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县“综改”何以引起全国关注

2017-09-30 11:44张继文
决策 2017年9期
关键词:威县群众改革

张继文

威县没有追求单一改革事项的轰动效应,而是根据本地实际,大胆探索、小心求证、积极借鉴,形成了一套整体效果最佳的改革构架。

6月24日,县级综合体制改革暨威县创新实践高层研讨会在河北省邢台市威县召开。虽然这是一个省级会议,但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中央部委,湖南、贵州、陕西等17个省以及市县改革部门负责人悉数到会。

一个华北地区欠发达县域的改革创新何以如此受关注?近年来,河北省邢台市已经成为华北地区的深改高地,而威县则是华北县域深改样本。威县是河北省第一个县级综改试点,各级各类试点35个,其中10余项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县域是深改关键一环,深改若要落地、不空转,县域深改一定要扎实。

自2014年威县获批河北唯一的县级综合改革试点县,已经过去了3年。在笔者看来,真正理解威县改革的钥匙,是这众多改革举措背后清晰的改革逻辑,这也是威县改革的成功之道。

“整体创新”:改革之道

“综合改革的推进逻辑,就是整体设计,让一项改革倒逼一项改革,让一项改革推动一项改革。”威县县委书记安庆杰分析说:“综合改革的探索价值,就要看如何推动改革迈过关键处,趟过深水区。”当前中国的改革,已经不是单一事项单一领域改革能够取得明显成效的时代,而是区域的整体创新。

威县在3年多的实验中,没有追求单一改革事项的轰动效应,而是根据本地实际,大胆探索、小心求证、积极借鉴,形成了一套整体效果最佳的改革构架。威县在干部管理、行政体制、城乡一体化、现代农业、招商园区、社会治理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综合性、创新性、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陆续承担各级各类试点35项,实施了110余项重大改革事项。一整套改革“组合拳”形成了改革声势、发挥了改革威力。

一个地方发展的滞后,往往与干部的保守懈怠密切相连。威县的改革首先从调动干部积极性入手,推行单位、个人和新提拔干部任职承诺,半年内短期承诺无成效自动辞职。重点工作调度观摩,采取“专家评审+互评打分”,按6:4比例“百分制”打分,得分计入日常绩效,年底按比例纳入总成绩。同时还探索推行群众公认分、实绩评价分、综合素质分,做到干部任用依据具体化,变领导“相马”为现场“赛马”。

“放管服”改革旨在释放市场和社会的活力,降低社会成本,改善营商环境,对于威县这样一个基础薄弱的农业县来说,“放管服”更是打造自身比较优势的关键。2014年10月,威县成立河北省第一家行政审批局,实现了一枚公章管审批。同时,成立中介超市,切断红顶中介利益链条,建立公开公平竞争择优选择机制。2015年3月,整合工商、质检、食药监,组建河北第一家市场监管局,实现一个部门监管,同时探索扩领域、跨部门联合执法;探索全国第一家县级联合办税平台,实现了“一个平台办税收”。威县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了一个公开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惠民导向:减少改革阻力

威县的综合改革,单单拿出来任何一项改革措施,大多不是首创或者有着明显的出彩之处,然而当他们把这些改革措施匹配到一起整体规划和推进,就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成果。

改革难在哪里?改革是对利益的深刻调整,只有最大限度的保护群众利益,最大限度的让群众分享改革成果,才能最大化改革的支持力量,最大限度减少改革的阻力,任何改革措施只有最大程度惠及群众,才能真正变成不可逆转的趋势和方向。

威县的城乡医保一体化改革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进行合并,实现了城乡同保同待遇。但如果认真分析具体实施细节就会发现,这样一份方案最大限度地照顾了参保群众的利益。威县提出要按照“缴费标准就低不就高,报销标准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设计整合方案。个人缴费标准按照原新农合标准,城镇居民缴费降低了40元,保留城镇居民医保中的大病保险待遇,并将支付限额提高到了16万元,使农村居民受益。最大程度照顾参保群众的利益,改革才能顺利推行,而由于统筹规模的扩大,基金支持压力并未明显增加。

2016年4月,威县成立河北省第一家市民中心,除行政审批局外,入驻33个部门, 囊括了医保、社保、出入境、车辆管理、婚姻登记、国地税、交通运政、金融、公证、供水、供熱、供气、电讯等各类共计172项服务事项,让群众进一扇门办一揽子事。以市民中心为龙头,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平台贯通,16个乡镇全部设立便民服务中心,522个行政村设立便民服务室,向乡镇下放审批事项184项,向村下放前置审核及代办事项85项。能立即办结的现场办结,需要县乡办理由村代办员汇总整理,定期到县乡办理,需要县级审批的,归口后统一代办。把各类审批服务最大程度集中,最大程度下放到群众的身边,大大减少了群众的麻烦,降低了社会成本。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改革真正获得了老百姓的全心支持。

政市结合:“蛋基金”的资源配置逻辑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目标。威县在产业化扶贫中,真正把政府与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进行深度融合,发挥出各自的优势,以政府的有限投入撬动更多的社会投入,形成贫困户、企业和政府三赢的格局,建立了资产收益脱贫的新模式。

这一模式把以往直接发放给群众的扶贫资金,变为资本、资产,投入到产业化项目中去,由经营主体按照一定比例将收益分配给困难群众,实现“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资本、农民变股东”,从而达到持久脱贫的目的。

具体运作模式来看威县与中国蛋鸡产业化龙头德青源公司的“金鸡帮扶”项目:威县政府成立国有公司——威州农业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农投),投资2.5亿元(包括农发行贷款、扶贫资金、涉农资金、重点项目资金)建设包括鸡场、饲料厂在内的扶贫项目生态园。四个乡镇村组建六个蛋鸡养殖合作社,以自愿为原则2117户共计4424名贫困人口每人按4680元财政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以合作社加入农投公司“金鸡帮扶”项目。德青源投入生物资产承包经营,承租期25年。租金还本付息后用于贫困户分红,每户1000元,项目提供的就业岗位贫困户优先录用。德青源公司每枚鸡蛋提取1分钱,建立“蛋基金”,用于支持村集体经济。另外农投每年向参与项目的48个贫困村拨付10万元资金,用于村公益事业。

概括起来,威县资产收益性扶贫模式,就是以财政扶贫资金为杠杆,撬动金融资本投入,引进产业资本经营,形成长期稳定回报的收益性资产,将收益性资产的收益权给予贫困人口享有,最终实现贫困人口脱贫。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设立的农投公司、政策性银行和产业资本三大主体相互合作、互相制约,政府与市场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产生了1+1>2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endprint

猜你喜欢
威县群众改革
威县饼卷肉
多让群众咧嘴笑
威县人大常委会 集中开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走访调研”活动
改革之路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浅谈河北威县新农村建设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