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流生因素探析及对策

2017-09-27 21:19陈旭军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3期
关键词:中职学校职业教育

【摘要】随着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改革实践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取得丰硕的成果。然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新问题、新情况:在初中生源相对减少的前提下,中职学生的高流失率,成为制约中职教育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如何降低职业学校学生的流失率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树立学校形象和维护社会安全有着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学生流失;中职学校;职业教育 可控因素

中图分类号:G71

2014年是中国深化教育改革年,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提出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企业培养大批一线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和劳动者,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然而,中职学校学生的流失成为制约中职教育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因素,给国家财政投入和教育教学资源带来严重浪费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学校形象,危害周边社会稳定。笔者作为中职一线教育者,从调研的基础上来分析学生流失现状、成因及对策。

中职学校流生的现状分析

“流生”是指非正常原因导致未完成规定学制而中途离开学校的学生。据有调查统计,目前普通高中学生的流失率是低于2%,中职学校的学生流失率是15%左右,有的学校或个别专业甚至高达30%以上。结合中职一线的多年教育工作,通过对某中职学校的调研,发现其现状有:

一、流失学生情况的不均衡性

1.男女性别差异大,男生流失情况明显高于女生,据调查对象的问卷统计男生162人(占72.3%),女生62人(占27.7%)。

2.专业的动态差异大,不同专业流生情况不一,不同年份同一专业流生差异大,根据调查显示,首先是高考重点专业(“3+2”大专班、高职高考班等)流生相对少许多;其次是毕业就业情况好的专业,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学生的流失率低。如当下热门的电子商务、汽修等专业;再者是同一专业在不同年份学生的流失情况也不一,与专业的发展过程有关,专业的升温阶段和冷却阶段相对流生比例要高些。

3.流失学生家庭情况不一,调查问卷统计显示普通家庭的学生比例约在24%,外来务工家庭、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等问题家庭学生的比例约为76%,其中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比例在55%,如图1。问题家庭对学生的教育不到位,对学生的关注欠缺,家庭亲情的缺失还是对很多学生造成了非常大的心理伤害,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自卑和脆弱的心理问题。因此,问题家庭是导致学生流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4.流生的流失时间不一,主要集中在高一的第二学期末和高二的第一学期初,三年级学生除特殊原因外几乎不流失。高一入学后,部分学生随着新鲜感下降,对高中生活感到无趣,逐渐出现各种厌学现象,此时是学业的不稳定期,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干扰,最易出现学生的流失。此阶段流失的学生大概占学生流失总数的80%左右。

二、流失学生情况的普遍性

1.流失学生师生关系和性格情况没有共性。中职学校中流失学生的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学生都有,流失学生的性格没有明显的差异;流失学生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大多数都比较融洽或一般,也就是说学生的性格内向或者外向不能构成大量流生的重要因素。

2.学习和纪律表现没有共性。

在我们以往的观念里,通常都认为流失的学生大部分是成绩差,纪律不好的学生。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同一专业中学习差、纪律不好的流生占一小部分(还不到30%),流生最多的还是成绩一般,纪律表现尚可的学生(所占比例接近50%)。受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小部分中职学校的“优等生”也申请了退学。由此可见,流生的真正原因,绝不简单是学习问题导致的。

中职学校流生成因分析

学生流失现象产生,严重浪费教育教学资源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学校形象、危害周边社会稳定。中职学生流失是多个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这些因素可分为可控因素、可干预因素及其他因素。

一、可控因素主要有学生自身素质、学校师资力量两方面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内在需要是一个人产生动机的根本原因。部分中职学生受“读书无用论”影响,学习上目标缺失,对自己不能严格要求,放任自己的行为,没有向上的动力。此外,心理承受能力差,受到冷落、遇到挫折就逃避,更有甚者心存畏惧而辍学。学校师资力量的薄弱,课程设计的不合理,大部分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每天疲于应付教学,无暇顾及到教学艺术,教学效果,这样使本来基础就差的学生更不感兴趣,学生流失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可干预因素主要是家庭认知

家庭因素对子女教育影响非常的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各种助学政策的支持,经济困难不再是学生流失的主要原因。但不良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尤其是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等问题家庭,对子女心理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这部分学生心理自卑而脆弱,对待问题比较偏激,在学校中往往不能正确处理好师生、同学关系。不善于与人交往,相互间缺乏关心,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家庭的因素对学生流失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三、其他因素主要是社会认可和政府导向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仍然存在重普高轻职教的现象。进入中职学校作为“差生”的代名词,从而使中职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总觉得自己比别人低一等。在这种偏见的影响下,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劲头不大,目标不明确,普遍存在自卑厌学,造成了学生流失的趋势。政府需要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建立全面、公正、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客觀、公平、合理地评价职业学校。这种措施的实施需要的是政策的贯彻落实,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中职学校流生的控制策略

