘子》就像橘子那暖暖的橙色一般给灰暗的大正时期的社会带来了一抹温暖的色彩。

注释:

①小岛政二郎是日本的小说家,随笔家和俳人。

②拙译.川端俊英.芥川龍之介の蜜柑[J].国语教育研究,1980:260.

③川端俊英.芥川龍之介の蜜柑[J].国语教育研究,1980:259.

④陈秀武.日本大正時期政治思潮与知识分子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0:39.

⑤陈秀武.日本大正時期政治思潮与知识分子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0:39.

⑥拙译.石原千秋.読者はどこにいるのか―書物の中の私たち[M].东京:河出书房新社,2009:56,56.

⑦拙译.石原千秋.読者はどこにいるのか―書物の中の私たち[M].东京:河出书房新社,2009:56-56.

⑧拙译.芥川龙之介.蜘蛛の糸?杜子春[M].东京:新潮社,1968:32-37.

⑨拙译.芥川龙之介.蜘蛛の糸?杜子春[M].东京:新潮社,1968:32-37.

⑩石原千秋.読者はどこにいるのか―書物の中の私たち[M].东京:河出书房新社,2009:149-156.

11 石原千秋.読者はどこにいるのか―書物の中の私たち[M].东京:河出书房新社,2009:149-156.

12 拙譯.芥川龙之介.蜘蛛の糸·杜子春[M].东京:新潮社,1968:39.

参考文献:

[1]芥川龙之介.蜘蛛の糸?杜子春[M].东京:新潮社,1968.

[2]福田清人.芥川龍之介人と作品[M].东京:清水书房,1978.

[3]川端俊英,芥川龍之介の蜜柑[J].国语教育研究,1980.

[4]松本健一.神の罠?浅野和三郎 近代知性の悲劇[M].东京:新潮社,1989.

[5]浅野洋编.芥川龍之介を学ぶ人のために[M].京都:世界思想社,2000.

[6]陈秀武.日本大正時期政治思潮与知识分子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张如意.日本文学史[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8]石原千秋.読者はどこにいるのか―書物の中の私たち[M].东京:河出书房新社,2009.

[9]田中卓也.戦後における『少年倶楽部』の誌面構成と読者の様相[A].共荣大学研究论集[D],2013:121-138.endprint

猜你喜欢
芥川龙之介橘子
橘子沉浮记
漂浮的橘子
橘子的自述
分橘子
橘子红了
浅析芥川龙之介《阿吟》阿吟教名中的圣母意象
摘橘子
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中南北“中国想象”之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