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西尼歌剧的美学特征与艺术风格刍议

2017-09-30 04:06胡忠禄
歌剧 2016年10期
关键词:罗西尼美学特征艺术风格

胡忠禄

内容提要:19世纪初期,席卷了整个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和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对意大利的歌剧创作产生了间接或直接的影响。走向没落的传统歌剧萌发出一种改变的强烈愿望,以罗西尼的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流派崛起了。罗西尼以其歌剧创作独有的美学特征与艺术风格,对19世纪的歌剧发展、尤其是美声唱法在歌剧中的发展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罗西尼、歌剧艺术、美学特征、艺术风格

罗西尼是意大利重要的歌剧作曲家,同时也被认为是意大利歌剧圈中的灵魂人物,一生创作了38部歌剧,12部康塔塔和大量的小型音乐作品。罗西尼在其作品中,展示出了极强的旋律天赋、细腻的戏剧冲突、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以及十足的韵律感。这些都是其歌剧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他18岁的时候写出了第一部喜歌剧《结婚契约》,1813年写成了第一部正歌剧《坦克雷迪》(Tancredi),这两部均在威尼斯上演的作品是罗西尼早期的成功之作。1812年至1816年间写就的歌剧,《试金石》(La Pietra del Parazone)、《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LIranian in Alzeri)以及1816年的《塞维利亚理发师》等,使其跻身著名歌剧作曲家的行列,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特别是《塞维利亚理发师》,成为他最负盛名的佳作,亦为意大利喜歌剧的经典名作。1816年至1824年间,《奥赛罗》与《摩西在埃及》在那不勒斯上演,《灰姑娘》和《塞密拉米德》则分别在罗马、威尼斯上演。1829年罗西尼写了其最后一部歌剧《威廉·退尔》,这部作品反映了民主自由的愿望,是罗西尼正歌剧中登峰造极之作。作曲家采用了阿尔卑斯山区牧歌的音调,音乐语言简单而朴实,摒弃了当时社会音乐生活中的浮华。合唱在音乐和剧情的发展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群众场面十分壮观;有些地方接近法国式的大歌剧管弦乐比较丰富突出;序曲非常出色,至今仍是音乐会上时常演奏的一首名曲。此剧对大歌剧体裁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有力的推进作用。罗西尼在19世纪的意大利歌剧不可遏制地沉沦下去之时挺身而出,在风雨飘摇的紧要关头力挽狂澜,从而成就了意大利歌剧的盛世。

(一)罗西尼歌剧的美学特征

歌剧,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美、角色塑造以及语言等多种元素融合一体,充分展现了其独有的美感。传统的歌剧,都具有其自身的美学特征,而对于罗西尼的歌剧而言,其独特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对人物的塑造、音乐的选调、剧本的斟酌、故事情节的选材、声音及人物的完美配置上。

在罗西尼时代,传统的歌剧因内容或是王公贵族的老套故事,或是脱离现实的遥远虚幻的神话,形式上皮肉脱节、水乳不融,很难满足观众的需求。严肃的正歌剧日渐衰落,喜歌剧便应运而生,登上了歌剧舞台。罗西尼认为,歌剧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旋律优美、不感伤、真情流露且平易近人的音乐取悦并感动听众。他的喜歌剧里的人物既有为生活艰苦奋斗的贫民,又有虚荣浮华的上层人士,他用现实主义的笔触,用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给观众带来了智慧的启迪。当时已近暮年的交响乐大师贝多芬在罗西尼来访时说,“我看过您的歌剧,感觉很愉快,只要有意大利歌剧院的存在,他们就会上演您的歌剧。”

1.剧本的斟酌

文学脚本是歌剧故事情节的主要来源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因素。在西方歌剧发展的历史上,歌剧的文学脚本一般都是来源于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以罗西尼的喜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为例,其文学脚本来源于法国作家博马舍于1775年所写的剧本,是博马舍《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而莫扎特于1786年创作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则是取材于《费加罗三部曲》的第二部。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选择这部作品,与罗西尼本身对于歌剧发展方向的敏锐判断力与对艺术发展的大胆把握是分不开的。正如罗西尼对自己的评价,“我曾有过敏捷的才能,我本该有所成就。”

