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协同创新模式

2017-09-30 13:04陈文强
决策 2017年9期
关键词:嘉兴科创走廊

陈文强

依托沪嘉杭G60科创大走廊,三个重要城市通过强化区域协同创新,共建共享区域创新体系,探索长三角区域全新的发展路径。

一条涌动着科技、创新、人才等要素资源的“沪嘉杭科创大走廊”呼之欲出。

“共同打造对标国际、共建共享的区域发展样板;共同构建市场主导、开放创新的协同发展格局;共同建立融合发展、统筹协调的‘G60创新模式……”7月28日,在嘉兴召开的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建设论坛上,上海松江、嘉兴、杭州三地政府共同发表宣言,将在科技资源共享、产业创新协作、创新要素融合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沿着G60高速公路串起三座城市,联手打造一条跨省科创大走廊,实现长三角地区协同创新、同频共振。

区域协同的浪潮

科创走廊是什么?传统的科技创新理论中并没有这一名词,国家也没有明文认定。从字面上来看,是在狭长的地理空间上打造的创新平台;在建设沪嘉杭G60科创走廊的系列任务中,确实有跨省界的创新平台建设布局,似乎进一步印证了科创走廊就是实体创新平台这一判断。但更本质的科创走廊的核心是协同创新机制,就是通过建设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形成一种跨区域的协同创新机制。

实际上,沪嘉杭三地的科技界人士为此早已努力奋斗多年。早在2011年,与上海接壤的嘉兴平湖市开始主动对接上海枫泾区,谋划建设张江长三角科技城。经过几年的准备和前期建设,2016年初,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正式获批,成为我国第一个跨省市、一体化发展的实践区。与此同时,浙江省内也有不少智库相继提出建设连接沪嘉杭的产业创新带的倡议。2016年10月27日,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院长王涛在《浙江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提出建设沪嘉杭G60科创走廊的设想,得到了各界的普遍认同,并在2017年得到了上海市、浙江省政府的最终确定。

与发达国家的自发形成科创走廊不同,浙江省的杭州、绍兴、金华等地,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有三条科创走廊被列入了各级政府的工作日程。“十三五”伊始,浙江省政府就提出,在杭州城西,集全省之力打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浙江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将城西科创大走廊列为重中之重,计划在“十三五”期间聚焦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五大领域,实施百大工程、2000亿项目。与此同时,绍兴、金华两地政府也相继提出打造绍兴科创大走廊和金义科创廊道。这些科创走廊都具有区域协同、政府推动、科创引领的特征。

从国际上的创新走廊和国内区域合作的案例来看,区域协同是科创走廊建设的关键,是走廊“建与不建”的最大差别。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旨在打通西湖区、余杭区、临安区的产业、创新、资金链,绍兴科创大走廊旨在推动柯桥区、越城区、上虞区的创新协同,金义科创廊道着力于推动金华市区和义乌市之间的创新协同。沪嘉杭G60科创走廊与上述三个市级科创走廊的各方面非常相似。同样也是在政府强力推动下启动,上海市和浙江省政府多年的友好关系,双方都有合作意愿是达成这一合作的基础。

“两核一区”

“八八战略”是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执政的指导思想,其第二点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根据这一要求,嘉兴地区一直将上海作为最重要的科技创新合作区域,除了张江平湖科技城外,嘉善引进华夏幸福在高铁站附近投资建设了高铁新城。

2016年,王涛提出“两核一区”的构想,“双核”指的是上海和杭州,“一区”即中间地带嘉兴。走廊集聚和整合上海市与浙江省两省、三座城市的创新与产业优势,以图建成一条全长约200公里的跨省科技创新带。嘉兴则希望成为上海和杭州的重要配套区、链接区和承接区。

杭州市常务副市长戴建平指出,G60科创走廊主要是做好“五个对接、五个互通”:一是以制度对接为根本,促进规则互通;二是以技术对接为核心,促进产业互通;三是以基金对接为抓手,促进资金互通;四是以交通对接为基础,促进设施互通;五是以平台对接为载体,促进要素互通。

实际上,在交通上,长三角南翼的高铁、高速网络已非常发达,上海至杭州高铁行程仅1个多小时;平湖、嘉兴等地的平台对接也起步。科创走廊建设的关键在于制度对接、技术对接和基金对接,其中,又以制度对接为最根本。

如何从制度上找到突破口?浙江省为了支持创新创业,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科技创新券,取得良好反响。早在“十二五”期间,浙江省长兴县科技部门就已经和上海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签约,长兴县政府发放的创新券,可以用以支付上海大型仪器设备的共用共享。有专家建议,可以将创新券作为突破口,进一步打开区域仪器设备共享的大门。

怎样同频共振

依托沪嘉杭G60科创大走廊,三个重要城市通过强化区域协同创新,共建共享区域创新体系,探索长三角区域全新发展路径,为我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模式。

从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角度来分析,沪嘉杭三地均有合作的需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沪嘉杭三地都有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转型发展的需求,而长三角南翼经济水平发展较高,按人均GDP来算,大部分地区已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进一步发展将会面临来自于国际上的各种竞争,上海缺乏世界级的科技型企业,浙江虽然有阿里巴巴、蚂蚁金服、海康威视等市值500亿美元以上的科技型公司,却在创新资源、金融资源上远远落后于上海,双方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分开来看,上海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以及获得周边区域的资源支持,是这一目标的必需。杭州在搭建国际平台,追求国际化发展,上海无疑是杭州连接国际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时,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大城市病,迫切需要周边城市的发展,疏散部分人口,分离部分城市功能,而临近上海的嘉兴市,则迫切需要提高城市规模,实现与上海和杭州的无缝对接和借梯登高,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产业竞争能力,提升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能级。这也是近年来,嘉兴一些区域临沪社区、物流基地、配套工厂快速发展的最重要原因。

但在这条G60科创走廊同频共振的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需突破多个难题。沪嘉杭三地行政互不隶属,各级官员都面临着较为刚性的GDP、招商、财政等政绩考核压力,在平台建设、项目落地上,建立权责清晰的投入产出利益分配机制,难度很大,国内外可借鉴的案例不多。

此外,技术对接如何真正“落地”?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上海高校院所的“星期天工程师”就已经在浙江各地活跃,在浙江民营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良好合作关系不断深化,上海科技资源与浙江民营企业对接已经较为密切,进一步的技术对接,需要涉及到更深层次的体制问题,浙江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力度上,与上海还有一定差距,这一差距短期内较难补足。

(作者單位:浙江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嘉兴科创走廊
《初心》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嘉兴学院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浙江嘉兴卷
走廊上
嘉兴:两条底线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