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评课的方式,打造高效的课堂

2017-09-27 01:49张军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4期
关键词:评课学科教学反思

张军

摘要:评课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行为,优化教学策略,使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最大化,最优化。这正是我们实施高效课堂的主要目的。因此,推进高效课堂的实施更需要以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评课标准和方式。

关键词:学科教学;评课;理念;反思;高效课堂

【分类号】G633.6

一、评课中应看课堂中是否有“新创造、新生成”

传统的评课是从教师的能力素质出发,以教师的行为表现为评价对象,评价更多地关注教师的课上得好不好,教师讲得行不行,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关注课堂的结构是否完美,以课堂教学结果对教师进行定性描述。新课程中的评课是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出发,以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表现为研究对象,教师是教学研究主体。关注的是课例中反映出来的具有创生意义和建构价值的问题,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行为反思性、生成性研究的评价活动。所以,新课程中的评课应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的一次再认识、再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以一名参与者和研究者的角色与对象为一体,在课堂评价的互动交流中不断地通过体验、反思来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修正自身的教学行为,领悟教学的技艺,体味教学的乐趣和生成过程,感受自己生命意义的存在价值。因此说新课程中的评课是教师与新课程的对话、与自身的对话、与教师的对话,是一种“对话文化、融合文化和生成文化”。 二、以评教和评学相结合,侧重评学

课堂教学是一种在先进的教学理念引领下的师生互为主體的主动参与、主动建构、互动生成和共同发展的过程。促进主体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最高价值取向。所以评课的标准应从传统的“以教评教”的方式中解放出来,把“评教”和“评学”结合起来,“以学评教”,以“评学”为重点,实现由“评教”向“评学”的转变。一堂课的优劣不仅要看教师发挥的怎样,启发引导是否到位,施教策略是否灵活多变。更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是否突出,个性是否得到张扬,思维是否经受锻炼,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等。具体地讲,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看教师的教,主要关注以下四个维度:(1)组织能力,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核心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2)调控能力,看教师能否根据课堂教学进展情况与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教学环节,保证课堂教学任务顺利完成。(3)教学机智,观察教师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屮各种信息的能力,是否能灵活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果断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激活课堂教学。(4)练习设计,看教师能否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具有弹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练习题,达到巩固新知、拓展提高的目的,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二看学生的学,主要观察学生学习屮的四种状态:(1)参与状态,看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参与的面有多大。(2)交往状态,看课堂上是否有多向信息联系与反馈、人际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交往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技能怎样。(3)思维状态,看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还要看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探究问题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具有独创性。(4)情绪状态,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能否自我控调学习情绪。

三、评课应注重研讨、注重反思

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种创造性劳动的过程,需要教学智慧和经验。而教学经验和智慧不是通过简单的传授,接受方式就能获取的。教师通过听课、评课获得经验和信息,再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需要反思、体验和感悟。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各个方面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反思式”评课就过程而言,主要有教师自我反思——小组互动反思——集体共同反思三个环节。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是评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评课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评课中的自我反思侧重于“说课”,即教师从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对课前的预设准备、课中的生成过程和课后的感想体会进行理性的思考,从中发现教学的精彩或存在的问题或感受、体验和困惑,为小组交流打基础做准备。小组反思要在尊重教师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展开,重在分析精彩部分,存在问题和困惑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和困惑的策略。集体反思要在整合个人和小组意见的基础上,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从深层次加以剖析,逐步达成共识。对于当时确实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形成教研主题,激励教师通过查阅资料、走访专家、进行实验等方法加以解决。在这种评课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教师一定是有智慧、有思想的教师。

四、看教师是否处理好五种关系

1、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实施新课改,改变新思维,提倡新教法,运用新手段,并不意味着对过去已经被事实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传统做法、教学原则进行全盘否定,仍需把传统的、实用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新而生变,变中求新”,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2、资源与主体的关系;利用现成的教学资源固然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充实,但是再好的课件还是一种教学媒介,必须发挥作用。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如果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流程受课件的约束,教师势必失去自我的教学风格,教师自己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得不到体现,电化教学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将失去了它的生命力。3、导与学的关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必须建立在教师的导学过程中,一味地让学生自主、合作,丢失、放弃了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身份,自主合作只能是装腔做势。4、教材与生活的关系;要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努力做到教学生活化,生活教学化。按照新课程理念重新审视教材:教师即教材,要不断更新;学生即教材,要不断进步;生活即教材,要不断充实;环境即教材,要充分利用。5、公开课与普通课关系;公开课与真实的课堂还是有差异的,其中预设的过多,生成的较少。如何在教学中放开手脚,放弃表演的成分,使我们的课堂真正返朴归真,呈现出清新、自然、平实、朴实的面貌,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永恒的课题。新课程要在“真实、朴实、扎实”上做文章,这样校本教研才能真正起到质的变化。endprint

猜你喜欢
评课学科教学反思
评课如何做到“高、新、深”
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策略与方法
根据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特点进行有效评课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谈评课的“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