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患者应用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7-09-23 10:06黄宝英
中外医疗 2017年20期
关键词:心理疏导抑郁症

黄宝英

DOI:10.16662/j.cnki.1674-0742.2017.20.144

[摘要] 目的 分析抑郁患者应用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方便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月该院收治的9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加入心理疏导与精神护理,比对两组焦虑、抑郁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结果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HAMD评分分别为(15.69±4.44)分、(30.54±2.9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生活质量更优,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应用于抑郁症患者护理中效果较为突出,可推广。

[关键词] 抑郁症;心理疏导;精神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7(b)-0144-03

Analysis of Clinical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Mental Nursing of Depression Patients

HUANG Bao-ying

16 Ward, the Xianyue Hospital of Xiamen City, Xiamen, Fujian Province, 36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mental nursing of depression patients. Methods 90 cases of depression patients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January 2017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th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mental nursing, and the anxiety, depression and quality of lif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nursing, the SAS score and HAMD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respectively (15.69±4.44)points and(30.54±2.97)points, which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mental nursing of depression patients is outstanding, which can be promoted.

[Key words] Depressio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Mental nursing

抑郁癥(抑郁障碍)主要的临床特征为持续、显著的心情低落[1],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和躯体症状,属于典型的心境障碍,患者常表现为心境异常低落,与本身处境并不相符,或者认知功能障碍,消沉的情绪能够从闷闷不乐转化为抑郁、自卑,甚至厌世[2],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诱发抑郁症的原因较为复杂,临床尚未对其做出统一定义,但能够肯定的是,生理、社会环境、个人心理等都是引发抑郁症的重要因素,当前临床主要采取药物治疗方式,但药物易引起不良反应,如呕吐、恶心等。因此,应加大对抑郁症患者护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该文重点探究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的临床效果,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2017年1月该院收治的90例抑郁症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文研究对象为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90例抑郁症患者,依据随机分组的基本规则,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45例患者中,男21例,女24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43.58±3.57)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病程(1.64±0.17)年;病情:记忆力衰退共6例、自杀倾向共7例、焦虑与睡眠障碍共6例;观察组45例患者中,男20例,女25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44.21±4.14)岁;病程7个月~6年,平均病程(1.67±0.28)年;病情:记忆力衰退共7例、自杀倾向共8例、焦虑与睡眠障碍共5例。比对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进行对比。

1.2 护理方式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具体分为以下几方面。

1.2.1 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患者纾解悲观、绝望的不良心理情绪,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个性特征、工作性质等方面的因素,制定完善的心理疏导方案,严格按照心理疏导的步骤,引导患者走出抑郁症,包括以下措施。endprint

(1)心理支持:大多数抑郁症患者的思维能力较为缓慢,护理人员应调整好自身心态,耐心对待患者[3],通过亲切、温柔的态度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在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帮助患者走出低落情绪;同时,抑郁症患者的心境不佳,易产生自卑感,特别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因此,护理人员需秉持真诚、理解的态度,让患者在生活中感受到自己是能够被接受的,而不是自己所认为的没有价值;此外,抑郁症患者的负性思维较为突出,自我评价低,表现为过于夸大自身面临的危险、困难,过低评估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但该种问题患者并不能意识到,针对这一问题,护理人员应帮患者主动剖析并看清事物的本质,引导患者面对现实情况,使其主动抵抗内心的焦虑、内疚。通过照片、视频等,带领患者回忆自身优点、成就,提升患者自我认可感。此外,护理人员应培养患者自身环境适应能力,让患者面对社会压力,告诉患者应具备应对挫折、面对失败、克服困难的能力。

(2)自杀行为倾向患者的心理护理:自杀行为倾向是抑郁症最为危险的临床症状,患者丧失生存的信心,为达到自杀的目的,其采取的行为通常比较隐蔽,部分患者还会伪装病情已经好转来转移家属、医护人员的注意,根据临床数据统计可知,抑郁症患者自杀概率高达30.0%,因此,针对具有自杀行为倾向的患者:①护理人员应真诚地表示理解并接受,不可一味过分指责患者,不恰当的指责会激怒患者,失去患者的信任,因此,护理人员应先学会换位思考,对患者的痛苦表示理解,接受患者有自杀冲动的动机,引导患者敞开心扉,诉说内心想法,排解患者焦虑、悲观、抑郁的不良心理[4];②护理人员应提供“宣泄”的机会,自杀这一不理智的行为是抑郁症患者内心痛苦抉择,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克服消极情绪,指导患者彻底地宣泄内心痛苦,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冷静、沉着,耐心给予情绪疏导,减轻患者心理负担;③护理人员应多鼓励、陪伴患者,举办不同类型的、具有吸引力的團体活动,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振作起来,保持患者积极乐观的心态。

(3)家庭支持:家庭成员是给予患者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根据临床数据结果可知,部分抑郁症患者的发病原因与子女、配偶、父母、长辈有着较大的关系,如其感到不平等、经济贫乏,在交往过程中很不愉快,因此,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缺乏较为亲密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家庭支持能够有效稳定患者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家属工作,增强患者治疗、康复信心。同时,抑郁症患者对家庭渴望大,护理人员需合理利用这一特征,要求患者家属配合治疗,多陪伴患者,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唤醒患者回归社会生活的意识。

(4)教授患者社交技巧:根据抑郁症诱病因素可知,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均是生活事件等外部因素所致,如果患者使用不良心理去应对,将会增加抑郁症的患病机率。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等特征,制造多种沟通、交流的机会,帮助患者转变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提升患者社交技巧。当患者朋友、家属在得知其病情后,其表现出来的不良心理、不适应行为很有可能被朋友理解、支持,针对这一现象,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周围朋友、家属进行教育,要求其忽视患者的不良心理、不适应行为,增强患者适应性行为反应,培养患者积极的应付方式,引导患者自主解决问题。

