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抗战动员的话语体系建构——以晋察冀边区三本冬学教材为例

2017-09-25 02:20刘意
关键词:三本日寇边区

刘意



中国共产党抗战动员的话语体系建构——以晋察冀边区三本冬学教材为例

刘意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中国共产党抗战动员的话语体系建构有其自身的话语策略、话语内容之特点。以晋察冀北岳区文救会编的《冬学教材》《积极开展援苏运动(冬学教材之二)》《开展军民誓约运动(冬学教材之三)》三本冬学教材为例,梳理中共抗战动员话语体系建构发现:其话语策略基本定位于以解答问题为导向、以数据实例为载体、以通俗易懂为要旨;其话语内容之逻辑起点是日寇企图灭亡中国,基本方略是军民共击日寇,宏大视野是援苏就是卫国,愿景导向是我们一定胜利。中共抗战动员话语体系建构的历史经验主要体现在:一是解疑答惑说服群众,掌握话语权至关重要;二是有的放矢引领群众,确保话语内容的有效;三是愿景导向吸引群众,突显话语魅力的价值。

中国共产党;抗战动员;话语体系建构;冬学教材;历史经验

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是20世纪中国的重大事件也是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地位与其建构起行之有效的抗战动员话语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抗战动员的话语体系建构有其自身的话语策略、话语内容之特点。以华北抗战的堡垒晋察冀边区三本冬学教材为中心,我们并不着重分析这三本冬学教材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而旨在考察其是如何演绎中共抗战动员话语建构的。目前学术界不论是对晋察冀边区冬学的研究,还是对中共抗战动员的研究,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但以冬学教材为视角的研究成果比较稀缺①,这也是本文研究价值所在。晋察冀北岳区文救会编的三本冬学教材:《冬学教材》(以下简称《教材1》)、《积极开展援苏运动(冬学教材之二)》(以下简称《教材2》)、《开展军民誓约运动(冬学教材之三)》(以下简称《教材3》),由作为晋察冀边区的机关报《晋察冀日报》从1941年11月11日起刊登,至1942年1月21日刊登完毕,历时两个多月。这三本冬学教材主题鲜明、简洁精炼、通俗易懂,以答问题破谣言、摆事实列数据、析原因描愿景等方式,传播中国共产党抗战动员话语,深受人民大众的喜欢,凝聚了抗战力量。笔者认为,这三本冬学教材各自主题虽有不同,但作为中国共产党抗战动员的珍贵文本值得深入探究,对当今掌握意识形态话语主动权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中共抗战动员话语体系建构的话语策略之基本定位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指出:“我们不是想说 什么就说什么,我们不能无论何时何地都说我们喜欢的东西,谁也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1]可见话语表达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在众多因素中,话语的对象以及话语的语境较为重要。三本冬学教材产生于晋察冀边区正遭受日寇疯狂“扫荡”的环境,边区民众受到各种错误谣言和想法的干扰,中共抗战动员话语表达策略不能不考虑这些因素,以解答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为导向,以发生在人民群众周围的真实事例为素材,力求通俗易懂,动员人民群众团结在党和八路军周围誓死抗日。三本冬学教材的章目情况见表1。

根据三本冬学教材的章目和内容及相关史料,笔者认为,在当时中央对“各级宣传部有准备教员教材的主要责任”[2](47)要求下,三本冬学教材在传递中共抗战动员的话语策略方面有三个特点。

