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转向”对忠实翻译的影响

2017-09-27 22:04李炜佳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文化

李炜佳

摘 要:20世纪后半叶,文化研究逐渐登上历史舞台,翻译研究也突破了传统的语言和文本的束缚,上升到文化层面上来,这就是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文化转向后,翻译的忠实性原则就开始饱受争议。本文主要探讨了文化转向对于忠实翻译的影响,第一部分引出了“忠实”这一中心问题,第二部分简要地介绍了文化转向的发展历史以及其内涵。第三部分主要阐释了文化转向与忠实翻译之间存在的矛盾,怎么样正确看待文化转向对于忠实翻译的影响,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指出文化转向给传统的翻译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挑战,

关键词:忠实,文化转向,文化

中国分类号:H159

一.浅析翻译的忠实性原则

1.1国内学者对翻译忠实性的研究

纵观我国的翻译史,最具影响力的应该是严复,其“信达雅”三字原则自提出以后,一直对中国的翻译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信”的意思就是对原文的忠实。“信”强调原文内容的传递,严复指出在翻译时,译者要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然后方可下笔,可见他对忠实的重视。

“五四”运动以后,鲁迅作为领头人物,大力倡导翻译,介绍外国思想以供借鉴,他提出的“宁信而不顺”这一翻译原则也饱受争议,其实鲁迅想表达的意思是在信和顺不能兼得时,舍“顺”而取“信”。

刘重德在严复的基础上提出了“信、达、切”的翻译标准,傅雷提出了“神似”,钱锺书提出了“化境”。罗新璋把中国翻译标准的演变总结为:案本—求信—神似—化境。這几个标准都强调译文对原文的忠实。虽然说我们强调翻译的忠实性,但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想做到完全的忠实并非易事,完全的忠实包括对原文内容,形式,风格和精神的忠实。所以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根据译文读者,翻译目的等多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取得这几个方面的忠实之间的动态平衡。

1.2西方翻译理论中对于忠实性的理解

“忠实” 作为翻译研究中的一项基础性原则,也受到了西方译者的广泛认可。十八世纪英国翻译家泰特勒在《翻译的原则》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主要是从内容、表达和风格三个方面来阐述“忠实”的本质,特别是表达上的“忠实”,指的是不仅要弄清主题思想的字面意思,而且还要弄清字里行间的深刻含义。

英国翻译研究界的又一著名人物纽马克在其成名之作《翻译研究途径》中把翻译方法划分为“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两种。前者强调忠实于原作的原作者;后者强调忠实于译作的读者。

美国语言学家和翻译学家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和“读者反映论”,所谓的“功能对等”就是功能上的忠实,翻译时不应该只追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是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译者在翻译时,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认清楚原文所具有的功能,使译文也能够忠实地传达出原文的功能,使译文读者读译文的感受和原文读者大致相同。

二.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

2.1文化转向的发展历史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语言学派在翻译研究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翻译被看作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翻译研究也是被局限在语言学的框架中进行的,然而这种语言学的翻译观不能够较好地解决翻译中遇到的社会、文化和历史问题。20世纪的最后30年,文化研究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1990年, 由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出版。他们第一次正式提出翻译研究“文化转向”这一概念。强烈主张把文化研究与翻译研究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随后的二十年中,人们突破翻译研究的纯语言层面,更加关注文本以外的社会文化因素对于翻译实践的影响。

2.2文化转向的内涵及意义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翻译的研究,重视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这就是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是指翻译突破了文本和语言的局限,尤其强调关注文化差异对翻译过程所造成的影响。其内涵在于关注社会、历史、文化因素,以及意识形态对翻译行为的作用。“文化转向”提倡将翻译放到文化大背景和社会语境之下研究,最终将研究范围从纯语言层面扩展到文化层面。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促使了翻译研究的发展。翻译的地位也逐渐得到了提升,翻译不再仅仅局限于语际间的转换,他更加紧密地同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结合在一起,这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也很好地调和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

但是,也有学者提出,文化转向只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不应是翻译研究的全部。“文化转向”似乎过分地强调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夸大了文化的制约作用,用文化研究代替语言研究,这样一来就本末倒置了,轻视了翻译研究的本体的重要意义,这样就会损坏原作的艺术价值,不能准确地传达原作的精神。因此,“文化转向”固然也有些许不足,但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三.文化转向后对翻译忠实性原则的影响

3.1文化转向与忠实翻译之间的矛盾

文化转向使翻译的研究突破了文本和语言的局限,不再是语际间的转换,翻译研究从纯语言的层面转到了文化层面上,而在忠实翻译里,最基本的忠实是对于原作内容的忠实,这又离不开对于原作文本的分析。在文化转向的背景下,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接触到特定而又陌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会不自觉地为了完成翻译而使译作带有译者主观性的色彩,这也与忠实翻译的观点也有一定的冲突。

不仅如此,文化转向后,由于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为了使译文读者能充分领会原文的思想内容,译者必须要以译文读者为中心,但是忠实性原则却始终都在强调要忠实于原文。

3.2如何正确看待文化转向对于忠实翻译的影响

近两年来,国内译界出现了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进行反思的风潮,一些国内的学者误读了文化研究中的忠实性,于是才宣称翻译的忠实性原则已经过时了,然而,西方翻译界的文化学派却从未停止过对于忠实性原则的研究。“文化转向”并没有否认翻译忠实性原则的合理性。文化转向赋予忠实性原则更全面的新含义,翻译其实就是原作文化与译作文化在译者心中的动态权衡,是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对话。绝对忠实的翻译是不存在的,译者需要最大限度地在译作中体现出原作中包含的文化因素和原文的思想。这种翻译的忠实性原则能够让目的语读者像原文读者那样充分地理解和欣赏译作。

四.结语

“忠实”作为翻译研究中的一项基础性原则,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特别是在“文化转向”的思潮流入中国后,人们对文化转向下的忠实性原则产生了很大的误读和误解翻译。文化转向并没有否定忠实性的合理性以及其重要意义,忠实性原则仍是译者必须遵循的首要基本原则。本文探讨文化转向对于忠实翻译的影响,有助于人们更好的把握翻译的实质。与此同时,“忠实性原则”也能够借助西方翻译理论取得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冬妮(2012)。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学理论》,(30)。

2 吕俊(2004)。论翻译研究的本体回归——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反思。《外国语》,(4)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文化镜头
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传统文化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摄影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