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的概念教学说开去

2017-09-28 01:02陈昕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常见问题应对策略实践

陈昕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开展,不少高中政治教师对哲学概念教学产生了困惑,并对如何更好的开展概念教学进行了探索。本文就当前哲学概念教学中“概念构建”“情境创设”“习题选择”等常见问题及对策做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哲学概念教学;常见问题;应对策略

中国分类号:G632

一、哲学概念教学的意义

哲学概念是哲学体系的基础,哲学概念是哲学学习的起点。《生活与哲学》的概念越是深入教学,涉及到的概念越多,概念所包含的意义就越凸显。一般情况下哲学概念无法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去描述,需要用抽象的词语来形容。就像在解释“实践”时,不能将其表述为人们所熟知的“老师上课”、“农民耕种”,而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正是这种高度的抽象性,学生如果不能真正把握哲学概念,就永远无法进入哲学深邃的世界。

哲学概念背后蕴含的是这个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思想,学习不同的概念就是在构建不同的哲学体系。例如辩证法强调用联系、发展、全面的眼光看世界;形而上学,则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看世界。只有当学生真正理解这两大概念后,才能自觉运用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识和改造世界,才能为学生正确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提供指导。总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都离不开对哲学概念的正确理解。因此,优化哲学概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二、哲学概念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受应试教育、教学经验等影响,我们对哲学概念的教学往往只花费很少的笔墨,反而是通过做练习来强化对概念的理解,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导致很多学生对哲学概念一知半解,在解题中难以正确运用。

1.哲学概念教学的知识构建重结果,轻过程

在以往的教学中,和很多老师一样,我直接向学生“抛”出概念,再强调一些注意事项,就完成了哲学概念教学。首先,让学生判断“实践就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这一观点是否正确。接着就和学生强调实践的主体必须是人,对象必须是客观世界。实际上,老师讲完,学生对实践是什么还是一片茫然,导致到了高三,学生还在纠结“学生学习”为什么不是实践。

2.哲学概念教学的情境创设重情境、轻问题

在概念教学中创设情境,目的是从学生生活背景出发,利用其原有的知识储备,加深对哲学概念的理解。但是“重情境、轻问题”甚至“为情境而情境”的现象却普遍存在。以往,我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重点知识,创设了典型的情境,但在问题设计上,统一设计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虽然学生的回答都能比较顺利的引到想要的知识点,但是并没有凸显哲学教学的思辨性,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比如“西红柿食用之谜”这段材料既可体现“来源”,也可体现“唯一标准”。但将设问改为“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如何揭开的?从中我们发现人的正确认识从哪里来?”这样一来,就凸显出这一情境更侧重强调“来源”。

3.哲学概念教学的习题选取重技巧,轻思维

在哲学概念教学中,典型习题的讲解不仅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担负着把知识转为能力的重要使命。但在平时解析题目时,更侧重强调解题的技巧,而不注重学生哲学思维的培养,带领学生提取分析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往往告诉学生通过排除法也可选出。而不会引导学生从题干中抓关键词强调“三思而后行”的“思”突出了实践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或者也可以体现用认识去指导实践,即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材料往往成了一种摆设。

三、哲学概念教学的应对策略

1.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感悟

《生活与哲学》中很多概念都是对生活、生产社会现实的抽象总结。在教学中要经常例举一些身边的实例,通过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引导,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学习“实践”概念时,可以先给出一些具体的事例,如蜜蜂筑巢、小行星撞击地球、教师讲课、学生学习、克隆羊问世、大学生辩论赛、农民耕种、人口普查等让学生展開讨论,并阐明相应的理由。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引导学生明白,凡实践主体一定是人,改造的对象是客观世界,而不是主观世界,所以类似于学习、辩论、争论这些引起思维变化的活动都不属于实践。学生通过感悟现实生活理解概念。

2.优化问题设计,激活学生思维

思辨性是哲学课的学科特质,一个好的问题串可以持续的引导学生思考,可以使学生对原有的知识再认识、再深化;可以把已有的知识调动起来,为构建新的知识做准备。如在学习“实践”概念时,可以层层深入:先问,老师讲课是不是实践?为什么?引导学生去思考,得出满足主体是人,对象客观事物——学生,所以属于实践活动。再问,学生学习是不是实践?为什么?这时学生分歧比较大,议论纷纷,可以让学生起来分别说明理由,最终达成共识,虽然主体是人,但不符合对象客观事物,因为引起的是思维的变化;最后问,除了老师上课、学生学习,你还能举出哪些类似的正反事例来印证实践的概念呢?学生能联想到的如“歌手举办音乐会”是、“观众欣赏音乐”不是;“学校举办辩论赛” 是、“学生参加辩论”不是等,通过问题的梯度设置,学生普遍反映可以掌握实践这一抽象的概念。

3.精心选择练习,聚焦核心概念

好的题目往往承载着哲学概念的本质,精心选题有助于概念理解。哲学概念很多都比较抽象,有些概念容易混淆,可以选取一些能反映不同的概念的题目,让学生揣摩、对比。如“来源”强调通过实践,认识从无到有;“动力”强调通过实践,认识由浅入深;“检验标准”则强调,通过实践证明认识正确与否;“目的和归宿”是强调用认识去指导实践。这四个概念都表明实践决定认识,但侧重点各不相同,光通过上课,学生难以把握,只有通过典例训练,才能慢慢感悟、理解四者的区别。通过习题,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升华,才能让学生理解的更深刻,也能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①《概念教学的几个常见误区及应对策略》

②《哲学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③《新课程生活与哲学概念学习策略指导》endprint

猜你喜欢
常见问题应对策略实践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机械自动化设计与制造的常见问题分析
公路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和一些改进措施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