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教育在高等院校中的地位及路径研究

2017-09-30 14:53典成阳马伟伟于恩江
科教导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做人人格育人

典成阳 马伟伟 于恩江

摘 要 在高等教育越来越趋向纯职业化教育的今天,功利主义泛滥、责任心淡薄、社会杂象丛生,一部分人似乎成了技术技能高超、人格低下的“伪人”,社会呼吁人格教育的声音越来越高。为此,弄明白“何为人格”,为什么要对大学生开展人格教育以及如何在高等院校开展人格教育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人格教育 高等院校 地位 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8.035

Study on the Status and Path of Personality Education in

Higher Teaching Institutions

DIAN Chengyang, MA Weiwei, YU Enjiang

(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 Dongguan, Guangdong 523808)

Abstract Currently, with higher education more and more professional, Utilitarianism runs rampant,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becomes poor, societal chaos cluster, some people seem to have turned pseudo ones with high learning and low personality, and the appeal for personality education is urged. Therefore, i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figure out what personality is, why and how personality education is carried out on college campus.

Keywords personality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status; path

1 人格及人格教育的涵义

人格,(Persona)最初主要是指演员上台表演所使用的面具,跟中国京剧中的脸谱较为相似,心理学巧借了这个术语做进一步阐释:在人生舞台上,一个人会根据社会所扮演的角色的不同来更换面具,而这些面具恰恰就是人格的一种表现形式。从哲学意义上讲,人格就是一个人在一定社会中所处地位和所起作用的统一,是一个人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状态。人格教育,就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是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示范于人,从而使人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即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2 人格教育在高等院校教育中的地位及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教育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要求、新论断,其中首次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有力地回答了这一事关党的教育事业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

2.1 人格教育是高校“立德樹人”的关键、核心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那么人格教育则是立德树人的的关键与核心。从80年代的德才之辩——“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德有才是‘精品”,到最近在一些大学展开的积累知识与塑造人格哪个更重要的辩论热潮,都表明德与才始终是社会对人才评价有机统一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标准。邹满丽在《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中指出,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拥有健康的人格是每个大学生成才、成功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而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是素质教育、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所以,大学有两大任务,一是教人如何做人与处事(即人格教育),二是教会学生学会一技之长(即职业教育)。如果要将二者进行比较,人格教育则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和基础,职业教育则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这是因为:“学会一技之长,会让你出彩,学会做人处事,会让你精彩;学不会一技之长,你不一定无彩,学不会做人处事,你必定挂彩(受伤)!”

2.2 有利于重新确立人格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古人把做人处事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内心向往和追求,把诚信道德规范内化为自我良心的自觉,视之为终身为奋斗的目标,因此,具有很强的自律性和稳定性。先哲重视修身立业,并把修身做人放在首位。《易经》云:“君子进德修业”,告诫人们做人要有德有为,而有德是有为的前提。《礼记·大学》记载:“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里把“意诚”放在了提纲挈领的位置,是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讲诚信是内心的自律觉悟,不是什么外在动机的需要。[1]而在现今的大众化大学教育,职业化功利化因素严重,它们将职业化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几乎把“做人处事”的人格教育丢得所剩无几,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越来越来功利化,使部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上的自我意识比较明显,个人主义价值取向日益突出,在涉及到自身利益时,常常以牺牲道德原则甚至触碰法律底线为代价,其直接结果便是使唯利是图、毫无底线行为的发生变得理所当然。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力推行人格教育,重新确立人格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主导地位是必不可少和迫在眉睫的。

大学生也只有把人格培养作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才可能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2]的思想境界,才能经得住外物的诱惑,才能真正成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人,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3 高等院校人格教育的路径及方法

大学时期是人格培养的关键时期,然而,“如何进行人格培养”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endprint