(一)以解答问题为导向

从表1来看,三本冬学教材均有以问题方式设置的章目。如《教材1》的“第三课 我们为什么能够胜利?”“第五课 当前要进行那些具体工作?”;《教材2》的“第四课 怎样开展援苏运动?”;《教材3》的“第一课 什么是军民誓约运动?”“第二课 为什么要开展军民誓约运动?”从三本冬学教材的讨论题来看,讨论的问题就是每节课要解答的疑问或是启发民众注意的问题。每本教材的每节课后均配有讨论题,少则2道,多则7道,大多为3-4道。以《教材1》第一课的讨论题为例,讨论题第一题“日寇此次‘扫荡’边区有什么特点?”,此题答案就在教材内,清楚列明了四个特点。其余三个讨论题目“二、当地听到些什么造谣欺骗?怎样在群众中揭破它?三、日寇在当地用什么办法进行挑拨离间?四、日寇在当地有什么残暴行为?应该用什么方法对付日寇的残暴行为。”[3]引导民众注意日寇的造谣欺骗、挑拨离间,唤起民众对日寇残暴行为的愤怒。从三本冬学教材的内容来看,大多课程以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模式来编写。例如《教材1》第十课从六个方面回答了“战时工作有那些事情呢?”[4];《教材2》第二课整篇回答了“苏必胜,德必败的理由在哪里呢?”[5]这一问题;《教材3》第四课列出三点理由对“大量的编练伪军,这是日寇一贯的方针。它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针呢?”[6]这一问题进行回答。综上,以解答问题为导向,回答困扰边区群众的问题,是中共抗战动员话语策略重要定位,也是中共获得抗战动员话语权的重要支撑因子。

表1 三本冬学教材的章目情况

(注:根据《晋察冀日报》1941年11月11日至1942年1月21日刊登三本冬学教材整理而成)

(二)以数据实例为载体

1937年11月27日,毛泽东、彭德怀致电朱德、任弼时的《关于在我占区加强部队和民众动员工作问题的指示》中就指出,要“抓紧敌人烧杀奸淫抢掠的事实作鼓动宣传”[7]。事实胜于雄辩,铁的数字最具说服力,而且列举人民群众身边真实的实例来说明问题,更能让群众信服。例如“平山两个区两天之内,被杀六百多人,阜平根据不完全的统计被杀三百多人,一两岁三四岁的小孩凡被日寇看到的都被杀害,有的妇女一夜被轮奸二十余次”[3],日寇行迹令人发指。在谈及日寇在经济上抽筋剥骨、勒索无穷,苛捐杂税繁多时,列举“涞源城里就有一百三十种”,“建屏白沙村一两钱粮要负担八百元”[8]。敌寇掠夺粮食的办法更加毒辣,要求“人民收割的庄稼到‘公仓’去打,如果在自己场上打,就要没收并受罚。可是在‘公仓’打下的粮食都要交‘公仓’保管,有的地方是每人留下一石二斗其余都交,山西一带,实行‘三一政策’,交三分之二,有的地方就完全将粮食交出,每月吃多少,由家长到总管处领粮,如果多领一点,就被杀 害”[9]。有关日寇企图灭亡边区、残害边区人民的数据和事例在三本冬学教材中数不胜数,告诫边区民众不要做汉奸顺民。《教材3》第三课中列举盂县庄头一个老财信了敌人的鬼话,带着老婆闺女回村做鬼子的顺民,不仅损失两千多白洋,闺女还被日寇带走,一家惨遭鬼子杀害。这样,把鬼子残暴无人性,跟着鬼子没有好下场展现得淋漓尽致。《教材1》第六课为说明八路军英勇善战,写道:“上下盘松、孟家庄一带,东黄泥、通家口一带,狼牙山、洪子店、王怏、陈庄这些地方,都打了好多激烈的仗,消灭敌人很多,这些仗还不是八路军打的?狼牙山五个战士打死敌人数百,子弹用完,跳崖而死,谁能说八路军不英勇的牺牲?”[10]这些地名是老百姓熟知的,狼牙山五壮士英雄事迹在边区广为流传,能广泛引起边区民众的认同。基上,以发生在人民群众周围的真实事例为载体,进行相关的数据整理,为边区群众行为取向提供了鲜明的参 考——只有与日寇做坚决斗争,跟着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才有活路,这是中共抗战动员话语重要方略,也是中共获得抗战动员话语权的重要基石。

