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艺术的未来

2017-10-08 06:50王莎莎
世界家苑 2017年10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科学艺术

王莎莎

摘 要:目前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艺术世界,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已成为一种未来发展的趋势。AI为艺术创作带来无限的表达空间与可能性,艺术家可以通过AI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想象与创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而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创作出大众都能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这也考验着每一位艺术家的智慧。

关键词:人工智能;科学;艺术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AI逐渐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同时,它也为今日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与挑战。那么,未来的AI能否创作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艺术作品呢?它是否会像人类一样具有“独创性”呢?今天的艺术创作又该何去何从?

法国的文学大师福楼拜说:“越往前走,艺术将更为科学,科学将更为艺术,它们在山脚分开,却又在山顶汇聚。”在我们今天面临AI的时代,艺术与科学不期而遇。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艺术的向前发展是和技术的进步都是息息相关的,凡艾克兄弟发明了油画颜料推动了西方绘画的发展;胶片和数码技术的发明推动着影像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出现,也改变了传统的艺术表现方式。可以说,技术的发明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艺术的变革。

2016年3月,Alphabet旗下谷歌在美国举行了一场与众不同的画展和拍卖会,展示的是AI创作的画作。其中内容包括迷幻的海景、梵高风格的森林与城堡和其它的奇异景观,其中有位职业拍卖人以8000美元的价格拍得了6幅尺寸最大的作品。谷歌工程师用电脑借助神经网络等技术,为这场画展创作了29幅作品。AI还通过研究346幅伦勃朗的艺术作品,然后就生产出酷似伦勃朗风格的“作品”:《下一个伦勃朗》。AI专家说:“电脑目前只是按照我们的命令行事,如果它开始做哪些我们并没有让他做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才会开始担心。”我们不禁要问:AI给艺术究竟带来了什么?艺术品的边界在哪里?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智慧的结晶,随着艺术媒介的延伸,今日的艺术创作呈现了一种开放的趋势,从梵高的绘画、杜尚的《泉》、约翰·凯奇的音乐作品《433”》等艺术作品,从人们初见时的拒绝与诧异,到后来人们逐渐地接受,艺术作品从未脱离主体的“人”而独立存在。或许AI创作的“作品”,在未来也会被认可,但还需要一段很漫长的时期。

美国硅谷的创业教父格雷厄姆在其著作《黑客与画家》中写道:“在达·芬奇的年代,绘画并不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他用自己的工作推动绘画成为一种伟大的表达方式。同样,编程到底能够有多酷,取决于我们能够用这种新媒介做出怎样的工作。”在AI时代,优秀的程序员与艺术家们一样,都试图创作出经典的作品,而影响艺术创作的因素很复杂,但最关键的还是人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艺道合一”的艺术作品,这是机器所代替不了的。《易·系辞》记载:“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 樓宇烈先生讲,我们中国文化向来强调“以道统艺,由艺臻道”,借由艺术上通下达,实现对日常琐事的超越,并最终实现自我精神的提升。” “技”的层面或许AI容易做到,但对于“道”的追寻,还是要依靠人类的智慧。

就技术层面而言,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与伦理学教授、《人工智能时代》的作者杰瑞·卡普兰认为,一些低技能的、单一的、重复的工种很快就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但一些工作环境比较复杂,需要实时地提出解决方案,并快速地适应社会变化,这样的工作是安全的,比如,需要人的情感、沟通等维度的工作。“有专家预测,未来二三十年,70%以上的行业会被改变,30%-40%的职业会消失。”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会被人工智能极大地颠覆。

“人工智能可以帮妈妈看孩子,却替代不了妈妈看孩子的眼神。”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情感力等都是无法被取代的,艺术可以培养我们的感性能力,培养我们对生命的敏感,提升人之为人所拥有的一种幸福感,艺术可以温暖我们的灵魂,使我们更加认清人之为人的生命的意义。可以说,艺术的存在,是为了点亮我们的心灵。

尽管科技发展到了今天,就算今天机器人已经会写诗了,但依然无法取代荷马史诗、李白、杜甫、普希金,因为机器人没有人类的情感,他们都不是自我情感的抒发与表达,而是基于科技的发展之上的产物。而那些真正充满创造性、有温度的艺术作品永远无法被机器人所取代。罗丹的雕塑,梵高的绘画,贝多芬的音乐等经典的艺术作品的背后,都有一颗伟大的心灵,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感到震撼,于是作品会有打动人心的作用。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里说,人的特点就是有觉解,也就是有思想。“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可以说,思想的力量无疑是光辉而又伟大的,这些是人工智能所无法替代的。

目前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艺术世界,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已成为一种未来发展的趋势。AI为艺术创作带来无限的表达空间与可能性,艺术家可以通过AI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想象与创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艺术家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创作的手段去学习并努力发掘更适合自己的艺术创作语言。而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创作出大众都能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这也考验着每一位艺术家的智慧。

参考文献

[1]吴军.智能时代 大数据与智能革命重新定义未来.中信出版社.2016.

[2]杨澜.人工智能真的来了.江苏文艺出版社.2017.

[3]周志华.机器学习.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4]李开复.AI未来.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科学艺术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纸的艺术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