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文学素养提升的路径探究

2017-09-22 03:42郭琪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文学素养大学生

郭琪

摘 要:移动互联时代,手机阅读占据了大学生大量的阅读时间,为培育文学素养带来了障碍。高校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文学教育,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手段,为大学生精选阅读内容,引导其形成良好的文学阅读习惯。

关键词:移动互联;大学生;文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5.5;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4-0186-02

文学素养是一个人人文素质的重要表现,需要培育才能形成。移动互联时代,手机阅读占据了大学生大量的阅读时间,为大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培育文学素养带来了障碍。

一、移动互联的时代特点

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是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的总称。在我国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PC互联网已日趋饱和,移动互联网却呈现井喷式发展。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底,我国网民人数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在网民人群中,从年龄段来看,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3%;从职业结构来看,学生群体占比最高,达25.0%;从文化程度来看,大专以上文化的占20.6%。江西省2016年的网民人数达2035千万,互联网普及率达44.6%,较2015年分别增长15.7%和5.9%,增长率居全国之首。

从网民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业结构等综合情况分析,高校大学生在我省网民人数中所占比例极高,他们是新媒体工具运用和影响最大的群体。不仅如此,移动互联时代传播主体多元、传播层级消解、传播手段多样、传播时效增强等特点也深深影响了大学生文学素养的形成。

二、手机阅读不利于大学生文学素养的培育

文学素养是需要培育的,而文学阅读无疑是大学生文学素养培育的根本途径。但移动互联时代,手机阅读并不利于大学生文学素养的培育。

(一)大学生對手机的严重依赖性

移动互联时代,智能手机取代了传统的电脑,成为网络信息承载和大学生参与网络信息活动的最主要工具。大学生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关注手机,生活已离不开手机,手机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了生活方式。

毫不夸张地说,很多大学生可以一天不吃饭、不睡觉,但绝不可以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手机总有读不完的信息,一条信息还没读完,更多的信息扑面而来。大学生变成了时时都在低头阅读、同时又没有时间阅读经典文学的手机信息阅读人。智能手机和QQ、微信等聊天信息传输工具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特别是改变了他们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乃至学习与生活方式。

(二)手机阅读的被动性影响文学素养的形成

被动性是指读者无法自主选择阅读内容。纸质阅读时代读者是可以选择阅读内容的,而手机阅读者通常是身不由己的,别人传过来什么信息或网上发布什么信息,读者就去点击阅读什么信息。这种无法选择还由于手机显示屏无法一次性展示较长信息的全部内容,需要不断下拉才能继续阅读,所以通常一个较长内容的信息很难一眼看到它的优劣与是否合乎自己品味,等到发现不是自己喜欢的内容时已经读完了,也就是说,无法事先选择,最多只能根据标题初步判断,但很多手机信息是没有标题的。手机阅读的被动性还体现在读者的“随波逐流”。手机读者所阅读的信息内容是别人发布和传送的,而每个读者同时也可以是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

除了个体之间人际交往和个人联系的信息之外,在手机公共空间广泛传播的、供不确定主体阅读的手机信息就如同文化产品,信息制造者就如同产品生产商,信息传播者就如同产品推销员,揣摩并迎合读者的消费心理,有意识地向读者生产和推销深受欢迎的当下热点、“心灵鸡汤”和时尚、娱乐信息,以获得点“赞”和转发,获得点击量和转载率,读者不知不觉间也就成了它的快乐而忠实的被动消费者。

(三)手机阅读的浅层化影响大学生文学素养形成

手机阅读浅层化的主要原因是信息的海量、即时性、碎片化和娱乐化。每一个智能手机使用者都可以发布手机信息,因此,手机信息即使不是无限的,也是海量的。我们整天被来自四面八方、形形色色的海量手机信息所包围,根本来不及挑选,更谈不上仔细品读、慢慢消化,深入思考则更是奢谈,只可能是浅尝辄止。一方面我们阅读了太多的信息,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记得读了什么,大多数信息不会使我们留下印象,更不会对我们产生深刻影响。

另外,相当大部分的手机信息都是只言片语式的文字,如各种聊天工具。这样的碎片化文字无法提供系统、完整的内容,也就不能使我们通过手机阅读获得必要的系统知识和深刻思想,甚至完整的故事。手机阅读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即时性,阅读随时可能被新进入的信息所打断,读者被迫不断地转移阅读内容,使长时间从事同一主题、同一内容的阅读成为困难。而文学素养的形成不可能通过断断续续、零零碎碎的阅读达到,更何况这些不连贯的阅读还不一定都是文学性的,可以说大多数情况下手机阅读与文学无关。

还有,尽管手机信息以文字形式呈现为主,但手机信息的娱乐化倾向仍然十分明显,各种吸引人的、或搞怪或搞笑的图片、视频,也包括一些文字“段子”充斥手机网络。手机信息的娱乐化更加剧了手机阅读的浅层化。

