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要当好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载体

2017-09-23 19:11翟立新
前线 2017年9期
关键词:中关村中心科技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明确了“四个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2016年9月,国务院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主要载体作用。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进一步指出,要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着力打造北京发展新高地,中关村肩负更大责任和使命。

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大意义

創新驱动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作出的重要指示。我们要从实施创新引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一是从全球创新趋势看,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近现代以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进行了五次大转移,先后在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家形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进入21世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等基础科学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新型材料等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极有可能使经济竞争的赛场发生转换。美、德、日等国家纷纷实施新的创新战略,我国再也不能与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了。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就是要代表国家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二是从国家战略要求看,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科技发展“三步走”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都有很强的创新实力,都有若干个科技创新中心为支撑。比如,美国打造了硅谷、波士顿、纽约等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也必须要有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战略,肩负着引领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重任。三是从北京自身发展看,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北京实现更高水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北京最大的优势在科技和人才,拥有90余所高等院校、400多家科研院所,聚集全国50%以上的“两院院士”、近30%的“千人计划”人才。北京要实现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向“疏解功能谋发展”重大转变,转变发展动力、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水平,必须做好创新驱动发展这篇大文章。切实把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好了,首都经济就能实现提质增效升级,必将为首都功能提供有力保障。

坚持全球视野、对标国际一流,准确把握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现实挑战和着力点

近年来,北京市以中关村示范区建设为龙头,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全市已开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新篇章,应清醒认识面临的短板和挑战,找准工作着力点。

首先是如何培育国际一流的科研机构和催生更多重大原创性技术。近年来北京市企业通过联合开发、委托开发、共建研发机构等方式与高校院所开展协作创新,这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一是产学研创新机制有待完善,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有待新突破。美国硅谷企业与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紧密。有调查显示,硅谷高技术产业收入约有50%是来自斯坦福衍生企业。而北京方面,中关村2016年在创新协作方面有资金投入的企业约1900家,不到企业总数的10%。二是标志性颠覆性创新成果偏少,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全球布控能力较弱。2016年全市有京东方和小米两家企业入选“全球PCT申请人前100强”,两家企业申请PCT共计1790件。同期硅谷有5家企业入选,5家企业申请PCT共计4804件。

其次是如何加快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和具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一是北京市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仍然偏少,具有国际号召力的品牌价值企业不多。硅谷每3~5年就会新产生一家对全球产业格局具有重要影响的企业,比如谷歌、苹果、Facebook、甲骨文等在行业市场拥有很大的控制力和话语权。苹果、谷歌等企业的海外收入均在50%左右,而百度、京东、北汽等领军企业海外收入份额较小。二是具有全球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有待进一步形成。北京市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处于全国前列,但占据国际制高点的佼佼者偏少。以机器人领域为例,美国《机器人商业评论》“2016全球最具影响力的50家机器人公司”中有10家企业来自硅谷,但北京市企业未能入选。

第三,如何聚集和用好全球高端创新人才。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以色列总人口800多万,却拥有3.8万名科学家。美国通过技术移民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硅谷37%的人口出生在国外。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定位相比,北京聚集的全球顶尖创新人才不够,海外人才引进开放度不够。如在汤森路透“2016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科学家”中,加州地区入选243名,北京地区入选69名。从企业层面来看,百度作为我国人工智能的龙头企业,拥有陆奇、林元庆等7名科学家,而谷歌、IBM等硅谷企业均拥有超20名人工智能领域科学家。北京市要引进、留住高端人才,必须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增强人才制度的国际竞争力。

第四,如何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人才、技术、资本是流动的,近年来北京市创新创业生态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不足:一是投资链集中于创业中后期。硅谷形成了从种子期到IPO之前各阶段完整的创业投资链条,敢于将资本投向风险高、前沿未知领域项目。而北京市由于企业信用体系、个人诚信体系、创投资本退出机制尚不完善,投资对象仍主要集中于扩张期和成熟期等处于创业过程中后期的企业。以中关村为例,投向种子期和初创期企业数量比例不足30%,硅谷则超过50%。二是创新基础设施有待完善。住房压力、交通拥堵、公共资源紧张等因素,不利于高端创新主体和要素的聚集。2017年美世咨询“城市生活质量排名”中北京位列119名,旧金山是29名。北京2016年房价收入比、通勤时间也远高于硅谷。

中关村带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新成效、新经验

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2013年9月30日,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在中关村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中关村已经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面向未来,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中关村紧紧围绕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目标,创新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与有益经验。

一是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高精尖经济结构加快形成。自“电子一条街”时期以来,从高校院所中走出了陈春先、柳传志、王选等为代表的科技人员,创办了一批知名科技企业。近年来,中关村前瞻布局新兴产业,支持建设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大数据研究院、石墨烯转化孵化平台等新型研发平台。在中关村涌现了百度无人驾驶汽车、中芯国际28纳米集成电路制造、航材院石墨烯制备与应用、中科院纳米所纳米压力发电、百济神州靶向+免疫生物技术等国际前沿技术。联想、百度、京东、中芯国际、紫光、京东方、小米、奇虎360、滴滴等企业影响力持续增强,以美团、摩拜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经济加快提质增效升级,万元增加值能耗约为北京市1/5、全国1/10。