1.2.2 精神护理 ①认知健康护理:在患者意识较为清醒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应仔细向患者讲解抑郁症的知识,从抑郁症的致病因素、危害、治疗方案等方面入手,提升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增强患者疾病的预防意识,引导患者主动配合治疗;②重视沟通交流[5]:抑郁症患者的抵抗力、免疫力较差,在进行精神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加入适当的情感支持,稳定患者情绪,增强患者生活信心。同时,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的性格,综合考虑患者年龄、工作情况等因素,提升患者整体治疗效果;③其他护理措施:抑郁症患者大多伴有睡眠障碍,夜间难以入睡或者易惊醒,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夜间巡查次数,叮嘱患者在入睡前不可饮用咖啡、浓茶,适当进行头部按摩,提升患者整体睡眠质量。

1.3 观察指标

通过SAS评分量表(焦虑自评量表)、HAMD评分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症状越为研究。通过QL-Index(生活质量指数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分为健康感觉、行为能力、疾病认知、社会支持等模块,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方法

整理两组患者临床数据,通过SPSS 12.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SAS评分、HAMD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SAS评分、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HAMD评分分别为(15.69±4.44)分、(30.54±2.9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护理前,观察组生活质量总分为(5.09±1.34)分,对照组为(5.19±1.52)分,数据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健康感觉、行为能力、疾病认知、社会支持等模块评分分别为(1.79±0.44)分、(1.97±0.34)分、(1.97±0.37)分、(1.74±0.18)分,均显著提升,且生活质量总分达(6.94±1.14)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优,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抑郁症是现代临床常见疾病,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精神压力逐渐增大,使得抑郁症的发病几率呈现出不断提升的发展趋势,同时也逐步趋于年轻化,严重危害到患者的健康生活。抑郁症患者日常表现为情绪持续低落,思维缓慢,即使经过临床治疗,也容易出现复发的问题。根据我国卫生部的调查研究,当前约有3 000万的抑郁症患者[6],自杀的人中约有80%的是抑郁症,在进行药物、物理治疗的基础上,应加强对抑郁症患者护理过程的重视程度,特别是精神护理、心理护理。endprint

该文研究结果证明,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前提上联用心理疏导与精神护理,与单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生活质量总分达(6.94±1.14)分,且其SAS评分、HAMD评分分别为(15.69±4.44)分、(30.54±2.97)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护理方式的效果优于对照组。与学者马洪霞等[7]的研究结果相比,观察组通过共情护理,HAMD评分、NOSIE评分均显著降低,两个研究结果相近。心理疏导与精神护理是抑郁症护理过程中重要的两个环节,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护理人员必须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选择恰当的护理方式,充分发挥心理疏导、精神护理的作用,配合好其他常规护理方式[8],促进患者的康复,使其更快融入、回归社会。

护理人员应转变对于抑郁症疾病的认识,对患者、家属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使其正确面对抑郁症,降低心理疏导、精神护理工作的开展难度[9]。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综合考虑患者年龄、性格特征等因素,制定完善的心理疏导方式,帮助患者合理宣泄自身情绪,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10]。同时,护理人员也应通过播放音乐等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进一步提升整体护理效果。在患者出院之前,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家属进行宣教,以便开展家庭干预,仔细为家属讲解精神护理与心理疏导的优势,为患者创建良好的康复环境。帮助家属分析患者的心理特点,将心理疏导与精神护理贯彻在日常生活护理过程中,让患者正确认识、评价自我。此外,家属应观察患者心理的变化情况,多关心患者,稳定患者情况,增强患者生活中被爱的感受,消除患者的无助、孤独感,进而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升患者疾病康复速度。

综上所述,将心理疏导与精神护理应用在抑郁症患者护理过程中,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焦虑、抑郁等临床症状,可帮助患者重拾生活信心,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可推广。

[参考文献]

[1] 谢红芬,胡启梅,罗娟,等.基于人际关系模式的家庭访视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6, 51(11):1371-1375.

[2] 张利,叶蕾.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7):2349-2351.

[3] 向玉仙,李素萍,赵娟,等.“一病一优”护理模式对抑郁症住院患者自我效能感及疗效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29):4245-4249.

[4] 姚翡,郁秋荣,孔颖宏,等.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炎性因子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6,24(2):104-107.

[5] 马静,王保海,吴平平,等.延续性心理护理对AMI恢复期抑郁症相关的认知及躯体症状改变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6, 45(5):716-718.

[6] 蔡溢,李卫晖,李则宣,等.抑郁症和双相抑郁患者情绪图片任务下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6, 49(4):202-209.

[7] 马洪霞,陈圣霞,李遵清,等.共情护理对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及生活功能的改善作用[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21(9):817-819.

[8] 孟阔,左力,鞠红艳,等.加味甘麦大枣汤对老年恶性肿瘤抑郁患者免疫状态、抑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6):1413-1416.

[9] 冯倩,汤臻,周华,等.抑郁症患者治疗前血浆microRNA-16、microRNA-195表达水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30(10):758-760.

[10] 江文华,石晓红,王志刚,等.抗心绞痛联合抗焦虑-抑郁药物在心绞痛合并焦慮抑郁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心理波动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37(3):207-209.

(收稿日期:2017-04-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疏导抑郁症
浅析艺术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重要性
三种抗抑郁症药物治疗伴躯体疼痛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对比研究
重视EAP工作增强员工幸福感的实践与探索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与教育
对一例因抑郁症有自杀倾向的案例分析
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