(三)以通俗易懂为要旨

早在1939年5月17日,《中央关于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中就指出:“应力争在社会教育、职业教育中的活动,特别注意乡村小学教师巡回教师中的工作和通俗读书的编辑。”[2](47)通俗易懂是编写教材最基本的要义,尤其是受教育对象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就显得更为重要。晋察冀边区的“阜平、灵丘等县的荒僻山沟里,一连几个村庄没有一个识字的人;写一张文契、一封书信,要跑到一二十里外去求人写”[11],“即使是边区政府所在的阜平县,文盲占全县人口的99%还多”[12]。针对晋察冀边区民众的文化水平,三本冬学教材的篇幅均不长、语言通俗易懂和不少章目中还使用了群众熟悉的语言,拉近了与群众距离。除《教材1》“第六课 八路军英勇善战”“第十课 加强战时工作 开展群众游击战争”和《教材2》“第二课 苏必胜,德必败”的字数超2000字外,其余每课平均在1000字左右,有的则更精炼,如《教材3》“第一课 什么是军民誓约运动?”加上标题字数才100字出头。从表1可以看出,每本教材的章目简洁精炼,容易被边区民众记忆。如《教材3》章目中“七不”“二护”和“一守”,把军民誓约运动的禁止性行为和鼓励性行为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来,方便边区民众按章言行。每课均是中心突出,层次分明。如《教材3》“第八课 不买敌人货物”开宗明义:“敌人掠夺了中国的原料做成商品,再运到中国出卖,赚了许多钱,购买飞机大炮,再来杀害中国人。”还指出:“敌人卖给我们的都是奢侈品、消费品,拿这些无用的奢侈品,换咱们的棉花粮食、皮毛等原料,它的计划是非常毒辣的。”最后呼吁抵制日货,“日寇的经济危机就会增加,一天天走向灭亡”,同时“要发展咱们的工业,手工业,家庭副业,有些日用品必须做到自治自足”[13]。仅500个字不到,把为什么不买敌人货物和怎样抵制日货讲清楚了。从三本冬学教材的语言使用上看,围绕群众日常关心的话题,善用群众熟悉的语言进行说教,如“日寇一倒,这些汉奸票子就要变成一把废纸。谁手里保存下汉奸票子谁就倒了霉”[14];“有些老乡说:‘房子烧了,人也杀了,这那里是胜利呢?’这种说法为什么是不对的?”[15];“以为在自己村子里打仗才是打仗,不在自己村子里打仗不是打仗,只管自己不管大局,这种观点是不对的”[10]。可见,三本冬学教材紧紧围绕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让老百姓“懂得了一些抗日救国的道理”[16]。

二、中共抗战动员话语体系建构的话语内容之核心意旨

话语内容建构受意识形态作用影响。英国学者诺曼·费尔克拉夫指出:“话语研究侧重于话语的建构 性的意识形态作用。”[17]中共抗战动员话语内容建构,有其逻辑起点、基本方略、宏大视野和愿景导向。晋察冀边区三本冬学教材所呈现话语表达形式凝结着话语指向,其通俗而不庸俗,其易懂而不虚构,其思想深邃、逻辑严密,为我们考察中共抗战动员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重要参照,也是研究中共引领抗战思潮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资料。

(一)逻辑起点:日寇企图灭亡中国

日寇企图灭亡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战到底的斗争,摆脱亡国灭种的危机,是中共抗战动员话语建构的逻辑起点。《教材1》和《教材3》通过各种形式把日寇企图灭亡中国的事实展现出来。从《教材1》章目和内容来看,“第一课 日寇毁灭边区的大阴谋”和“第七课 日寇是全中国人民的死敌”,直接表达了日寇侵华的险恶用心。第一课是这样描述的,日寇“实行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摧毁我经济建设,破坏我秋收秋耕。企图将我军民斩尽杀绝,逼死、困死、饿死、冻死”,“制定‘无人区’,实行斩尽杀绝,烧杀的残酷、破坏的毒辣,真是古今未有!”[3]第七课以众多血淋淋的事实告诫边区民众:“日寇杀的是中国人,烧的是中国人的房子,这个东方下贱的法西斯,是全中国一切人民的死敌。”[18]展现日寇在边区实行“扫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和制造“无人区”等事实,日寇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等丑恶行迹表露无遗,把晋察冀边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以及中国存亡紧密联系在一起,得出日寇是全中国人民的死敌的重要结论。从《教材3》章目和内容来看,虽然《教材3》的章目受其主题开展军民誓约运动的规制,但是每一课的内容未偏离日寇灭亡中国的话语。如第三课这样写道:“这些血淋淋的事实就说明了,在敌寇统治底下没有活路。当顺民汉奸的下场都不过是家败人亡!敌寇要根本灭亡中国,把中国人都斩尽杀绝,活活杀死。它是我们不共戴天的仇敌!”[8]第四课原文写道,“日寇所要建立的‘新秩序’,就是亡国奴的秩序、殖民地的秩序”,“可以拿中国人当他的炮灰”,“可以利用中国人灭亡中国,这是日寇最毒辣的阴谋”[6]。第五课原文指出:“一切伪组织都是敌寇的傀儡,是敌寇灭亡中国的工具。”[19]面对日寇灭亡中国的险恶用心和斑斑罪行,中国共产党抗战动员以军民誓约为载体,号召军民共同抗击日寇进攻,发扬英勇牺牲的精神,开展广泛的群众游击战争。由日寇企图灭亡中国这一逻辑起点,开始了中共抗战动员话语建构的连锁行动。