3.1 通过完善人格教育课程体系来进行人格教育

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文化,给人提供了人际和精神的生活环境,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是全面的、深刻的,而影响和作用的对象首先是人。文化与人的关系是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人又为文化所塑造。文化就是“化人”,即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孔子曾借诗以培养熏陶情,以礼来规范指导情,以乐来陶冶升华情,涵养人们的道德,从而把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即人道彰显出来。[3]文化的教化功能不仅仅表现在知识、能力和技术的传授,还表现在对人们思想教化上。从而,让人类凭借经验知识,指导了实践,获得了新知,扩大了生存空间,改进了生活方式,创造了新的时代。文化的育人功能,让人们懂得,爱与恨、善与恶、美与丑,从而对人的心灵施以影响,使人们从中得到一定的启迪和教益,从而造就人们完整的人格和个性。

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也就是说,“文史课”会让我们学会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把握自我、超越自我;自然科学课程提供的理性思考有益于培养大学生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科学态度;哲学的怀疑精神又会使我们从不盲目自信、随波逐流。哲学的反思思维,还会让我们思考:何谓人生?人生的意义又是何?社交礼仪课程注重培养以语言表达为基础的多方位交流沟通技能,帮助学生提高融入社会、和谐相处的沟通交际能力;专业技术课程会使学生学会一技之长,提高学生生存本领与技能等等,这些课程构成高校的人格教育课程体系,使每一个学生训练成为一名“传播知识与技能,把握原则与底线,明辨是非与对错,冷静思考与处事,易于沟通与生活”的社会人。

3.2 通过开展社团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离不开理论灌输更离不开切实可行的实践育人,人格教育只有置身于社会实践才会有所体会、有所感悟以及消化吸收,扎根于社会现实的人格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所以,社会实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途径,更是大学生人格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 如,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艰辛中寻找自我,在磨砺中树立正確的自我意识;在社会的大熔炉中,锻炼社交能力;在关注和调研社会热点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探索和逆境中,增长知识、长才干,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团队配合和社交中,提升大学生掌控情绪的能力。”[3]通过学校的校风传统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各类社团活动等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自立观念和自立能力,让学生在这些“隐形课程”中从感性和经验的层面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敬业爱岗精神。

3.3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不是一个部门和一时的事情,而是要将全人教育理念贯穿于所有学科和部门当中,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始终,形成以教学生“做人与处事”为主线,以教会学生“一技之长”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当然,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人格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则更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其中,“学做真人”,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格,学会做人与处事,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真人是陶行知教育的最终目标,求真只是真人的条件与手段。求真不是为了分数,也不是为了文凭,而是为了追求真善美、获得知识、掌握一技之长做对社会有用的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为非作恶愈大。”这句话道出了道德培养与人格塑造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所以,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教书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因此要把人格教育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去,教给学生“做人处事之道”。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也着重指出:作为老师,如果只传授知识、技能、而不传授做人与处事之道,这个老师充其量只能是“经师”、“字句之师”,而非“为人之师”了。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真正的好老师,应该是“为人之师”和“经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让学生学会一技之长,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让学生学会做人与处事。一个好老师心中不仅要有国家和民族,还要明确意识到自己肩上还负有国家使命、社会责任。为此,教师也要不断加强和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这样才能在“授业”、“解惑”的一言一行中传授“做人处事”之道。

综上所述,育才重要,育人更重要,育人的关键在于人格培养,人格的培养离不开完善的人格教育课程体系,离不开社会实践的打磨与锤炼,更离不开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传道授业解惑。大学时期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呼吁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一切育人资源,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通讯作者:于恩江

基金项目:广东省湛江市科技计划项目(2015B01016);广东省教育科研项目(2JY14094);东莞市国际合作项目(2013508152013)

参考文献

[1] 郭亮,董娅.中国传统诚信观念的演变及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2):55-57.

[2] 王世明.论语之学而.为政[M].甘肃: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1.

[3] 邬红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与人格教育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1-4.

[4] 周正刚.文化哲学论[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8.8.endprint

猜你喜欢
做人人格育人
以鸟喻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成功箴言
漫画之页
图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