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发生机理的地下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析及应对

2017-10-08 06:50蔡正
世界家苑 2017年10期
关键词:风险应对

蔡正

摘 要:由于建筑地下空间环境的复杂性,施工过程安全风险管理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结合事故致因理论建立了建筑地下施工安全风险发生机理模型,分析了风险事件的发生原因和演变过程,并提出管理、组织、经济方面的风险应对措施,并根据安全风险发生机理模型,提出技术应对策略。

关键词:建筑地下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风险发生机理;风险应对

引言:在实际建筑地下工程施工中,人们通常在安全事故或风险事件发生后,根据少量的残留信息分析和推断风险的演变过程。为了更加有效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和顺利地推进建筑地下工程施工,需要准确理解和研究施工全过程潜在的各类风险的发生机理。

1 事故致因理论概述

事故致因理论是人类在逐步认识风险的漫长道路中为探索事故或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发展规律而提出的理论。基于周边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施工技术的复杂性,建筑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安全隐患,本文提出适应建筑地下工程施工的风险发生机理模型,为有效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和指导施工提供依据。

2 建筑地下工程施工安全风险机理模型

建筑地下工程施工安全风险机理模型的系统中包含了6个要素:孕险环境、致险因子、承险体、风险事件、损失和控制措施。

2.1孕险环境

孕险环境包括外部孕险环境和内部孕险环境。在建筑地下工程中,外部孕险环境是指客观存在于施工场地范围内的影响施工安全的周边环境,例如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地下管线、周边建筑地下物、地面交通等周边环境;内部孕险环境是指存在于人员、材料、机械、施工工艺、技术方案和安全管理方案中的影响施工安全的缺陷[1]。

2.2致险因子

致险因子是指导致风险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基于孕险环境的存在,它存在于建筑地下工程施工的各个阶段中。

2.3承险体

承险体是指风险事件的直接作用对象,若承险体在风险事件发生时未采取可靠的保护措施,将遭受風险事件带来损失。在建筑地下工程中,承险体主要包括施工人员、第三方人员、建筑地下结构、设备机械、周边建筑地下物、地下管线等。

2.4 风险事件

风险事件是指在孕险环境和致险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可能导致项目遭受损失的一系列不利事件。致险因子导致风险事件的发生,若不及时采取控制和保护措施,风险事件将经过层层演变作用于承险体,使承险体遭受损失。

2.5 损失

在建筑地下工程中,损失主要是指人员伤亡、经济影响、环境破坏和社会影响等消极后果。

2.6 建筑地下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发生机理

(1)建筑地下工程在客观存在的孕险环境中进行施工,施工方采取的控制措施失效,若孕险环境对施工安全的影响超过了施工方的承受能力,则系统的动态平衡被打破,风险流向致险因子环节;

(2)在孕险环境影响下,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工艺、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失误,采取的控制措施不能进行有效地调整和纠偏,则风险流向风险事件环节;

(3)风险事件不断演变,最终作用于承险体,若施工方对承险体未采取可靠的保护措施,则承险体将遭受风险事件带来的损失。

倘若施工方在孕险环境、致险因子和承险体环节中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风险的演变过程被阻断,则系统将自动恢复平衡。

3 建筑地下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应对

本文从管理措施、组织措施、经济措施和技术措施4个方面,阐述针对重大风险源而采取的应对措施。

3.1管理措施

(1)遵循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的要求。施工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国家和各级交通、建设和安全监管部门颁布的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建立施工安全生产保障制度体系。施工单位应严格遵守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完善安全生产管理方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3)开展施工安全生产文化教育宣传。重视安全教育培训,丰富安全文化宣传形式,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和谐的工作氛围,从而保证安全生产。

(4)加强施工关键工序动态过程控制。对于影响建筑地下工程施工安全的关键风险因素,在施工过程应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

3.2 组织措施

(1)建立安全生产管理组织机构。

(2)明确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

3.3 经济措施

(1)加大安全生产管理投入。为了增强安全生产治本力度,施工单位应加大用于安全生产管理的资金投入,提高安全生产的培训和教育质量,实施奖励和惩罚激励机制,大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为建设工程的安全保障打下坚实基础。

(2)有效使用安全措施费用。施工单位应制定详尽、周全的安全生产措施费用的资金使用计划,监督使用情况,确保资金100%用在安全措施上,防止资金被挪作他用。

(3)采取工程建设保险手段。施工单位可采用购置意外伤害险、建筑地下(安装)工程一切险、信用保险的方式,对建设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向保险公司投保,以化解风险。

3.4 技术措施(Technical Measures)

依据安全风险机理模型,当孕险环境、致险因子、承险体3个环节的控制措施失效时,在孕险环境、致险因子共同作用下,会引发风险事件的发生和演变,最终导致承险体发生损失。为使建筑地下工程施工安全顺利地进行,应分别采取相应可靠的安全技术保障措施[2]。

对于孕险环境、致险因子和承险体环节的风险因素,采取对应的预防和规避、控制和调整、防护和强化技术措施。

3.4.1 孕险环境——预防和规避

对于不良地质条件、障碍物、恶劣气候条件、交通荷载等风险因素,建议采取预防和规避的控制手段,降低孕险环境对建筑地下工程施工安全的影响。预防和规避手段主要通过探明周边环境和合理设备机械选型两种途径来实现。

3.4.2 致险因子——控制和调整

在建筑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直接导致安全风险事件发生的风险因素,应采取控制和调整措施,主要通过加强实时监测和及时调整纠偏对致险因子采取控制措施。

建筑地下工程施工监测的对象包括土体介质、建筑地下结构和周边环境,监测内容主要为地表和土层的沉降和水平位移、建筑地下结构应力和变形以及周围建筑地下物和地下管线的沉降变形。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建筑地下工程施工流程加强关键部位的实时监控和测量,及时发现偏差,通过调整设备参数实施动态控制,从而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

3.4.3 承险体——防护和强化

对于施工人员、成型结构和周边环境等承险体,应通过可靠的防护和有效的强化手段,降低风险事件对承险体造成的损失程度。施工单位应为施工人员配备齐全、可靠的安全防护用品,并采用通风、照明、降温和除湿手段,使施工人员处于安全、舒适和稳定的施工作业环境中;对于建筑地下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应通过监测手段观察结构的受力情况和沉降量,防止周围土压力超过结构的承载力,造成坍塌事故的发生;对于周边环境中的承险体,施工单位在施工准备期间,应充分调查周边建筑地下物的基础形式和结构形式、地下管线的类型及埋深,并在施工过程中,对周边建筑地下物、地下管线和既有线的沉降、变形和裂缝发展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采取可靠的加固措施[3]。

参考文献

[1]周华杰.我国地铁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09(01):28-31.

[2]卞晓琳,何平,施烨辉.风险管理在隧道及地下工程中的应用研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06):154-158.

[3]黄宏伟.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中的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01):13-20.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

猜你喜欢
风险应对
浅谈PPP项目风险及防范
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机遇与风险应对
基于PFI模式的高校融资风险管理研究
电力物资供应链风险评估及应对研究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探讨
论石油企业内控管理中的风险防控
浅析中储粮内部控制风险
基于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论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项目风险管理研究与实践
期间费用审计风险分析及控制
承兑汇票在企业运用中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