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意对话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2017-09-27 10:36周敏姚玲美
湖南教育·B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诗意语文课堂语言

周敏+姚玲美

课堂的本质是对话。过去,我们强调“传道受业解惑”,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在中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董一菲老师倡导的“诗意语文”中,教学由“传授”走向了“对话”,这也正是诗意语文的特色之一。

20世纪著名哲学家、教育家马丁·布伯,这位现代“对话”概念之父,将“我”与“你”的“相遇”作为教育的核心原则,认为教学的作用并不体现为保证个体特殊潜能自由释放,而恰恰体现在与个体潜能的“相遇”关系中。“相遇”引发学生和教师之间交互式的“对话”。通过“对话”,师生双方互相促进,不仅有创造,更有交往和彼此的提升。正如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提出的,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精神相互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一种活动。我們的课堂教学应该学习苏格拉底的“无知之知”,通过对话提问的方式激发思考、内省自悟,甚至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鼓励学生积极领悟,强调个人的课堂参与体验。

课堂上的对话是在师生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他人对话、师生与作者对话之中产生的,通过师生平等的对话,共同探求语文的多元世界,形成新的理解和共识。诗意的对话除以上的共性特征之外,还侧重于在诗意语文课堂上倾听学生的心声,用富有诗意的语言锤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促进学生心灵的丰盈和成长,通过诗意对话的形式共同生成诗意语文课堂,提升个人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研制专家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如下:

根据课程专家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界定与划分,我们可以发现:语文核心素养虽然被分为四个方面,但是对于语文学习者而言,这四个方面并不能独立分开。它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内在性思维和外在性表现的统一。素养的提升并非逐一完成单项目标,而是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形成整体、全面的发展。这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而诗意语文课堂的诗意对话正为我们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一、诗意对话构建语言之美

语言风格带有深刻烙印。语文教师的语言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工具性的语言进行信息的传播,而应是通过独特的语言带领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一堂优秀的语言课应该值得人们去推敲、回味、涵咏。

董一菲老师说:“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文学气息和浪漫情怀,在诗意的创设中,以缤纷的语言引领学生走向对文化的膜拜,在幽默而又蕴含智慧的思维探索中体悟生活语文的无限魅力。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

教师的语言是教学的灵魂。董一菲老师用诗意的语言与学生对话,学生也回馈以诗意的语言。通过品味语言,学生从外在的语言表征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教师以诗意的语言引导学生品味文本,品味人生,品读生命。

在《采薇》自主学习交流的环节中,学生提出“采薇采薇”是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这是一个复杂的比兴,而“彼尔维何?维常之华”是一个简单的比兴。教师对此作出回应,补充两处比兴“一简一繁”这一知识点,紧接着深入挖掘,为什么要暗示时光的流逝呢?学生思考得出是为了表现主人公思想情感的加深。这一回答得到了教师的认可,教师也委婉地进行了提示,指出一种情感会显得过于单纯,只有将人物的情感刻画得复杂、细微、痛苦、焦灼,才会有一种深沉的、冲击人心的力量。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打开思路,认为借助“薇”的成长过程表现时光的流逝十分巧妙,并将其比喻为电影镜头。教师在点评中非常睿智,夸其想象力丰富,并拓展延伸杜甫的《兵车行》来回应。在交流语境中,学生多次迁移其他诗句,构建新的表述,对以往所学的知识进行再次整合,这也体现了学生的日常积累和良好的语感。

师生一问一答,以诗意的对话走进文本,又跳出文本。从教学实录来看,教师说话25次,学生回答41次,师生对答侧重学生的自主生成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这既体现了教师深厚的文学底蕴和语文素养,也让学生充分品读出了语文特有的语文味,以诗词阐释诗词,以“电影镜头”语言来补充辅助学习语文。

二、诗意对话点燃思维之美

静态的语文教材需要通过思想的碰撞生成动态课堂,引领学生走进多彩的语文世界,发现人间百态、宇宙奥妙、沧海桑田,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追求真理,呈现多元的思维。

陶行知说:“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灵魂的对话,更需要通过对话产生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包括常规思维、发散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逻辑思维等。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语文课堂花样百出,形式多样,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我们发现,既可以穿越古今中外,又包含文史哲思的语文课堂重形式、少养分,教师拘泥于课本,学生囿于考试,缺少质疑和思辨的过程。而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人、激发人对世界的渴望、认知。语文课堂应该是诗性与理性的统一,保持理智的思考状态有助于师生深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促使学生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的个人。

在董一菲老师的课堂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学生思维的迸发。

师:抒情主人公就要回到故乡了,他究竟应该是一种怎么的心情?

生1:既不是简单的高兴,也不是简单的悲哀,应该是十分矛盾、千言万语无法表达的。

生2:李清照对国破家亡的情感的表达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生3: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和情感。

这是一种发散思维,在具体的语境中产生灵感的火花,也可以说是一种比较联想思维,从文本联想到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宋之问的《渡汉江》。比较是思维的基础,类似的品味比较和诗意对话帮助学生领悟文本的奥妙,仔细品味它们在一定语境中的意义、范围、程度、色彩、情感等方面的细微差别,体会作者推敲斟酌的艺术匠心,这对于培养学生锤炼语言的良好习惯、点燃学生的思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endprint