(二) 基本方略:军民共击日寇

抗战到底,才能取得最后胜利;通敌投降,只会落得身败名裂亡国灭种。早在抗战爆发一周年时,中共中央就致电蒋介石及全国抗战战士表达了抗战到底的决心,指出“一切服从抗战,为民族国家之最后解放奋斗到底”[20]。如何抗击日寇疯狂“扫荡”,如何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决定着中共抗战动员的有效性的同时,也决定着中共在抗战动员上话语权的力量。基于此,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论持久战》的演讲,指出:“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个把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够打的。”[21](512)显然,晋察冀边区所编冬学教材以此思想为指导,但还有自己的特色。《教材1》“第六课 八路军英勇善战”和《教材3》“第十课 爱护抗日军队”集中体现了中共牢牢掌握着抗战动员的话语权。《教材1》第六课列出群众所听到的流言蜚语,如“八路军光是吃公粮,敌人一来他就走了”“平时部队多的很,一到战时连影子也看不见了”“日本人是自己退走的,八路军就没有打”等,并从五个方面进行驳斥:一是日寇“扫荡”占领边区不少腹地,但不敢久占,是“因为八路军(配合群众、民兵)不断的打击它、扰乱它、消灭它”;二是日寇每一次“扫荡”边区都是损兵折将;三是边区内外八路军为保卫国土而英勇斗争,列举了“冀南收复了三个县城,晋西北打进忻口车站,冀中收复四十多个据点”等战绩;四是说明八路军打仗的战略战术,要找有利时间和地点,决不能胡来和乱来;五是号召群众揭发敌寇挑拨谎言,做好宣传八路军英勇善战的宣传和相关解释工作[10]。可见,《教材1》第六课的亮点是说明八路军就是真打日寇的抗日军。《教材3》第十课开篇指出,“边区的八路军是咱们边区父母的优秀子弟,为了保卫家乡,保卫全民族而组成的武装;它是全边区人民的武装,是全边区人民的救星,所以它是边区人民的子弟兵”,“边区子弟兵不仅是英勇善战,不怕牺牲;而且还时刻爱护老百姓,保护老百姓的利益,帮助老百姓解决困难”,例如为边区老百姓春耕秋收、盖房、治病等;人民群众要爱护帮助边区子弟兵,“给他们运送子弹给养,看护伤员病员,借给他们房子和家具用;在战时要封锁消息,侦查敌情,带路送信,担架运输,这样,军民一家,齐心努力,给日寇更大的打击”[22]。显然,《教材3》第十课所要表达的是八路军能够保卫边区、保护老百姓的生命安全。此外,《教材3》之中心意旨就是宣誓要与日寇进行坚决的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军事斗争等,爱护抗日军队,保守军事资财秘密和拥护边区政府,“不到抗战完全胜利,决不罢休”[23]。而《教材2》的核心要义是全国人民要“坚持团结抗战,巩固和扩大我们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大的打击日寇,钳制日寇”,“和苏联兄弟携手并进,来争取中华民族的自由,来争取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胜利”[24]。总而言之,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军民一家共同抗击日寇,中国抗战必将胜利,成为中共抗战动员话语建构的基本方略。

