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小社团,人生大舞台

2017-09-26 03:31杨朝中
师道(人文) 2017年9期
关键词:葛朗台杨桃文学社

杨朝中 张 斯

学子点击

校园小社团,人生大舞台

杨朝中 张 斯

在 “以人为本,重在发展”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很多学校都有声有色地开辟了 “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亦称 “第二渠道”,是针对课堂教学这个 “第一课堂”而言的。如果说第一课堂是依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那么,第二课堂则是在第一课堂之外,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在科任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开展的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的一系列开放性的课外活动。

基于第二课堂的特殊价值和意义,我校先后成立了文学社、戏剧社以及摄影社等一系列学生社团。这些社团的成立,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同时也使校园里散发出了浓郁的书香与艺术气息。这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与当前的课程改革目标以及人文精神培养相合拍。

一、文学社,学生写作的摇篮

进入中学的校门,学生接触的课程多了。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素养的提高,只能依靠长久的点滴积累,很难通过 “突击”在短时间内实现质变,部分学生因而对语文的兴趣很是淡薄,尤其对写作更是多了几分畏惧和厌倦。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语文科组的老师在学校领导的积极支持下组建了文学社,并由学生自主选举产生了社长。文学社的成立,使相当部分学生渐渐地对文学产生了好奇心。随后,语文科组又相继开展了诸如写作讲座、征文比赛以及诗歌朗诵会等课外活动。

一系列的课外文学活动,激发起文学社成员的创作冲动和热情。慢慢地,他们对语文有了感觉,对写作有了兴趣。有的同学在课后还尝试着进行文学创作,写诗,写小说等。

为了留住同学们的这股热情,校报和校刊积极配合,特辟专栏,一方面向同学们介绍相关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一方面刊登同学们的课堂作文和课外习作。自己的作文有了发表的地方,写作的热情就更高了,同学们开始以在校报校刊上刊登文章为荣,积极地为校报校刊写稿。要想提高自己的写作才能,只有最笨拙但也最有效的路子,就是古人所说的 “勤读书而多作文”。在持续的写作实践中,一些学生逐渐摸到了写作的 “门道”,写作有了明显的提高。这里兹举二例,虽然某些地方仍未脱中学生的稚嫩,不过已能较娴熟地运用母语表达自己的情思,这是非常可喜的进步。

生长在亚热带的水果,多汁清甜。 “看,那挂在树上、黄澄澄的星星,叫杨桃!”奶奶笑着对小小的我说,温柔慈爱。

从那时起,我就爱极了杨桃。闷热的夏天是杨桃收获的季节。于是,我总是缠着奶奶给我摘。奶奶笑得无奈却宠溺: “杨桃还没熟透呢,过几天吧!”这时,我便装作可怜兮兮地摇着奶奶的手臂撒娇:“奶奶,摘嘛!如果今天吃不到杨桃,我晚上会睡不着觉的!”奶奶钩钩我的鼻梁,边骂我贪吃,边小心地将我托上梯子。我总会贪心地摘满一大筐才肯下来。

夏天的夜晚,乡村特有的虫鸣声混着杨桃成熟的清香,在奶奶的蒲扇下,轻悠悠地拂来,氤氲着我的鼻腔。我靠在奶奶身上,咬着杨桃,听着虫鸣,煞是悠哉。奶奶轻拍着我,边扇着风: “等到明年,奶奶教你种杨桃树好不好?”我含着满嘴杨桃,高兴又模糊地应了声: “好!”奶奶高兴地笑出了声。(翟韩静 《长在记忆深处的杨桃》)

文人与茶,有一种亲缘。书与茶,有一种契合,其实都是风雅之举。读书时,伴着茶,书读到哪里,茶香到哪里。没书,不能消夜,没茶,无法心安。写作时,泡一杯酽茶,茶气飘渺,文思泉涌,下笔成章。读史书,如交渊博友,旁征博引;读传记,如交忠厚友,秉笔直书;读小品,如交诙谐友,幽默风趣。沏花茶,浪漫,宜读诗歌;沏绿茶,清淡,宜读散文;沏红茶,醇厚,宜读小说。