2.音乐的选调

罗西尼歌剧艺术在音乐上的最大成就在于被后世所称道的“罗西尼渐强”,以及其“嗓音大师”的称号。在管弦乐众多乐器的伴奏下,罗西尼“破天荒地第一次在总谱里写上了声乐部分中的装饰音、花腔性的音调技巧性的经过句等,而剥夺了意大利歌手们历来的权利。以后的作曲家们也大多仿照这一先例去创作”。在罗西尼的歌剧音乐中,诙谐喜悦的音调总是能够随处所见,这可以很好地达到创作者希望让观众在喜悦的情况下抛去思想负担,从而用轻松的方式思考严肃问题的创作目的。以《塞维利亚理发师》第一幕为例,理发师以咏叹调式的话语以及乐师们表演时音符所表现出来的詼谐幽默,整体音乐旋律轻快且具有流动性,和声色彩变化丰富,词曲结合犹如一体,让观众的情绪轻松喜悦,却能陷入无限的沉思。

3.舞美的呈现

罗西尼歌剧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就在于其具有极其完美的舞美呈现。这不仅是对歌剧艺术发展的极大促进,同时也对喜歌剧的发展开创了先河。在罗西尼歌剧创作的过程中,舞美的设计总是显得随性与即兴,往往是感性重于理性。他自己曾经说过,“没有什么比急迫更能激发灵感了。”这种创作的灵感及来源,体现在其歌剧的舞蹈与舞美中,则是一种真情与真性的自然流露,毫无矫揉造作之嫌。在《塞维利亚理发师》中,巴尔托罗医生的贪婪的眼睛、费加罗自身的快乐与乐于助人的性情、罗西娜的美丽及追求爱情自由的渴望以及伯爵的失望伤心与喜悦都被演员们演绎得淋漓尽致。在举手投足之间,完全将不同的形象通过舞蹈与舞美的感性设计融为一体,让肢体成为了情感的完美诠释,从而成为了这部歌剧创作的一大特征。此外,在这部戏剧中,整个歌剧场景都是依照生活本身的方式进行布置,毫无华丽而言。但历史沉淀之后,观众却依旧能够记住剧中清晨的街灯与那洗尽铅华后的美丽。

4.声音的诠释

罗西尼歌剧音乐中,对于用不同的声音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与搭配,可谓是声音与角色相统一的典范。就女低音这一声音运用而言,在19世纪初的严肃歌剧中,年轻英俊的少年和英雄形象一般都是由男高音音色来进行塑造的;而更早前,这种角色通常是由阉伶歌手进行呈现。随着社会上阉伶歌手的逐渐消失,人们已经从慢慢接受转变为十分乐意看到女性歌手在舞台上的表演。特别是女低音歌手,她们的音域和音色与阉伶歌手最为接近,所以在听觉上最容易让人们接受演员角色从男性到女性的转变。罗西尼把女低音声部基本用在这两个方面:在喜歌剧中都是扮演具有诙谐性格的女主角;在正歌剧中都是扮演具有英雄气概的青少年。endprint

在演唱的技巧上,女低音无论从哪一点来看都不比女高音逊色。快速的花腔跑动同样非常精彩,装饰音、颤音也很精细。总体上看,罗西尼把女低音看作一种低端声区,所以他创作了不断反复、回旋的轻快乐句,用跑动的音阶上行或下行的方式,在琶音或跳音的帮助下,让演唱者毫不费力地唱出更高或更低的音。

女低音音色与角色相结合的运用,在歌剧《赛维利亚理发师》中的罗西娜和《灰姑娘》中的安杰琳娜这两个角色中达到了顶峰。我们在分析角色类型时发现了一个细微的变化,罗西娜和安杰琳娜的角色都是以一个略微高的音域在演唱,其音域浮动在女中音和女低音之间。而《试金石》中的克拉丽斯和《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中的伊莎贝拉这两个角色,如果用女低音的音色来演绎,其效果及反响会更好。