(三)宏大视野:援苏就是卫国

苏联抗击德国法西斯战争是正义的战争、革命的战争,“苏联的抗战关系全世界的前途,他的成败,也就是全世界的民主与自由,独立与解放的成败。他正为着全人类的自由与独立而血战”[25]。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抗战动员话语建构的视野不能只局限于中国,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胜败与我们息息相关。《教材2》以4课讲明了苏联反德国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苏联在为全人类而战,论证苏联必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最后的胜利,引导人民认识援助苏联就是保卫中国,最后为怎样开展援苏运动提供了基本路径。“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26],“‘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7]。在日寇灭亡中国局势下,全中国人民心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兴亡,也关切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在战事艰苦、我方实力弱亟需外援的情况下,若空洞地宣传援苏,不讲明支援苏联与保卫中国的关系,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反而会增加民众反感,同时,中共抗战动员也是不全面的。因此,《教材2》的“第三课 援助苏联就是保卫中国”,是中共抗战动员话语建构宏大视野的点睛之笔。《教材2》第三课篇幅不长,550字左右,重点说明了:一是“中国抗战和苏联抗战,是国际反法西斯的两个主力”,“苏联担负着正面的前线”,“中国是担负着钳制的任务”,“苏联抗战的成败,也关系中国抗战的成败”;二是“苏联始终是中国人民最可靠的外援”,“中国人民和苏联的利益完全是一致的”[28]。此外,《教材2》“第四课 怎样开展援苏运动?”为普通老百姓开展援苏运动指明了路径。不同于“英国和美国应该用一切方法拿更多的飞机坦克来供给苏联”[29]的援助路径,《教材2》第四课提出从三个方面援助苏联和采用四种办法开展援助苏联运动。三个方面援助苏联是指:第一,坚持团结抗战,巩固和扩大我们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大地打击日寇,钳制日寇;第二,学习苏联红军和苏联人民步伐一致对敌作战的精神、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努力工作的精神;第三,确定苏必胜,德必败的信心[24]。四种办法开展援助苏联运动大致为,发电慰问、开展各种活动加强反法西斯的团结、召开各种大会研究苏联问题和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在冬学里和小学里开展讲苏联的问题和宣传国际反法西斯教育。总之,援助苏联就是保卫中国,展现了中共抗战动员话语建构的宏大视野,也体现了中共抗战动员话语建构的实事求是精神。

(四)愿景导向:我们一定胜利

愿景是一种期望,在艰难困苦境遇中给人以精神动力。在艰难抗战中的人民对胜利最渴望。我们所坚持的抗战能否胜利,我们应该怎么样做才能胜利,这是中共抗战动员话语建构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21](515)中共各级根据地政府在编印的冬学运动宣传大纲中指出:“开展冬学运动,不仅要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并且要加强人民对政治的认识与觉悟,使他们对最后胜利更有信心。”[30]《教材1》“第三课 我们为什么能够胜利?”和《教材2》“第二课 苏必胜,德必败”就是对“我们一定胜利”这一愿景导向说明的典型代表。《教材1》第三课从六个方面说明我们一定能够胜利,这六个方面分别是“英勇善战的八路军”“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新民主主义政权和各种建设”“饱经锻炼的广大人民和全体人员对于敌寇的深刻仇恨”“华北各个抗日根据地的配合”和“敌人的困难不断增加”[31]。《教材2》第二课分析论证“苏必胜,德必败”的三大理由,即:一是“希特勒在政略上是早已失败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越来越巩固;二是“希特勒在战略上也是失败的”,闪电战宣告失败,占领苏联一些地方也没有办法利用它的资源;三是“战争是力量的比赛,谁的人力物力雄厚,经得起长期消耗,谁就有最后胜利的基础”,希特勒的人力和物力均比不过苏联,支持不了持久战[5]。特别是针对有人质疑“为什么希特勒能够得到暂时的胜利呢?苏联既然有那么多的好条件,为什么还暂时不成功呢”,该课给出两点原因:一是“没有建立起第二条战线”;二是“希特勒自己的飞机坦克的生产,再加上法国、捷克、波兰这些国家出厂的飞机和坦克,他的飞机和坦克在眼下比苏联的多”。并坚信“欧洲第二条战线将要一天比一天强大,苏联出产的飞机和坦克一天比一天增加,再加上英美大量的援助,这种暂时苏联不利的情形不久就要过去的”[5]。另外,《教材3》中有很多文字讲述了日寇必败,如“到那一天敌寇溃败了,大小汉奸们又往那里去呢”[8],“敌人的溃灭和我们的最后胜利已经不远;到那时当伪军官兵的人们又有什么脸面再见中华父老兄弟呢”[6]等,均从边区民众自身利益考虑,阐述了日寇必败,我们一定胜利。与此同时,我们一定胜利并不代表胜利会自然而来,《教材1》“第五课 当前要进行那些具体工作?”“第九课 提高民族气节 发扬英勇牺牲的精神”“第十课 加强战时工作 开展群众游击战争”,从具体工作、精神状态和战略战术等层面对获取胜利进行了抗战动员。