古人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成了我的一种习惯,读书让我感到无比的惬意畅快,读书让我心灵飞翔。那些哲学、宗教、人文方面的书籍,未必能改变你的外在命运,但能改变你的内心世界,使你拥有智慧、信仰和丰富的心灵生活,拥有一个强健的灵魂,因此也就改变了你与外在的关系,从而在精神上立于不败之地。

有人问: “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我不知该如何回答,只是一笑置之。读书就是灵魂所在,是支撑你道德底线和智力水平的基础,也是你形成良好修养和学会待人接物处事的根源。书让我知道了,人生只有两种生活方式:腐烂或燃烧。燃烧意味着给予,且在给予之时,会让自己闪光。而腐烂意味着变质,且在变质之际会让别人恶心。 (谢嘉怡 《书魂》)

一些学生还勇敢地尝试着向校外的刊物投稿或参加校外的各种写作竞赛,如2015级的卢嘉仪、曹晓琳等同学在小说写作上兴趣极高,她们创作的小说 《人彘》和《胭脂醉》在第十五届 “新作文杯”全国中小学生放胆作文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并登载在 《新作文》(高中版)上;兰莹、吴慈妤等同学在 “共享经典润泽心灵”第十三届广州市中小学生书信节优秀信件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还有更多的同学,如翟韩静、钟焕茵、邓莹等的散文或堂上作文,都先后在 《白云时事》报上正式发表。

写作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老师如此,学生也一样。学校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一个机会,为学生的发表开辟了一块园地,就等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写作才华的舞台。虽然每个学校的生源是不同的,但是每个学生向上的愿望是相同的。文学社,一个不可或缺的第二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将自己在课堂上所接受到的知识加以延伸和发展,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自由而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这也正是 《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学校文学社的成立,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极大促进。

戏剧社学生在表演小品 《扶不扶》

二、戏剧社,学生成长的阶梯

说起学校戏剧社,社长李素妍感受应该是最深的。李素妍同学参加戏剧社的最初想法源自一节英语课。那时的英语老师喜欢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次在讲到课文 《葛朗台》时,老师提议大家分角色扮演其中的几个人物:吝啬鬼葛朗台、葛朗台女儿、葛朗台侄子。当时踊跃举手的同学几乎都要把教室掀翻了,大家纷纷自荐扮演温柔可人的葛朗台女儿和英俊多情然而内心冷酷的葛朗台侄子,而主角葛朗台老头则因为面目可憎而无人问津。那时,李素妍的英语成绩很一般,口语更是乏善可陈,所以英语课上一向不大积极主动。她虽然对能在大家面前表演葛朗台女儿或葛朗台侄子也有些跃跃欲试,但知道自己英语水平不佳,也就只能羡慕地看着成绩好的同学争取到了表演的机会。而当老师鬼使神差般地点了她的名字,让她在第二天的英语课上扮演葛朗台老头时,她竟毅然决然地答应了下来。

那天晚上,李素妍同学把整篇英语课文背了个滚瓜烂熟,连自己的台词以及两位配角的台词都背了下来,生怕自己接不上,演不好而浪费了这个机会。她甚至还向英语老师借了英语磁带,努力模仿朗读者的口吻,揣摩乏人问津的角色——葛朗台的动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晚上的精心准备,第二天的英语课上她终于成了主角,表演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一次偶然的角色扮演,不仅让李素妍收获到掌声,更重要的是让她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从此,她的英语发音好了起来,口语再也不像拦路虎一样阻挡在她的面前了。