(二)罗西尼歌剧的艺术风格

除了突出的美学特征之外,罗西尼歌剧对于西方歌剧发展史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贡献,就是其作品突显出的艺术风格,不仅成就了罗西尼自身的歌剧艺术,也推动了整个西方歌剧艺术的发展。

1.浪漫主义的风格

19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席卷整个欧洲,也正好是意大利正歌剧走向穷途末路之日。而此时,罗西尼的歌剧吸纳了浪漫主义层次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凸显人性的内涵导向,唱词对白富有张力、唱腔声乐澎湃酣畅。罗西尼及其以后的多尼采蒂、贝利尼的歌剧音乐,皆受到文学戏剧的均匀节奏流动的感染,显示出连贯性的特点。某种程度上说正是由于罗西尼的出现才挽救了颓废时的意大利歌剧。在完成对浪漫主义的继承之后,罗西尼开始通过人物群像的塑造设定、跌宕曲折的剧情推进,以及深刻浑厚的主题传达来创作歌剧,继而也形成了其对于浪漫主义的昂扬热烈、奔放明快的诠释格调与个人特色。继罗西尼之后,经过多尼采蒂、贝利尼,19世纪意大利浪漫歌剧终于在另一位歌剧大师威尔第的手中达到了光辉的顶峰。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浪漫主义以渲染人性之美、展示阶层群体的鲜明特征而迥异于现实主义。罗西尼继承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理念,其善于通过个性各异、性情多重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群像的情绪波动与情感诉求来展现真切细腻的众生人性,并分别为不同人物配以热情洋溢、洒脱奔放的腔调唱词,以强化突出其个性,这种个性多样的人物塑造也使得罗西尼的歌剧散发着鲜明跃动的“浪漫人性”气息。

在剧情推演方面,传统的现实主义艺术所主张的,是真实直接的故事脉络的设定模式;而对于浪漫主义歌剧艺术而言,其倡导故事架构的多变、故事情节的悬念以及故事结局的圆满。罗西尼将浪漫主义故事铺陈的理念传承创新、发扬光大。他善于将剧情框架设计得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并在剧情框架的衔接环节处设置悬念、铺垫暗示,以增强故事的表现力。这种独特多变的推演手法也使得罗西尼的歌剧充满了跌宕曲折、引人入胜的浪漫韵味。

在创作主题方面,传统的现实主义艺术主张“血淋淋地剖开现实万象”,而浪漫主义则是呼吁以“艺术展示真实世界”的表现方式来宣扬其呼吁个人主义至上、标榜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念。在罗西尼的歌剧作品中,他撷取了浪漫主义思潮中的自由精神与抗争意识,同时适时结合了新兴阶层谋求个人价值凸显与社会公正实现的价值索求,在塑造人物多样性与营造故事跌宕性的基础上,传达其歌剧作品的鼓励抗争、争取自由、实现平等的核心主题,这种强烈的浪漫主义人文理念也让罗西尼的歌剧显得更加深刻浑厚、震撼人心。

2.民族与喜剧特色

正歌剧走向衰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内容及音乐特色过于阳春白雪,对观众并不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要让歌剧更加吸引观众,就必须加入更多属于观众自己的元素,来源于民族民间的音乐元素便走进了罗西尼的歌剧之中。可以说,罗西尼的歌剧艺术以鲜明的意大利民族音乐特色,给面临衰落的意大利歌剧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让这个日渐没落的艺术重新回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他的《坦克雷迪》中的“我心激动”,《威廉·退尔》中的渔夫歌等直接取材于民歌填词而成。在《威廉·退尔》中,作曲家还采用了阿尔卑斯山区牧歌的音调,音乐语言简单而朴实,摒弃了当时社会音乐生活中的浮华。意大利民歌常见的同名大小调的转换、由下行小三度和大二度构成的音调及充满活力的节奏型等,在他的歌剧中几乎俯拾皆是。

