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与海星

2017-09-29 12:48朱紫荆
青年时代 2017年24期
关键词:粉丝文化文化

朱紫荆

摘 要:“迷”文化向来是媒介消费研究中的重要研究课题,移动互联网推动其衍生了粉丝文化与社群文化等产物,而在此背景下发展的“迷”文化也呈现出与传统互联网时代不同的特点。从生物视角构建粉丝文化与社群文化的发展模式,前者是蜘蛛模式,后者是海星模式,两种发展模式各有不同,并在社会中呈现出不同的生命力。通过两种模式的对比分析,能为“迷”文化的传播发展提供另一个研究视角,并为其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建议性的意见。

关键词:“迷”文化;粉丝文化;社群文化

如果砍掉蜘蛛的脑袋,毫无疑问它会死亡;但是砍掉海星的一条腿,它却还会长出一条新腿,就连那条砍掉的腿也会长成一只全新的海星。这是有趣的自然现象,奥瑞·布莱福曼和罗德·贝克斯特朗曾针对此现象出版过《海星模式》一书,以探求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商业发展模式,而笔者却从其中发现了“迷”文化研究的新大陆。

一、蜘蛛网连接的粉丝文化

大众文化迷是过度的读者,作为一个“迷”,意味着它对文本的投入是主动的、热烈的、疯狂的。粉丝群体是“迷”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另有一个通俗的名称叫 “追星族”。该群体在文化再生产的过程中表现更为突出,已经被视为“迷”文化的典型代表。

费斯克曾指出过,粉丝是一批流行文化资本积极的生产者和使用者,他在《理解大众文化》一书中,曾经从闲聊和文本创造两个方面着手,研究粉丝与媒介内容如何互动。

从这个思路分析,粉丝文化中首先一定有闲聊环节。粉丝的闲聊可以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粉丝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背景下,粉丝间的情感交流难度降低,互动活动也变得更为频繁。他们的沟通过程,就是在对媒介元文本进行再次理解和再次阐述;二是粉丝与明星的闲聊,在新浪微博、百度贴吧、和腾讯直播中,明星会不定时“空降”,通过互动技术,粉丝能够尽情抒发对明星的感情。其次是文本创造环节,粉丝可以为明星生产周边、剪辑宣传视频、紧跟其行程以进行近距离摄影。在这个环节中,每个粉丝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创造媒介内容方式。粉丝群体在这一过程中能获得极大的归属感,甚至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求。

总体来说,在网络的帮助下,粉丝群体间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蜘蛛网,在其中,明星发挥着蜘蛛般的核心作用。韩国明星权志龙个人品牌开售时,一个夹子卖出了30美元的高价。一枚普通夹子,本身并不具有这个价值,但当这个夹子冠以“权志龙”个人品牌的名号后,就会有粉丝愿意购买,类似的明星周边产品销售火爆案例不胜其数。在这种消费行为的背后,完全能感受到处在粉丝文化中心的明星力量。

二、与海星相似的社群文化

社群文化是最近兴起的词汇,按照勒维斯的观点,每个人心中都有原始的部落情结,而社群就是部落情节在现实中的实现。社群之中,往往会存在意见领袖,因此,社群文化中的“迷”文化特征也极其明显。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指出: 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改变了人们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也改变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从而推动社会的变革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们已经实现自由广泛的关系连接,形成了麦克卢汉笔下的“地球村”。人们的信息传播和社会互动进入强关系网络进一步加强,弱关系网络不断拓展的过程,所以说媒介技术是社群建构的基础,而文化传播促进了社群的维系和加强。

微信是典型的移动社群文化发展平台,腾讯在2011年年初推出微信,借助QQ的用户基础和通讯录绑定的推广方式,从即时通信工具迅速转型为社交应用,突出“朋友圈”强关系和信任社交,推出便捷的建群、拉群等“群功能”,加上 “摇一摇”、“扫一扫”等位置服务和趣味社交,迅速掀起全民微信热潮。其中,由罗振宇创立的微信自媒体 “罗辑思维”是典型的社群文化生产平台,他通过阅读类脱口秀节目和富有创意的微信运营,打造了400多万粉丝和5万付费会员的“知识社群”,社群成员在其中既是节目内容的消费者,又生产内容,自发组织各种线下活动,高度活跃。

有学者会把社群文化与粉丝文化混为一谈,或者将社群文化看作是粉丝文化发展的结果,但笔者认为社群文化不是粉丝文化。从媒介与文化的角度观之,网络社群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与人之间从技术连接到情感共振的结果。社群文化强调个体活跃度和个人意愿与整体的协作,而粉丝文化强调服从和牺牲,粉丝文化的向心力更强,两者差异明显。

如果说粉丝文化是蜘蛛模式,那么社群文化则是以海星模式发展的。在粉丝文化之中,明星是蜘蛛,一旦明星退出舞台,依靠蜘蛛网连接的粉丝群体就会分崩析离;而社群文化是由若干个具有相同特性的人的相遇而形成,每个个体都是海星的构成部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所以,社群文化传播很容易实现跨边界的扩散,呈现出滚雪球般的裂变性。一个特定的引爆点,就能引发蝴蝶效应,呈指数倍逐级放大圈层式聚合力和裂变式传播扩散,这构成了社群文化在传播层面的重要特征。这一点,从“罗一笑”事件和“范雨素”文章等文本内容在微信平台的病毒式传播中表现明显。

三、从蜘蛛模式走向海星模式

现代社会中,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已经改变了“迷”文化发展形态。它通过通讯录绑定、身份验证、地理位置等功能,使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之间建立了联系,充分增强了社交的真实感和信任感。它还在在横向上拓宽了弱关系网络,纵向上加强了强关系网络,将线上互动和线下生活融为一体,再加上多元化的移动终端和应用服务,使“迷”文化得到充分延伸,“迷”文化的价值将得到进一步放大。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曾提到,人们拥有的最大的财富不是公用性的塑形物,而是一种象征性的社会關系,与功利式的物性占有关系的浑浊盲目完全不同,这种象征关系具有“透明和互补性”的美好质性。海星模式呈现的关系,便同时拥有这两种特性。在海星模式中,核心人物不再是权利的拥有者,权利被不均等的分散至各个个体中,而个体之间又存在着互补联系,由于上述原因,整个群体会更加紧密,发展也更为稳健。

一方面,海星模式的弹性与反应速度比蜘蛛模式更强,它能充分满足群体间变化莫测的需求,另一方面,海星模式的生命力强于蜘蛛模式,它强调的个体活跃,可以保证自身生长,也能适应现代社会个性化发展的潮流。因此,笔者断言,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迷”文化传播模式,从蜘蛛模式走向海星模式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未来的“迷”文化传播,将呈现出三个特性,一是去中心化的趋势会越发明显,二是传播速度将迅速加快,三是主体力量将出现制衡。

参考文献:

[1]鲍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奥瑞·布莱福曼,罗德·贝克斯特朗.海星模式[M].中信出版社,2008.

[3]陈建英,文丹枫.解密社群粉丝经济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4]蔡骐.社会化网络时代的粉丝经济模式[J].中国青年研究,2015,(11).

[5]胡泳,宋宇齐.社群经济与粉丝经济[J].中国图书评论,2015.endprint

猜你喜欢
粉丝文化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打破现实与幻想的壁垒
浅析粉丝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影响
传播仪式下粉丝文化认同研究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