二是坚持引领先行先试改革,创新创业活力迸发。上世纪80年代初,中关村开始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路子,诞生了全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机构等。自2009年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19个国家部委和29个北京市部门共同组建中关村创新平台,探索建立了跨层级、跨部门的协同创新组织模式;在此基础上,率先开展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股权激励等“1+6”系列先行先试政策,“新三板”等10余项试点政策推广全国。2016年中关村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600余家、约占全国1/10,是2008年的4.8倍;企业总收入4.6万亿元,约占全国高新区总收入1/6,是2008年4.5倍;新创办科技型企业2.5万家,是2008年8.3倍。

三是坚持聚集关键要素,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在全国率先开展外籍人才出入境管理改革等20项政策措施。建设中关村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争取人民银行设立了中关村中心支行,争取中国银监会批复设立了北京市首家民营银行——中关村银行,率先开展投贷联动、境外并购外汇管理等重要试点,2016年在中关村发生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案例与金额,均占全国1/3以上。培育创业服务新业态,构建了由97家创新型孵化器、29家大学科技园、26家特色产业孵化平台、30余家大企业双创平台等为代表的创业服务体系。活跃在中关村的产业联盟、协会商会、民办非企业社会组织超过500家,形成了“小政府、大社会”的创新治理格局。

四是坚持开放式创新,辐射带动和创新引领作用不断增强。聚焦“4+N”产业合作功能区,推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等园区建设,形成跨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深化跨区域协同合作,已与全国26个省区市72个地区(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2016年中关村技术合同成交额3067.5亿元、约占全国1/3,近80%的辐射到京外地区。打造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注重“引进来”,支持“走出去”,设立了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领军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超过700家。

中关村要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更好发挥主要载体作用,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在新的阶段,中关村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旗手,坚持高端化、国际化、特色化、生态化发展方向,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加强政策引领、产业引领、区域引领,努力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更好地引领支撑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一是当好先行先试改革的主要载体,着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要推动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探索中关村新一轮更高层面、更宽领域的改革试点,在激发创新者动力和活力、深化开放创新、鼓励新兴业态等方面实现突破。研究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规律和特点,率先探索政府监管服务模式创新。深入推进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实施更具吸引力的海外人才集聚政策,大力引进全球顶尖科学家及其创新团队。加强中关村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深化开展中关村企业境外并购外汇管理改革、外债宏观审慎管理改革、投贷联动等试点,加快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深化军民融合发展,积极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二是当好原始创新策源地的主要载体,着力培育具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中关村要有更多原创技术、颠覆性技术、黑科技、硬科技出现。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充分发挥国家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主力军作用,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国际标准。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颠覆性新材料、高端芯片、精准医疗等前沿领域,承接国家重大科学计划和重大科技专项,抢滩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建设一批以市场化应用为导向的新型研发平台,支持顶尖科学家和团队建设运营北京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中科大北京研究院、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等。实施“中关村领军企业创新升级领航计划”,打造航母型领军企业。

三是当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主要载体,着力推动“一区多园”高端发展。中关村十六园约占全市产业用地的70%,必须要做“菜心”,率先構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着力完善一区多园统筹机制,支持各分园强化创新功能,实现高端化发展。实施高精尖项目对接工程,使各分园发展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全市产业疏解和转型升级整体部署紧密衔接,推进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分园。引导各分园结合各自功能定位、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优势特色和基础条件,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建设秩序规范的发展格局。推动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和辐射带动郊区分园创新发展,促进分园之间合作并建立利益协调机制。

四是当好引领辐射全国的主要载体,着力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主动对接雄安新区,加快建设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引导中关村科技创新要素在雄安聚集。推动完善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跨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支持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等资源,以市场化运营机制引入津冀地区,推动各类创新主体跨区域协同创新。支持企业通过PPP、第三方治理等方式,推广一批可在京津冀示范应用的节能环保技术,助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五是当好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主要载体,着力深化开放创新合作。要营造类海外、超海外的国际创新环境,吸引全球高端创新机构、高端人才和风险资本在中关村本地化发展,提升技术溢出效应等关联效应,将中关村打造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前沿阵地。支持企业通过建立海外研发中心、跨境孵化平台、海外并购、布局海外知识产权等方式开展全球战略布局,参与“一带一路”创新合作,加快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品牌企业和跨国集团,形成一批世界一流的创新型企业。

(作者:翟立新,北京市中关村管委会党组副书记、主任)

责任编辑 / 高 斌

猜你喜欢
中关村中心科技
中关村产业孵化链发布
科技助我来看云
熔岩灯
磁悬浮初探
科技在线
中关村
先定中心后搭配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中关村的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