罗西尼是一个极具天赋的音乐天才,这同时表现在他极高的即兴创作才华上。罗西尼既熟悉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又懂得如何让技巧为歌剧服务,使其更具剧场效果,因此他的作品既能让演员发挥特长,又能对观众产生极强的吸引力。即便是歌剧中的华彩乐段,经过罗西尼的处理,也不会让大家感受到单纯地卖弄技巧,而是紧密地与剧情贴切结合。罗西尼的主要成就是喜歌剧,其故事内容大多肤浅、轻率,带有即兴的特点,然而由于它们的剧情生动,富有讽刺幽默意味,而作曲家又能在其中加入正歌剧的因素,这就相应地提高了它们的情趣。同时,他也能以喜歌剧的因素丰富正歌剧,使其音乐诙谐流畅,开阔爽朗,又有很多轻快花哨的装饰,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3.华彩乐段的突出

所谓华彩乐段(Cadenza),是指歌剧主人公咏叹调结束处由独唱者即兴发挥演唱的段落。这个乐段的演唱风格较自由,难度较高,是歌唱者在演唱中的一个闪光点,因而非常引人注目。自由的即兴发挥,使得“炫技”成为了华彩乐段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作曲家则成了技巧性演唱的奴隶。咏叹调之所以被认为是歌剧中最重要的段落,是因为在咏叹调中,优美的旋律和富有难度的歌唱技术能将剧中人物性格详尽地刻画出来,歌剧中的主人公亦是通过咏叹调来表达内心独白、叙述戏剧冲突,它是全剧中最重要的段落。但在当时的年代,谱面上并没有详细的华彩音符,任由歌唱演员按照自己的喜好在舞台上即兴演唱,使音乐向前运动并要求得到解决的动力减少,乐句连贯性受损,剧中人物也被其无尽的“炫技”演唱塑造成自恋、庸俗、肤浅、搔首弄姿的形象。虽以其高超的歌唱技巧博得一时的掌声与喝彩,但最终还是因缺乏艺术表现与内在的情感表达而令人感到乏味。

罗西尼对这样的华彩乐段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他在歌剧创作中,让歌唱者失去了即兴发挥的自由,严格限制歌唱演员这种专断的行为,第一次为演员在总谱上规定了详细的装饰音、华彩乐段,要求演唱者严格按照乐谱演唱。这样做的结果,使得歌剧艺术的完整性与艺术性得到了维持,也使得作曲家、作品以及演唱者三者之间达到了一个高度的统一。罗西尼坚信,没有良好的歌唱习惯,作品中人物情感表达就无从谈起;脱离了人物情感表达,纯粹的演唱技巧也成了歌唱者们没有灵魂的“炫技”。

在羅西尼的歌剧作品中,男高音和女高音都需要表现咏叹调的华彩乐段。尤其是随着女性歌手演唱技巧的趋于成熟,美妙的声音加上华彩的装饰,可以更加充分地表达激动、愤怒、欢乐等情绪。颤音和回音的合理使用,可加强音乐推进过程中的终止感;倚音可演唱的旋律线条丰满,滑音和快速的音阶上行或是下行都有助于推动高潮的到来。在其代表作《塞维利亚理发师》中,花腔大多夹杂在歌词、乐句中进行,而不是只有某一个词来独立完成一个花腔乐句或一个花腔乐段。他的花腔既有短小的、点睛式的装饰,也有音区跨越大、长串的音阶或和弦分解等形式,多姿多彩的花腔也就成为罗西尼歌剧唱段极具特色和魅力的一部分。

作为意大利歌剧的复兴者,罗西尼在继承意大利民间音乐特点和歌剧传统体裁形式的基础上,打破了歌剧史上一直奉行的以歌词为主导的做法,大胆地创造了以音乐旋律为主导的风格,并创作了许多以男声为主角的歌剧,从而开启了歌剧演唱史上的“美声学派的新时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罗西尼美学特征艺术风格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浅谈“长青壶”的艺术风格
内涵大师罗西尼
罗西尼:始于喜剧,不止于喜剧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遇到熟人”的礼节
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与现代审美变迁浅论
探讨藏族民间舞的美学特征
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美学规划探析
凉山彝族雕刻艺术的结构骨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