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形式语言研究(一)

2017-09-22 02:29张立楠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艺术文化

张立楠

摘 要:竹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竹刻艺术的审美性是大众化的,本文将以竹刻艺术为例,从竹刻艺术的审美性、娱情性、和教化性三个特征和竹刻创作的“中和”现象分别阐述,从而展开对竹刻艺术的创作形式语言研究,认识、传播竹刻艺术所反映和承载的文化内涵,以加强对竹刻文化的了解。

关键词:艺术;竹刻艺术;创作形式;文化

中图分类号:TU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4-0086-01

竹,是中国文化的精神符号,竹刻,也称竹雕,竹刻艺术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工艺。艺术家的艺术构思需要通过物质媒介得以具体实施,艺术作品是付诸于精神的特殊的“生产活动”,是创作者内心世界的艺术表达。竹刻艺人通过竹刻艺术创作,表达其内心真实情感,正如笔之于画家,竹刻艺术就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竹代纸的艺术创作活动。

一、竹刻艺术的特征

(一)竹刻艺术的审美性

“艺术是为了审美”。而审美性是区别于其他人文形态的根本特征。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判断主体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标准对某事物所作出的一种评判,是客观现实中的美的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和人们对美的事物的态度体验。“艺术作品是创作者和主导者思想观念的载体,人们在审美的过程中不经意间就被同化”。竹刻艺术的审美性是大众性的。

从竹刻的外形特征看,竹一直以其“虚其心,实其节”的特征为世人颂扬,这一特征也与我国的传统的文化道德规范相吻合。竹本身的造型美感更是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出竹的强大的生命力。强劲挺拔的竹竿给人以力量之美,姿态绰约的竹叶给人以精巧之美,凸起的竹节给人以稳固之美,根须密布的竹根给人以韧性之美。竹肌独有的天然的纹理被精湛的刀功施以雕琢,光滑如玉的青筠也会变出绝美的造型。经过时间的洗礼,青筠的色泽对比更加鲜明,竹肌的层次更加分明,竹的每一个细节之处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的儒雅清秀,带有浓厚的中国味道。

从竹刻的雕刻内容上看,符合中国设计的价值取向,有着深厚的儒学渊源和人文背景。以竹为媒,以刀代笔的竹刻艺术,根据竹本身的自然特点,人为的进行雕琢加工,融合了浓郁的书卷气和金石味道,使自然美和人工美相得益彰。

(二)竹刻艺术的娱情性

美学的问题也就是艺术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感动”,就是人的情感。感动就是艺术活动中激起的情感,不同艺术作品所体现的情感反应是不一样的,人类除了日常生活,除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之外,还需要表达和交流情感,需要情感的传达。正是出于人类表达和交流情感的需要,艺术才为人类社会所需要,因为人类需要艺术这种特殊手段,用以实现传递感情这一复杂的目标。

一件竹刻艺术品,与一節的普通的未加工的竹胚,从本质上来说完全相同。我们欣赏一件竹刻作品,有的作品让我们感受到敦厚稳重,有的灵秀俊逸,有的文气素雅。为什么会给观者不同的感受,为什么会喜欢它们,答案就是我们人为的将它当做艺术品欣赏,我们欣赏艺术并且在欣赏过程中感动,本质上说,是由于在欣赏过程中,用艺术作品为质料在我们心灵中重构艺术。形式和情感是艺术建构过程中最本质的两大要素,也是我们把握艺术品并引起心灵共鸣的两个基本手段。以竹刻作品来说,它富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同时蕴含了某些情感,我们通过形式的把握激起某种情感,于是产生共鸣。

(三)竹刻艺术的教化性

竹刻作品具有教化性,中国人赋予竹子高尚的品格。第一是清高,第二是坚韧。因此,竹刻艺术的内容上,也会结合竹子的这种文化性质,表现内容皆积极向上,富有文化内涵。“艺术作品以审美的形态出现,在美丽的外衣里面,具有传播教化的内核”。

很多竹刻作品均渗透着儒学之理。《论语八佾》中提到:“臣事君以忠”,这也是儒学理想中的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忠信孝弟山水人物文竹翎筒”(图1)就是儒学思想直接宣扬的体现。

竹刻艺术也有大量的作品是以“竹梅双喜”“岁寒三友”“梅兰竹菊”为表现主体的,由于梅兰竹菊与儒学所推崇的人格相贴合(图2),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来了竹刻艺术的教化性。中国人素有 “琴棋书画养心,梅兰竹菊寄情”的情结,这种情结源于孔子,“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古代文人墨客,深受儒学背景的熏陶,常用梅兰竹菊来比拟自己清高的人格操守或清傲不群的身世。这种比拟,本身就极富儒雅的文人情结,也贴合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将梅兰竹菊的君子性格与竹刻风雅敦厚的艺术形式完美结合,形成竹刻艺术的表达语言,深受文人推崇。

二、竹刻艺术中的“中和”现象

竹刻艺术中的“中和”是竹刻艺术追求的理想目标,是追求的一种和谐状态。竹刻艺术形式将自然、艺术、道德、和人本身有机结合,符合“中和之美”。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和生产劳动的过程中,把自然人为化。竹刻艺人把竹子作为自己情感输出的工具,或喜,或怒,或忧愁,或亢奋,刀随心走。通过控制刀法,调整线条力度、曲直、长短等,抒发不同的情绪。竹刻艺术的多种类的雕刻手法也是作者抒发不同情感所需要的艺术符号,线雕、浅浮雕、深雕、透雕、圆雕、留青、贴黄等等。刀法的运用也需要结合器物本身的特点和雕刻题材来选择。 所谓“极物之体、尽物之神、得物之势”。

竹刻艺术语言运用与艺术思维具有互彰性。竹刻作品正是竹刻者对艺术理解的直接反应,也是竹刻艺人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借物表达情绪和情感,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竹刻的创作过程,就是把竹刻者对宇宙的认识转化成艺术符号,这其实就是中和之美的意蕴表达。将哲学思想融入进竹材中,表达竹刻者对世界的认识,也是竹刻者本身价值观的表达。通过自然的实物个体,表现内心真实想法,即“胸有成竹”,而不是“眼中之竹”。

三、结语

小小竹子,得天地造化之功,成千姿百态之容。竹与中国文化最心性相通,是中国人“气节”的象征。竹刻艺术表达的意蕴,竹刻作品中的儒学现象,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反映了中国文化审美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当我们更深入的了解竹刻的设计形态、表现理念等方面的时候,会发现竹刻中有更多的巧妙的设计元素和文化内涵,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现代设计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性,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究。

注释:

①图1出自胡彬彬,张丽.宝庆竹刻中的儒学现象及其成因.收藏家.2003(11).

②图2出自不舍堂红木镶梅兰竹菊留青竹刻镇尺一套(出处: 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http://www.jadepot.com.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85939.

参考文献:

[1]郑淑霞.竹刻艺术漫谈[J].文物春秋,2008(03).

[2]刘青.从现代设计角度谈中国传统竹刻的文化与艺术特性[J].包装工程,2012(16).

[3]关传友.中国竹文化概览[J].竹子研究汇刊,2001(03).

[4]胡彬彬,张丽.宝庆竹刻中的儒学现象及其成因[J].收藏家,2003(11).

[5]何明,廖围强.中国竹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潘尤龙.竹刻艺术”天人合一“的意蕴表达研究[J].雕塑,2015(04).

[7]卞证.常州留青竹刻的艺术特征研究[J].美与时代(中),2015(11).endprint

猜你喜欢
艺术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