三、中共抗战动员话语体系建构的历史经验

“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32]善于总结、利用和借鉴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获得生机的重要法宝。从掌握意识形态话语主动权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建设等角度来看,中共抗战动员话语体系建构的历史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解疑答惑说服群众,掌握话语权至关重要

日寇干扰中共抗战动员,所用伎俩如制造谣言、散布假消息等,干扰群众,混淆视听。中共面对日寇舆论上的进攻,明白只有牢牢掌握抗战动员话语权,才能破解和粉碎日寇的政治攻势,为军事上打击日寇提供重要支持。“话语权在表象上是以话语为载体,但由话语所产生权力则是因为其中包含着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因素。”[33]纵观这三本冬学教材所列举群众在抗日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或谣言不计其数,有敌人为粉饰杀人罪行的“专打八路军,不打老百姓”“不杀老百姓,专杀共产党”[18]等,有顽固分子质疑“八路军到底打不打”[10]等,还有群众在胜利后滋生骄傲的“我们能不能满足于现有的胜利”[34]等,不解疑答惑无以说服群众,只有解答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疑难问题,才能真正掌握话语权。正如习近平所说:“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35]细分析这三本冬学教材,中共在掌握抗战动员话语权方面进行了精密布局,通过各种血淋淋的实例呈现日寇毁灭边区的事实,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英勇善战为核心支持,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引入援助苏联保卫中国的宏大视野,同时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观点运用到抗战中来,牢固树立军民齐心抗战的理念,以军民誓约这一通俗而又符合中国实际和传统的方式让广大老百姓牢记于心。因此,中共抗战动员话语权建构,融入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始终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于其中,积极化解各种错误舆情为积极抗战添加动力。这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不能放弃舆论斗争,尤其是与恶意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谣言进行坚决彻底的斗争;及时调查发现人民群众的理论诉求和现实需求,展现发生在群众周围的“身边故事”,运用群众耳熟能详的语言和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解答群众疑问说服群众,始终掌握话语权的绝对优势。

(二)有的放矢引领群众,确保话语内容有效

中共抗战动员的话语体系建构的有效性,不仅要告诉群众“为什么”,还要告诉群众“怎么做”。“为什么”和“怎么做”都与当时的形势密切关联,一方面要向群众讲清楚“我们今后对敌斗争形势是更加残酷了,任务也更加严重了”[34],另一方面,要求群众要爱护抗日军队,“保守军事资财秘密”[36],“拥护边区政府”[37]。同时,做细致、具体的工作指导,如“加紧完成秋收秋耕”,防治瘟疫,解决住房问题,还要“澈底镇压汉奸、敌探”[38]等。除做好基本工作,更关键是要“发扬我们中华民族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对敌人展开武装斗争”[39],以做好“彻底死心坚壁清野”“岗哨联络”等战时工作,开展包括“破坏敌人的交通、电信”“武装锄奸”等群众游击战,克服“恐日 病”[4]。中共抗战动员话语在“怎么做”中还设置了大量禁止性行为,军民誓约运动中的“七不”,《教材1》中的第八课明确讲到“支应敌人是死路一条”,“只有在共产党八路军和边区政府领导之下,和鬼子进行长期斗争,才是活路”[40]。不管是“为什么”,还是“怎么做”,均有的放矢地指引群众开展抗战斗争。这不仅有利于推动抗战向前发展,更重要的是在抗战中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让饱受日寇欺凌的老百姓得以报仇雪恨,最终促使抗战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构建起一条抵御日寇侵略的钢铁长城,彻底把日寇赶出中国。这一历史经验启示我们,抓住事物的根本才能说服和引领群众,“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 量”[41],建构话语权的绝对优势是以话语内容有效性为前提的。

