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镜得“道”法

2017-09-22 01:07司茹月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老子孔子美学

司茹月

摘 要:在美学的整个发展滥觞中,从老子所说其“道”和孔子所提出的“儒”,哪个是其源头,各界学者都做了无限的讨论,从老子的“道法自然”、“道生万物”“涤除玄鉴”到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本文仅以自己浅薄的认识作一下简略的探析。

关键词:美学;老子;孔子

中图分类号:B2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4-0078-01

美,没有起点,亦无终点。无论你是学富五年的文人,还是目不识丁的粗鄙之人,都有认识和欣赏美的权利。无论是髫年小儿,还是古稀老人,对于审美的感受都是源于内心,不得外人随意更改。

美是没有功利,没有目的的,是自由,不容一切事物所束缚的。无论我们所看到的是美的哪一方面,都没有人可以说我们是错的。

但当美上升到美学的范畴之上,我们似乎就要开始做一些收敛。当美这种物象上升到了科学的角度,我们也用一个科学的词来给它的这种自由性做了一个限定——美学。

中国美学史到底是始于孔子还是老子。梁启超、冯友兰、郭沫若等各文学家,史学家做了各种商榷,有对有错,有立题,有反驳。对于历史即不能假设,更不能重演,我们暂且就记住书上所讲的结论。值得肯定的是,《美学大纲》上所做出的每一个结论,必是经过无限的研究和证实而得出来的。

美学的起点起源于老子。对于是否真实并不是我所关注的焦点。从历史的长线来看,起点就像一个结点一般,并没有什么值得去研究,反而老子的美学精神值得我们去细品和研谈。

在对这个美学起点的问题上,还有一个值得争议的说法,便是以孔子为起点。无论以谁,倒不如做一个简单的比较,把所蕴含的美学道理推盘而出。

老子,即“道”;孔子,即“儒”。《老子》一书的哲学味道要比《论语》浓的多。《老子》书着重讲宇宙观和认识论,而《论语》则着重讲社会伦理问题。老子用“道法自然”的命题否定了有意志的天帝。老子建立了一个以“道”为中心的哲学体系。这正是合乎规律的哲学的开端。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对于“道”,老子做了五个方面的解释。一是,“道”是混沌,天地万物生于混沌,“道”是在天地产生之先就存在的原始混沌。二是,“道”产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道”而产生万物,而一又包含万物。三是,“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道”虽生万物,但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的主宰。四是,“道”自己运动。“道”并不是静止的。它处于永恒的“逝”“远”“反”的运动之中,处于永恒的“独立”运动即自己运动之中。五是,“道”是“无”和“有”的统一。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所以,“道”是没有具有形象的,是不能单从宏观去看。

而老子的“涤除玄鉴”却又是一个在美学史上影响重大的理论。与“道”相交相融。“涤除”就是洗除垢尘,也就是洗去人们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的观照。

“涤除玄鉴”又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老子认为,一切观照都要进到对于万物的本体和根源的观照,即进入到对于“道”的觀照。对于“涤除玄鉴”这个解释也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涤除玄鉴”在我看来,是用自己最单纯,最纯净的思想,进入“道”的世界,从而对世间万物的一种态度。还有一层含义,是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望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老子》第十六章,曾说这样一句话:“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讲完老庄,与此相对应的就是孔子的美学思想了。如果说老子美学讲内心和自我,那么孔子美学则更多的是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他看到了审美,艺术和社会的政治风俗,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即所谓“克己复礼为仁”,“仁”就是要把遵守奴隶制等级的“礼”作为内心自觉的要求。在《论语·?述而》和《论语·八佾》中有这么几段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至至于斯也。”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上句是说韶乐为什么能使孔子获得如此大的审美享受。下句回答韶乐不仅符合形式美的要求,而且符合道德要求。在孔子看来,艺术必须符合道德的要求,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对于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对于现在的审美趋势,这似乎是一个很重要的题跋入世的,有歌颂有意味的作品,反而会容易拔得头筹些。

孔子在对于不同的精神品质的人所欣赏的爱好,提出了一个观点:“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在这段话中,可能是说:智者从水的形象中看到了和自己道德品质相通的特点(动),仁者从山的形象中看到了和自己道德品质相通的特点(静)。也就是说,对于事物的欣赏,和能使自己产生情感的事物,必定与自己的品德,素养,经历所息息相关。

老子的“道”,孔子的“儒”,所呈现出来的审美要求和表现会有所不同。“道”是自由,没有任何目的和束缚的。“儒”把艺术融入社会,融入道德,融入品格。“道”的出世与“仁”的入世,孰好孰坏?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片面做评价。endprint

猜你喜欢
老子孔子美学
仝仺美学馆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盘中的意式美学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纯白美学
智者老子
“妆”饰美学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