像李素妍这样的同学在学校的戏剧社里远不止一个。普通社员里变化最大的要算李志萌了。李志萌,一个小女生,个子小,声音也小,人也很腼腆。在一群聊得热火朝天的社员里她的存在感很小,怎么看也不像是有胆子上台表演的。因此,刚入社时,老师很担心她会很快退社。一次,学校要进行文艺汇演,她经过自荐和竞争,得到了一个主要的配角角色。于是每天课后她都会很认真地训练,逼自己大声练台词,练动作,其他社员也乐于帮助她。经过了第一次战战兢兢的上台经历后,她胆子终于放开了,敢于在众目睽睽之下大胆表现了。从此,不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李志萌同学都敢于直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变得活泼伶俐,热情洋溢,如同换了一个人。

现在,学校每一次大型节日汇演中都少不了戏剧社同学的影子,少不了小品节目。特别是在去年的迎新年元旦文艺汇演中,戏剧社同学表演的小品 《扶不扶》获得了大家的一致称赞,被评为一等奖,还上了 《白云时事》报。后来,剧本又全文刊登在 《白云时事》上。

学生戏剧社团,是提高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实现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怡情,不断推进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平台。同时,它又是把教材同戏剧结合起来,把课文同剧本结合起来,把表演同写作结合起来,积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突破口。

目前,该戏剧社已经排练出了一组学生喜闻乐见的,以校园生活为背景,以学生新风貌为主题的戏剧小品,如 《上帝的烦恼》 《一个纸团引发的血案》等,并准备与影音社、摄影社合作拍摄制作成微电影。同时,还准备与文学社合作,创作一组反映社会现象的轻喜剧《嬉笑鸿门宴》 《黛玉葬梦》等,以扩大戏剧社的知名度,提升社团的层次。

可以说,我校的学生戏剧社已从蹒跚学步逐步走向成熟。它必将成为代表学校形象、凸显学校特色、推进学校发展的重要的校园文化阵地。

摄影社学生在 “沙河粉”的制作现场采访

三、摄影社,学生审美的窗口

摄影是一种文化,也是一门艺术。它能陶冶情操,裨益心灵,是一种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由于摄影具有易学、易会、易见效的特点,借助摄影来开发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高其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是非常有效和切实可行的。

我校学生摄影社最初是由几位爱好摄影的同学自发组织起来的。随着爱好摄影的同学日趋增多,摄影社便有了自己的章程和管理制度以及社长和指导老师。于是,摄影社便定期开展社团活动,包括讲座、实拍、摄影比赛以及外出参观学习和采风等。

摄影社的成立,还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促成了学生思想上的转变。如2016级学生黄国禧同学,刚进校时成绩不理想,跟不上班里其他同学,渐渐地还有了破罐子破摔的念头。自加入了摄影社,他的工作非常积极认真,尤其是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他的摄影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在2016年11月的广州市第37届 “羊城之夏”系列活动之 “畅想美丽广州”少儿微视频创作大赛中,他和王宁、王瀚平等同学创作的微视频 《沙河粉》,荣获了中学组的一等奖,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由于有了自己的业余爱好,黄国禧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如今,他不仅摄影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文化课成绩进步也很大。

摄影社的成立,成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还能为学校的各种大型活动提供便捷的摄影、摄像等高质量的服务。

在第二课堂里,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摄影教育如同文学教育一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素质教育中,摄影艺术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作用和魅力。

为了满足同学们不断出现的新需求,目前,我校已经成立了包括文学社、戏剧社、摄影社、街舞社等众多学生社团在内的 “学生社团大联盟”。实践证明,社团大联盟的成立,已经成为我校学生自愿参与、乐于参与的课外文化活动团体,成为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最有力、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教学补充。我们相信,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综合素养上,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上,学生社团大联盟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同德校区)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葛朗台杨桃文学社
[文学社巡礼] 湖南省隆回县第二中学默深文学社
明代中州文学社群考论
西北大学木香文学社
这类人吃杨桃很危险
杨桃:树上结满“小星星”
老葛朗台性格特点及其形象意义
无 题
美国人更喜欢绿色杨桃
第一次吃杨桃
《欧也妮·葛朗台》的人性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