(三)愿景导向吸引群众,突显话语魅力的价值

我们一定胜利,是对日寇灭亡中国最好的回应,是对军民共击日寇最好的展示,是对援苏就是卫国最好的描绘。我们一定胜利这一愿景导向是回应克服一切抗战艰难险阻的最好答案,是吸引广大人民群众最有力量、最有效果的话语。话语深层的涵义在于一种信念和坚持。我们一定胜利,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八路军的英勇杀敌,边区政府是人民的抗日政府基础之上,以此三者紧密结合推动群众游击战争的顺利开展,以此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的支持。我们一定胜利,这一胜利是从不断小胜到大胜的过程,是向老百姓昭示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的过程。群众在胜利愿景的牵引下,不断支援前线抗战、积极缴纳粮食等,高度认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的抗日军事行动,才会涌现加入共产党领导的各个基层组织,对中共中央及边区政府的高度认同。这一历史经验告诫我们,党员干部一定要筑牢理想信念的高地,“革命理想大于天”,“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 斗”[42]。只有党员干部尤其高级干部带头坚持理想信念,踏踏实实朝着最高理想进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最高理想,否则“如果大家都觉得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没有必要为之奋斗和牺牲,那共产主义就真的永远实现不了了”[43]。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新的长征路,仍须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向伟大的新胜利进军。

注释:

① 以冬学教材为论文题目的尚未可见。研究中运用了部分晋察冀边区冬学教材资料的研究成果有:张凤娟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冬学运动与社会变迁》(河南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李雪的《华北抗日根据地冬学运动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魏宏运的《晋察冀边区农村教育的追寻和考察》,载《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等。以上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晋察冀北岳区文救会所编写的这三本冬学教材。

[1] Michel Foucault.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 the discourse on language[M].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72: 215.

[2]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 中央档案馆编研部.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C]. 北京: 学习出版社, 1996.

[3] 本报讯.冬学教材第一课日寇毁灭边区的大阴谋[N].晋察冀日报, 1941−11−11.

[4] 本报讯.冬学教材第十课加强战时工作开展群众游击战争[N]. 晋察冀日报, 1941−11−24.

[5] 本报讯.积极开展援苏运动(冬学教材之二) 第二课苏必胜, 德必败[N]. 晋察冀日报, 1941−11−29.

[6] 本报讯.开展军民誓约运动(冬学教材之三)第四课不当敌伪官兵[N]. 晋察冀日报, 1941−12−27.

[7] 中央档案馆.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C].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 398.

[8] 本报讯.开展军民誓约运动(冬学教材之三)第三课不做汉奸顺民[N]. 晋察冀日报, 1941−12−26.

[9] 本报讯.开展军民誓约运动(冬学教材之三)第七课不给敌人汉奸粮食[N]. 晋察冀日报, 1942−01−10.

[10] 本报讯.冬学教材第六课八路军英勇善战[N]. 晋察冀日报, 1941−11−19.

[11] 人民教育社. 老解放区教育工作经验片段[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 220.

[12] 李景汉. 定县社会概况调查[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249.

[13] 本报讯. 开展军民誓约运动(冬学教材之三)第八课不买敌人货物[N]. 晋察冀日报, 1942−01−14.

[14] 本报讯.开展军民誓约运动(冬学教材之三)第九课不用汉奸票子[N]. 晋察冀日报, 1942−01−14.

[15] 本报讯.冬学教材第二课晋察冀边区永远是我们的[N]. 晋察冀日报, 1941−11−12.

[16] 贾芝. 延河儿女[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288.

[17] 诺曼·费尔克拉夫. 话语与社会变迁[M]. 殷晓蓉,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3: 35.

[18] 本报讯.冬学教材第七课日寇是全中国人民的死敌[N]. 晋察冀日报, 1941−11−20.