1.从可控因素分析,需要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有效整合师资力量

可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活动。学校可以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意志,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班主任及心理专职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特长,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重树学习和做人自信心。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辅导室,为学生的不良情绪提供宣泄的场所,为学生的心理困惑进行输导和答疑,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情感方面的心理问题。多举办心理、生理健康指导讲座,帮助学生提高情商指数,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帮助其走向成功。endprint

在课程设计上可做出改革,开设多样化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借助社团活动和走班选修的形式,灵活多变地开展多样化课程的探索。选修课程可涉及历史、法律、军事、影视、体育、生活等等,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让学生的特长得到有效的发展,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更好的激发。理论课程的开设可以降低学习难度,采用多元教学模式,摆脱公式、教条的说教,教学上结合学生的实际、学生需求,实行分层教学。实训课程的开设,要体现理实一体的思想,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的训练。通过技能竞赛活动的开展,优秀专业作品的展示,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学习的成就感。

有效整合师资力量,构建多彩校园生活。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促进中职学校发展,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必须要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促进师资优化:一是“走出去”,通过各种培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设备,接受专业知识的深化和系统的拓展,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二是“请进来”,利用校企平台实现优势互补。聘请企业师傅进课堂,企业师傅丰富的实践和娴熟的操作,很大程度弥补了专业教师的不足,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言传身教,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三是“内部优化”,做好专业组的建设,充分发挥团队力量。组建专业教师团队,队员分工协作,共同交流、探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构建丰富多彩的中职校园文化生活。中职学校学业压力轻,自由支配时间相对宽裕,对课余文化生活有更多的渴望与追求。学校可以开展系列文体活动,如知识型学术报告讲座等,介绍新知识、新思想的同时也增长学生的见识,提升校园文化氛围;娱乐型文艺活动(艺术节、体育活动周、歌咏比赛等),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让学生的艺术才能得到了发挥;社团活动(武术、书法、摄影、陶艺等)和校园文化建设(阅报栏、宣传栏、校园广播、学生自办刊物等)的开展,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和空间,为学生提供磨练实践和知识交流的平台,增强了学生自信心与协调能力,更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思想道德的提升。

注重素质培养,完善评价体系。从社会需求与中职生实际情况出发,构建多元化的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树立科学人才观。同时,关注职业素养,技能的操作和适应社会能力,理论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等。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个人素质。

2.从干预因素分析,需加强家校联系、校企合作

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共同参与才能日益完善。教师应该和家长加强联系沟通,通过家访、校讯通、家长会、微信等多种形式做好沟通,与家长共同学习前沿的教育理念,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转变家长的教育方式和观念。转变家长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让家长认识到读职校也是一条成才之路,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加强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改善就业环境,提升毕业生就业率。要改变“学科本位”旧理念,树立“以生为本”的职教新理念,引企入校或办校入企,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一个真实环境,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身体力行,达到知行结合,通过学生与员工的换位体验,内化认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适应。要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职业意识,让学生关注专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创业意识,积极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3.从其他因素分析,加强正面宣传,提高社会认可度

从目前的整个社会来看,职业教育还没有得到社会百姓的认可,还是存在“重普高轻职高”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和评价职业教育。我们必须从中职学校的外部环境着手, 转变职业教育的社会态度,纠正社会错误的思想认识,改变社会舆论的鄙薄心态,为中职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使中职学校不再低人一等,让学生和家长感受到读职业技术学校一样被社会认可和尊重,一样可以有好的前途和发展。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的流生问题是一项长期工作,作为职业学校的一线教师我们任道而重远,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集学校、社会、家庭的力量,创造和谐的氛围,从源头上解决流生问题,為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成功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余祖光.调动办学主体积极性,消除供需错位,转化潜在需求 [J] 教育与职业,2001.1

[2] 苏武权.农村中职学校控流保学之我见.广西日报2009

[3] 王刚.浅谈新背景下农村中职学生流失现象的归因分析及控辍策略[J].中国商界,2008.第08期

[4]石伟平.“我国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教育发展与研究》,2005年第10期

作者简介:陈旭军,男,1977年01月,浙江东阳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德育、机电专业,从事工作:中职教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职学校职业教育
中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试论如何提高中职学校职业指导质量
德育工作浅谈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