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的“诗性回归”

2017-09-30 22:26张雄
甘肃教育 2017年15期
关键词:朗读

张雄

【关键词】 语文教学的;诗性回归;朗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5—0075—01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部分的古代诗文阅读教学有明确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新课标对选修课程五个系列选修课的“诗歌与散文”部分提出如下教学建议: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提倡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一代名家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一文中也强调说:“在语文的教学上,在文艺的发展上,朗读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高中语文教学面临“诗意”缺失的困境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疯狂追求物质财富、追求感官上的刺激,长期以来,快餐文化充斥整个生活空间。这种状况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显而易见:学校缺少或者几乎没有文学社团,取而代之的是“火箭班”、“旗舰班”等由尖子生组合的重点班;才情横溢的“校园诗人”不见了,有的是“学习标兵”和随处可见的是“手机控”;浮泛空洞且格调一致的墙壁喷绘图片、文字代表了所谓的校园文化。从社会层面看,诗意的缺失使得人们丧失了劳顿之后的灵魂抚慰;从学校层面讲,诗歌的荒芜让学生丢掉了想象力,某种意义上也失却了才情发散场和智慧启迪园。关照当下,重温优秀的、经典的诗歌,并且在教学中开展有效的诗歌朗诵活动已迫在眉睫。

二、高中语文教学须重视朗诵

毋庸讳言,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朗诵的现象。囿于高考应试模式,一些语文教师对朗读尤其是诗歌朗诵的作用认识不充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指导学生朗读或指导不到位,目的不明、要求不清,且形式单一;在多媒体普遍进入课堂的条件下,往往以音像课件代替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体悟性朗读;加之许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进入高中后更不愿像小学、初中学生那样放声朗读,这样一来琅琅诵读声几乎听不到了。

语文教学须高度重视诵读,特别是诗歌的朗诵。朗诵吟味是读者体会诗作感情倾向和审美价值的直接通道,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创造性地理解、体会、评判诗作,还可以帮助人们从优秀之作中汲取人格的、精神的和文化的营养,获得人生之大美。这就是本文所述之“诗性回归”,即通过诗歌朗诵由艺术审美享受升华到性灵陶冶、精神构建,发挥诗歌特有的艺术教化功能。

三、正确认识和引导诗文朗诵,实现语文教学的“诗性回归”

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和引导高中语文教学,从而实现“诗性回归”呢?

毋庸置疑,学习和朗诵诗歌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发掘内心潜在诗性、获取审美愉悦、放飞灵魂的有效途径。高中语文教学的确应该担负起实现“诗性回归”的重任,尽一切可能让处于花季的少男少女的心灵得到诗歌的陶冶,让他们浮躁的内心获得诗意的浸润。无论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的教学,均应注意这一点。叶嘉莹在谈到古典诗歌时说:“中国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我一生历经许多苦难不幸,却一直保持乐观、平静的态度,正是与我热爱古典诗词有很大关系。现在,一些青年人竟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不再能认识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提升的功用,是件极遗憾的事情。在我看来,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也就在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

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不大重视朗读,使得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下降、文化积累薄弱这一现状,近年来我们学校努力引导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朗诵,通过举办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多渠道、多方式强化学生诵读意识,提高朗诵能力,进而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诗性回归”,已取得显著成效。要实现语文教学的“诗性回归”,笔者认为必须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语文教师要改变思维、转换思想、积极参与、身体力行,不断提高自身的诗歌修养,平时广泛阅读诗歌并领悟其中的精髓,甚至还可以尝试进行诗歌创作,让诗性融入内心、浸泡灵魂、进入课堂,防止陷入世俗化、平庸化的状态而难以自拔。

其次,要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将诗歌朗诵带进课堂、延伸到课外,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大胆“诵”起來;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诵技能,做好示范和指导工作,切忌以课件代替富有个性的嗓子、代替本来就充满创造力与活力的喉咙。

最后,要把加强诗歌朗诵教学作为重点教研课题,发扬团队合作的精神,培养广大学生朗诵诗歌的兴趣和爱好。惟其如此,我们教出来的学生才有可能是那种充满灵性、懂得诗意栖居的人。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朗读
基于朗读样本的高职英语学习者个性化诊断研究
让朗读彰显无限魅力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