[19] 本报讯.开展军民誓约运动(冬学教材之三)第五课不参加伪组织维持会[N]. 晋察冀日报, 1941−12−30.

[2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央档案馆.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C].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495.

[21]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22] 本报讯.开展军民誓约运动(冬学教材之三)第十课爱护抗日军队[N]. 晋察冀日报, 1942−01−15.

[23] 本报讯.开展军民誓约运动(冬学教材之三)第二课为什么要开展军民誓约运动?[N]. 晋察冀日报, 1941−12−25.

[24] 本报讯.积极开展援苏运动(冬学教材之二) 第四课怎样开展援苏运动?[N]. 晋察冀日报, 1941−12−04.

[25] 本报讯.积极开展援苏运动(冬学教材之二) 第一课苏联正为全人类而战[N]. 晋察冀日报, 1941−11−27.

[2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187.

[2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86.

[28] 本报讯.积极开展援苏运动(冬学教材之二) 第三课援助苏联就是保卫中国[N]. 晋察冀日报, 1941−12−04.

[29] 本报讯.毛泽东同志发表广播讲演[N]. 解放日报, 1941−11−07.

[30] 边区教育厅. 冬学手册[Z]. 山西省档案馆, 档案号G3-181.

[31] 本报讯.冬学教材第三课我们为什么能够胜利?[N]. 晋察冀日报, 1941−11−13.

[32]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07−02(1).

[33] 葛彦东. 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初探[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5(1): 73−77.

[34] 本报讯. 冬学教材第四课当前边区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N]. 晋察冀日报, 1941−11−14.

[35]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155.

[36] 本报讯. 开展军民誓约运动(冬学教材之三)第十一课保守军事资财秘密[N]. 晋察冀日报, 1942−01−17.

[37] 本报讯. 开展军民誓约运动(冬学教材之三)第十二课拥护边区政府[N]. 晋察冀日报, 1942−01−21.

[38] 本报讯. 冬学教材第五课当前要进行那些具体工作?[N]. 晋察冀日报, 1941−11−15.

[39] 本报讯. 冬学教材第九课提高民族气节发扬英勇牺牲的精神[N]. 晋察冀日报, 1941−11−22.

[40] 本报讯. 冬学教材第八课支应敌人是死路一条[N]. 晋察冀日报, 1941−11−21.

[4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9.

[42] 习近平.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10−22.

[4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 321.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Anti- Japanese War: A case study of three teaching materials in winter session in Shanxi-Chahar-Hebei border region

LIU Yi

(School of Marxism,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anti-war mobilization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n discourse strategy and discourse content. A case study of three books written by the organization of Jinchaji Northern District, namely,,(the second winter textbook),(the third winter teaching materials)”, helps to sort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anti-war mobilization, and finds that its discourse strategy is positioned in such fundamentals as solving the problem, using the data as the carrier, and making it easy to understand.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its discourse is that the Japanese invaders aim to perish China; the basic strategy is that the army and the people are joined together to attack the Japanese invaders, the grand vision is that to aid the Soviet Union is patriotic, and the wish orientation is that we must win.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in constructing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anti-war mobilization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three aspects. First, it is important to solve the puzzles from the masses, persuade them and navigate the discourse. Second, the goal is to lead the masses to ensure that the discourse content of the words is valid. Third, the vision is directed to attract the masses and highlight the value of the words.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mobilization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dis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winter textbook; historical experience

[编辑: 颜关明]

D231

A

1672-3104(2017)04−0152−08

2016−12−21;

2017−04−30

刘意(1981−),男,湖南道县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猜你喜欢
三本日寇边区
抗日战争时期的邓宝珊——支撑北线,保护边区
不朽的抗联战士
守望不朽的精神家园
——评《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日寇血手又伸到华中来了!
统一战线:杨得志开辟冀鲁豫边区的『秘密武器』
“莲菊两歧”与甲戌、己卯、庚辰三本成立的序次——《红楼梦》创作过程研究又一例
马锡五:抗战时期边区民主司法战线上的模范
会思考的食物
狂雪
——为被日寇屠杀的30万南京军民招魂
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