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7-09-27 21:49王庆玉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木头方言文言文

王庆玉

G633.3

长久以来,文言文教学一直处于语文教学中的“尴尬境地”,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叫苦连篇,尤其是关于文言文实、虚词的理解,让学生“一个头两个大”,虽然教师讲的“口干舌燥”,但学生还是听得“昏天暗地”,好不容易死记硬背过了,没过几天却又记忆“遗失”,复习阶段,教师学生又得重新“返工”,长此以往,学生厌学,教师厌教。

虽然现在倡导文言文思维教学,教师教授文言文的方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上课关于实、虚词的理解、文言句意的翻译不再像传统教法逐词逐句去“钻营挖掘”,而是运用“组词法、联想法”等多种方法让学生猜学,但时间久了,篇篇都是如此操作,学生难免心生厌恶。

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他们在兴趣中读懂文言文,爱读、愿读、读好、读精。

如何让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轻松”,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文言文教学目标,确实也是每一位语文老师要思考和亟待解决的事情,现根据长期以来的研究实践,结合实例就方言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效果与必要性作一阐述:

一、 从语言特点看方言在文言文教学中使用的可性性。

方言,严格上来讲为地域性方言,俗称地方话,是每个人的第一“母语”,方言中很多词语我们不需要过多的思考解释就能意会其中内涵,其中蕴含着人们所熟知的地方文化,方言有着独特的特点,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等,因此,方言在我们日常生活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换言之,我们都热爱属于自己的方言,一种不能言明的亲切感在方言中油然而生,这是较模式化的书面语所不可比拟的。

文言文对我们现代人而言,如同外语,虽然我们看到的是汉字,但其中很多词语的意思,语句的顺序,经历岁月的“洗礼”,我们所能言明的意思已经“消失殆尽”,老师们似乎已经忽略了学生拿到一篇文言文最迫切知道的是这篇文言文究竟讲了什么内容,于是各种实词、虚词,各种文言句式、各种翻译技巧蜂拥而至,老师讲的是“索然无味”,学生听的是“天昏地暗”,讲完了,学生也不明白文章的意思,或者知其一不知其二,文章的价值已经完全被磨灭。

如果在古人与我们之间搭一座桥,让学生通过这座桥与古人对话,感知古人的思想及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方言无疑是优越与书面语的最佳“人选”。试想,如果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入方言的元素,学生会“兴趣盎然”,他们似乎更乐意将文言文转换为他们所熟悉的一种语言,他们努力找寻着方言与文言文之间的切合点,乐此不疲。从这一角度来看,方言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使用便有了可行性。

二、方言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显性效果。

通过实践研究,我发现,在篇目较长、文意繁杂的文言文教学中使用方言,效果较为显著。

首先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激发学生读懂文言文的兴趣。篇目越长的文言文,学生在学习之前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学生会自问:“为什么我要学习这么难学的文章,为什么这么痛苦还要学习?学习这样的文章有什么意义?”

通過实践我发现,学生乐于接受这种解读文言文的方式,并且急于表达自己通过理解所得到的“方言转换”,通过这一思考转化过程,学生有了自己的解读和思考感受,对于文言文中较为枯燥的字词有了较为深刻的思维接触,通过学生自己的补充质疑和补充,在加上教师的引导点拨,疏通文言文句意与掌握文言文字词含义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会得到:“我这样做真的很有趣,我发现这样做理解起来真的不难,我突然发现这篇文章写得如此有趣!”

其次从语言学习关联性的角度出发,学生更容易在“享受”中学习文言文。文言文对于学生而言如同接触一门外语,要学好这门“外语”学生需要找到自己熟悉的语言与这门“外语”间的相似关联处,为了理解,学生不得不努力找寻自己所熟悉的信息点,方言应该是距离这种相似点最近也是最容易被关联起来的语言了,它是学生每天所接触的最不需要理解和最能意会且不许言传的语言。

再其次从语言学习创造性角度出发,学生更容易通过自我的无限创造来学习文言文,打破传统“刻板、枯燥”的方式。学生利用方言在文言文与大脑思维间搭建起一座便于通过的桥,通过这座桥,学生极易产生丰富的联想,有联想就有思维过程,有思维过程大脑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作用便是在这些丰富联想有些过头的时候加以引导、定位就可以了,如同开一部自动运转的烤面包机,只需要在面包快要烤好的时候按下按钮即可。

最后从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角度出发,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成为思维的主人,学习的主角。以学生自己的思维为主,再也不是教师提前做好教学设计,牵着学生的鼻子“步步为营”了,学生完全可以决定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他们是控制课堂进程的真正主人!

可见,方言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效果是显性的。

三、方言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探索尝试。

如何有效发挥方言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答案当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研究探索中不乏取得良好效果的做法:对于篇目较长且情节枯燥的文章,教师可以创造情节让学生进行联想转换。如上《核舟记》时,鉴于这篇说明文过于枯燥,篇幅又过长,教师提前预设情景:有一个微雕技艺超强的奇人,叫王叔远,今天我们要去拜访他,看一看他到底有多“能成”,请你结合课下注释,发挥你的丰富想象,向大家介绍介绍这个能人。学生们跃跃欲试,都想大显身手。

学生一:我发现这个人确实很能成:你看他能在一寸的烂怂木头上刻宫殿、锅碗瓢勺、人、鸟兽、木头石头,像得很很,这枚核舟上面刻的是苏轼游览赤壁山的故事呢。

学生二:这个人技艺高超,能在一寸的碎木头上刻宫殿、容器、人、鸟兽、木头石头,每一样都刻的惟妙惟肖,曾经给了我一枚核舟,上面刻着大苏游赤壁的故事。

学生三:这个人确实很能成,能在一寸的木头“光光”上刻宫殿、容器、人、鸟兽、木头石头,像咋了!这人以前给了我一枚核舟,上面刻的是苏东坡游览赤壁的故事。

方言转换的文言文课堂上,学生笑成一团,他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都想在同学们面前露一手。我惊奇的发现,学生都很聪明,他们都读懂读明白了。那么我们老师还要追求什么?

这堂课快要结束时,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文章写的好不好?”有人说好,写的很细致入微,能够把这么一件没有生命的核舟写得活灵活现,很值得我们学习。还有人说整体不错,但是还有欠缺的地方,在描写船头三人时,应该再发挥一下想象力,有点记流水账的感觉等等。

所为老师,我觉得学生的发言太精彩了!他们不仅读懂了这篇文章,而且能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已经从单纯理解的层次上升到赏析的层次了。是什么让文言文课堂发生了如此微妙却又意想不到的变化呢?是方言转换带给学生的乐趣。

总而言之,教师的作用就是找寻最佳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将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课堂,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如沐春风”而不再“如坐针毡”,文章就是用来读的,有了兴趣,读得多了也就有了积累和认识,有了积累和认识也就达到文言文学习的目的和效果了。

参考文献:张贝贝.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8)endprint

猜你喜欢
木头方言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嘻哈跆拳族
嘻哈跆拳族
嘻哈跆拳族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会背与会默写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文言文阅读练习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