三、诗意对话激活创读之美

诗意的对话语言既要有理性的哲思,又要有感性的存在。语文教师通过情感的熏陶、诗意的对话和生命的智慧激活学生的创造力,以创造性阅读获得生命中独特的感受和表达。

诗人巫昂曾写过这样一段话:做老师最大的善,是让学生找到各自的自我、各自的学习,发出各自的声音,并帮助他们找到真正的自我,教给的是方法而非纯知识,视他们每一个人为一朵奇幻的花。诚然,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有一颗赤子之心,有一股无穷的力量。而这些奇幻花朵的绽放在语文课堂上需要老师去给予充分的阳光,播撒适量的雨露。这些阳光、雨露正是师生之间诗意的对话,以诗意对话帮助学生切实感知诗意生活的存在,做一个敢于创造自己思想的人,做一个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心灵自由之人。

而所谓诗意的语言,我认为不能只依靠教师的语言,而最终一定要落实到学生的诗意语言上去。语文课堂是教师、学生与教材三者的统一体,缺一不可。如果课堂上没有学生的诗意创造解读,便无从谈及诗意的语言课堂。

在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些句子时,一学生:“用柳代春,用雪代冬,内涵含蓄而有分量。春之柳,冬之雪,一个温柔地婀娜,一个飞扬着冰冷。”老师给予“像诗一样”的评价,另有学生评价:“最美的诗都是自然天成的,不加修饰淡淡道出‘却道天凉好个秋,这就是‘往矣‘来思。”“‘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是一个伤心人对生命的哀伤。这种哀伤更深刻,可以让每个读者共鸣,反思自己的哀伤和生命,我认为比《诗经·黍离》里的那个‘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形象更让人震撼。”

学生们的解读敏锐独特,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可以将语文世界与自然、与生命相结合,学生跳跃的创造力、流动的想象力是在学生与教材之间诗意对话融合个人充沛的情感、独特的审美感悟之后的自然流露。这是一场精神的盛宴,是精神与精神之间的诗意对话,更是一条迸发生命火花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之路。在恰当的时机,教师一旦奏响学生心中诗的琴弦,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便得以飞速发展,从类似的模樣走向灵动、自由,成长为一个个富有个性的、诗意栖居的主体。

四、诗意对话传承文化之美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我们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的文化是一种隐形的感染力量、一种无声的育人元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董一菲老师认为,语文教师是语言之师,是文学之师,更是文化之师。她在与自己的弟子交流中提到,语文教师承担着传播文化的历史重任,我们应该从文化的角度去反思语文课堂教学。

从语文教材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任务目标来看,语文带有厚重的文化性。在《诗经·采薇》教学中,教师一共提及了《诗经·小雅》中的《棠棣》、郭沫若的历史剧《棠棣之花》、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秦风·无衣》《小雅·车攻》《兵车行》《左传》《三国演义》《十五从军征》《国殇》《东山》《静女》《蒹葭》和安意如的《思无邪》、鲍鹏山的《第三只眼看诗经》等相关作品,如此厚实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的博学多思。学生在回答中提及“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长歌怀采薇”“醉卧沙场君莫笑”“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近乡情更怯,欲语泪先流”“却道天凉好个秋”“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等相关句子,这也离不开学生富有文采、具有思想深度、富有文化内涵的对答,这是师生之间长期对话形成的默契。

从董老师诗歌教学诗意对话中我们发现,她的诗歌教学课不是单一的资源学习,而是整合的优质资源在流动,这些资源在动态中自然生成,慢慢浸入学生心灵深处,浓厚的文化浸润让人如沐阳光,生命也因此得以润泽。与同为诗意语文倡导者王崧舟老师相比,董一菲老师的课堂容量大、节奏快,更具有综合性,这一点也符合语文课程对高中生的要求。开阔的语文课堂有力地打开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在古诗文教学中,她还开设了诗词专题研究,培养学生学习经典诗词文化,培养学生诵读、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此,笔者将她的诗意对话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体现方式与途径概括如下:

董老师的课堂尽管诗意盎然,但也存在值得商榷之处。如,可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多一些追问,在学生提及《氓》与《采薇》的比兴手法时进行进一步的对话,形成有效的互文性阅读。再如,董老师让学生将12个月的别称和10种马的别称写在黑板上。笔者认为,板书需要更加紧密联系教学重难点,以帮助学生通过板书设计明确课文知识点。

诗意的语言对话是帮助学生在单调的学习生活中发现美、追求美、体验美、感悟美、创造美的一种方式。我们要用诗意的对话语言去构建语言之美、点燃思维之美、激活创读之美、传承文化之美,让学生置身其中、沉浸其中、乐在其中,在诗意语文中充盈生命,实现自我,提升个人语文核心素养,做一个诗意的自由人。

参考文献:

【1】董一菲.名师讲语文:董一菲讲语文[M].语文出版社.2009.

【2】董一菲.千江有水千江月[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5.

【3】许书明.董一菲诗意语言教学艺术[J].中学语文.2013(3).

【4】李生富.诗意语文与诗意教学[J].文学教育.2008(16).

【5】郭亚梅.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诗意[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2).

【6】徐志耀.打造诗意的课堂———读《董一菲讲语文》[J].语文教学园地.2013(6).

【7】柳袁照.让语文课堂传递生命的气息———由董一菲《乡关何处》课堂教学想到的[J].江苏教育研究.2011(18).

【8】王开东.香消于风起雨后———读董一菲老师的《采薇》教学实录[J].中学语文教学.2010(11).

【9】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J].教育研究.2001(12).

【10】闫鑫,相萌萌.浅谈语文对话教学[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意语文课堂语言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虫子的诗意奇旅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永恒
冬日浪漫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