三、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文学素养提升路径思考

手机阅读使大学生文学素养培育处于不利的处境,需要充分调动学校和大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高校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文学教育;大学生则应该更重视文学阅读和写作,重新培养文学阅读习惯。

(一)提高认识,加强文学教育

加强大学生文学教育的主要职责在于学校。首先必须明确,培育大学生文学修养的对象所指是所有的大学生,也就是无论什么性质的大学、什么专业的学生。许多高校仍存在一种认识,认为在市场经济和就业压力巨大的时代,文学、艺术这样不实用的奢侈品在大学生的课程中是可有可无的,甚至是多余的,其结果基本就是无了。于是许多高校的技术气息十分浓厚,人文氛围极其淡薄,这应是当下大学生文学素养欠缺的重要原因。因此,培育大学生文学素养,从学校来说,当务之急就是提高认识,扭转错误观念,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文学教育。endprint

(二)科学设置文学教育课程

文学素养主要包括文学知识与文学能力两个方面。文学知识的学习应该包括文学常识和文学史的学习,而文学能力的培养则主要在文学的欣赏能力、感受能力、创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要达此目的,则需要在大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安排类似于“文学概论(常识)”、“(中、外)文学史”和“文学欣赏与文学写作”这样的课程。为了保证教学效果,也可以像某些国家一样规定学生毕业必须通过本国文学的考试或答辩。

大学文学教育除了传授一定的文学知识、培养一定的文学能力之外,其实更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学意识、文学兴趣和积极健康的文学审美情趣。文学创作是提高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文学创作能力也是文学素养的重要方面。文学创作能力培养并不一定要求每个学生都去创作文学作品,但应该培养学生具备文学创作的基本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文学想象力和文学思维能力。

(三)创新文学教育教学方法

虽说教无定法,但是从培养文学素养来说,一些设有《大学语文》课程的高校和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则必须避免。最典型的问题就是通识教育专业化,大学非文学专业的文学教育学术化、理论化,文学专业的教学情况则更为严重,使得文学失去了本该有的生动性、趣味性与美学享受,“它(文學理论系统)刻板、教条、贫乏、单一,它把我们与文学的联系隔开了,它取代了文学,在我们这个精神已经极度匮乏的社会里发挥着使其更为匮乏的作用”。“在学术的合唱中,文学被日益显得有学识的知识分子再一次抛弃、再一次出卖了;对学术的欢呼巩固了对文学的遗忘、巩固了对中国现代文学精神的隔膜。”这样的教学对专业的学生都未必适合,更何况是进行通识教育、旨在培育其文学素养的各种非专业学生呢。

(四)精选阅读内容

文学作品阅读的选择标准根据阅读目的。理论上说,凡是可以达到提高文学素养、人文素质目的的文学作品都包括在可选范围之内;但实际上,还要根据学生的文学功底、阅读能力、阅读兴趣等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总的来说要阅读文学经典,因为经典是经过时间选择和历史考验的、得到大家公认的优秀作品,大多具有正向的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可以使学生获得道德滋养和情操陶冶。如李白诗歌的豪放、自信、达观和对理想热烈而不懈的追求;杜甫诗歌的悲天悯人、忧国忧民,以及浓烈的爱国主义色彩;白居易诗歌的尚实、尚俗,寄讽喻之意于浅白之句,既积极入世(其讽喻诗),又淡泊平和(其闲适诗),即既有“兼济”之志,也有“独善”之心,等等。对这些优秀的文学经典的阅读与记颂,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涵养道德、陶冶情操。

(五)引导大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因此应该注重引导和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其文学阅读的习惯和兴趣。手机阅读时代,如何让学生的眼睛从充满电子信息的手机转移到纸质的文学书本上来,这是一个特别不易解决的问题。也因此,重新唤起大学生对文学阅读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总的来说,青年人对文学还是有兴趣的,这是青年人的心理特点决定的,人们常常把文学与青年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就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一问题。培养大学生的文学阅读兴趣,既要引导他们进行文阅读,更要创造环境和条件使其可以、愿意阅读文学著作。简单地强迫学生转移阅读视线是困难的,也未必有效果;手机阅读是时代的产物,不可以简单排斥,倒是可以利用这一平台,把文学阅读与手机阅读结合起来,如学校可以建立文学爱好者公共微信账号,向学生推介文学作品,发送作品的电子版,并通过一系列活动鼓励学生参与阅读。

参考文献:

[1]薛毅.文学教育的悲哀——一次演讲[J].北京文学,1997(11).

[2]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杨燕华.器化教育、手机阅读与大学生文学素养培育[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endprint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文学素养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场景传播视阈下的网络直播探析
浅议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