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基本矛盾看创新型人才制度重构

2017-09-30 16:40纪占武
科技视界 2017年13期
关键词:人才流动制度环境

纪占武

【摘 要】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关系原理是社会基本矛盾主要动力观点。现代生产力结构中倚重于创新型人才要素,探索创新型人才流动背后制度及其制度环境动因。建构创新型人才制度及其环境,化解创新型人才缺失矛盾。

【关键词】社会基本矛盾;制度环境;人才流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了人类社会发展,这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原理的社会现实表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共识,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只有把人才主体放到特定的人才制度及其环境关系中,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才能发现解决经济社会中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不同步的原因。

1 社会基本矛盾条件下人与制度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什么样的生产关系适合现实生产力发展是中国深化改革的重点。制度是人的社会属性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保障,即人们生产、生活秩序的形成、存在和发展需要制度。如政治制度、經济制度、生产制度、分配制度、交换制度和消费制度等。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实质是人与社会制度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蒸蒸日上,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不仅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更符合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得到了人民拥护和认可,以致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取向。

2 全球化条件下人才流动的制度动因

经济全球化导致生产全球化分工,商品、资本和人力跨地区、跨国家加速流通和流动。全球化过程中,国家或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快慢、优劣,取决于容纳和适应现代生产力要素的生产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非凡成就,其原因得益于经济制度的改革,中国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促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

2.1 人才制度对人才流动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信息技术革命让市场嗅觉无比发达,处于流动中的资本、技术、人才的“经济种子”变得十分敏感。哪里有“制度生态”好,市场就会将资本、技术、人才配置到那里汇聚融合,进而生成“经济繁荣”的局面。因此,留住和引进资本、人才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的主要手段。值得注意的是,资本的流向、资本价值增值的取向与科技创新及其主体关系越来越紧密,换言之,资本通过市场不断的捕获科技创新的载体及其人才主体来实现价值增值。激发创新型人才活力需要相适应的人才制度及其环境。因此,人才制度及其环境的优劣是人才流动的根本动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靠科技创新来代言,既需要科技创新硬条件保障,更需要创新人才制度予以匹配。

2.2 我国创新型人才缺失的制度动因

中国有句古语,“梧桐百鸟不敢栖,止避凤凰也”。虽然我国人力资源总量和人才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从事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科学技术管理、应用和传播人才仍然是凤毛麟角,且流失严重。据统计,2015年我国人才资源总量约15625万人,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只有33人[1]。创新型人才只有10000名左右。在201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我国排名第29位,高层次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科学家100多人。各种数据说明,创新型人才严重匮乏,严重制约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现代科学教育发展缓慢,高端研究机构和产业平台较少,人才培养水准不够。另一方面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技体制机制与科技创新活动及科技创新主体人才的需要脱节。因此,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提高,要化解创新型人才稀缺的矛盾,创新人才制度是我国当下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

2.3 创新型人才的制度诉求

创新型人才源于且高于一般人才,具有发现问题、发挥自身优势的能力,并能在实践中综合利用、不断超越,从而解决问题取得创新成果的人。[2]创新型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只有把人才主体放到特定的人才制度及其环境关系中,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才能找到科技创新活动的现实制度诉求。创新人才制度,即包括创新人才个体制度,也包括创新活动的整体制度。这个人才制度环境基本条件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人才制度环境为人才创造价值的能力获得提供了怎样的“滋养”;二是人才制度环境为人才创造价值的能力的发挥赋予了哪些“转化”力量。也就是说,创新型人才既需要实体制度维护其在生产、生活关系和权益的制度底线。更需要在良好的人才制度环境下生产、生活关系的和谐融洽氛围的制度极限。

3 加强创新型人才“杠杆”,重构创新型人才制度

众所周知,二战后美国利用战争“杠杆”俘虏了欧洲顶级人才,又用人才制度“杠杆”收服了人才。20余万名世界顶尖人才让美国在高科技领域持续“一览众山小”的绝对优势。中国要实现“科技强国梦”,必须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关键核心。从创新“人才杠杆”入手,将创新“人才杠杆”纳入解放生产力范畴,让科技创新要素流动起来并发挥作用。在现代生产力要素中,要撬动创新型人才流动和发挥潜能,必须要创新“人才杠杆”,即通过多维度创新人才制度来实现创新活动过程中需要的创新实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效力的发挥。

3.1 建构微观灵活制度,保障创新型人才个体核心利益

人的生存和发展是现实的,创新型人才也不例外。创新型人才通过以“知识”为核心实践活动作用于活动对象,进而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创新型人才的生存和生活需求入手,以创新型人才个性化需求为核心制定制度,如户籍、住房、家属、教育、医疗和经济收益,既要满足创新型人才个体需求,还有满足其家庭需求。通过微观灵活的人才制度,满足创新型人才利益最大化,进而激发创新型人才的活力和潜力。

3.2 建构中观保障制度,落实创新型人才创新活动支配权

知识产权是个人通过不断学习、实践获得,属于个人产权,这种知识产权是创新型人才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利益,涉及人才整个创新活动劳动付出和多重收益。依法落实知识产权制度,也就意味着创新型人才的多种利益、多重价值得到了保障。

现代生产力要素的支配权在科技创新活动至关重要。创新型人才之所以成为“非常之人”,是因其有“非常之功”。这种“非常之功”往往受到生产力要素“所有权”和“支配权”的制约,无法发挥,导致科技活动“无功效”。因此,将科技创新活动的支配权释放给创新型人才。如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等纳入创新型人才领导的科技创新系统和框架下整合资源。会不断激发“非常之功”的功效。

3.3 建构宏观制度环境,营造稳定的创新活动环境

建立有利于开发和引进创新型人才制度体系,通过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制度体系来推动人才制度的改善、人才制度体系的改善。如宽松与公平、公正的对待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评估人才、激励人才等制度文化环境。让创新型人才创造价值的能力在一定人才制度环境中“滋养和转化”。激发其创新、创业、创造的潜能,夯实科技创新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6.7(014).

[2]任飏陈安.论创新型人才及其行为特征[J].教育研究,2017(1).

[3]张志勇.人与制度的哲学研究[B].中共中央党校,2010.6.

[责任编辑:朱丽娜]

猜你喜欢
人才流动制度环境
教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建议
并购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
并购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
国家制度环境与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研究
进入“体制内”的政策壁垒有哪些
产权性质、制度环境与高管隐性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