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财政政策

2017-10-08 06:50袁啸
世界家苑 2017年10期
关键词:财政政策金融危机经济

袁啸

摘 要:由美国次贷"飓风"所引发的金融危机给世界主要经济体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我国经济也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务院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本文通过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实行的一系列积极财政政策,分析其产生的影响,提出进一步优化财政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政政策

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传导到实体经济,雷曼、AIG等一批国际著名的金融企業和通用等实业企业纷纷面临破产和接受政府援助,美国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大幅萎缩,并经金融和贸易等渠道迅速传导到发展中国家,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经济金融危机。虽然我国金融业开放度较低、资本项目实行管制,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影响有限。但是我国经济较高的外贸依存(1978年为9.80%,2004年为70.01%,2007年为71%),由于国际市场疲软、外需不振,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的出口急剧下降,制造业产能过剩,直接导致沿海地区许多制造业工厂倒闭(如广东东莞在2008年发生的企业倒闭潮),失业率迅速上升,加上民间投资萎缩,企业盈利能力显著下降,我国的实体经济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生产资料价格剧烈波动,GD P增速减慢,增长势头在2008年下半年发生迅速逆转。面对经济下滑,自2008年9月起,国务院对财政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这是继1998年我国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之后,再次转向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本文拟通过分析本次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实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论述其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进一步优化财政政策的建议。

一.主要扩张性政策措施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至平衡。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它可以起到直接拉动经济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支出,扩大消费;二是通过增收减税刺激消费,扩大生产。为了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国务院实行了一系列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措施,尤其自2008年11月9日国务院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后,标志着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

(一)财政支出与投资政策

(1.)加大民生支出。一是加大农村建设支出,支持农业生产,加快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农村人民的生活。二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和灾后恢复重建投资。在2008年末增加安排保障性住房、灾后恢复重建等中央政府公共投资1040亿元的基础上,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安排9080亿元,增加4875亿元。2008年和2009年两年,中央财政共投入375亿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相当于过去10年总投资的5倍。三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国务院扩大内需十项措施中提出了“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比照“十五”期间,交通基建平均每年对GDP的贡献达到了2%。铁道部估计,仅2009年计划的6000亿元铁路投资,可创造600万个就业岗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将达1.5%。

(二)增收减税政策

(1).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

(2).实行减税政策。一是实行增值税税费转型改革,减轻企业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国务院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和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据测算这项改革将减轻企业1200亿元,有利于释放生产力,促进鼓励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率。二是国务院决定自2008年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个人所得税,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三是调整完善出口退税政策,鼓励外贸发展,促进外贸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在2008年下半年两次调高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我国自2008年12月起,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受影响较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四是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中小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五是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市场管理费及个体工商户管理费。此次强有力的减费措施,可进一步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约360亿,发挥与减税政策相同的扩张效应,促进企业增加投资和居民消费。

二.扩张性财政政策产生的积极效应

由于国务院将预算、税收、贴息、减费、增支、投资等若干工具组合起来,实施“组合拳”式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既抓民生工程建设支出,又抓保增长和促消费,全力刺激经济增长。目前这些财政政策已经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实现了“保增长”的目标。

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2009年是中国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年初在世界经济一片低迷中,国家提出全年“经济预期增长8%左右”的目标,当时许多经济学家对这一目标是否能实现是持怀疑的。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经济增速从一季度6.2%,一路上行至二季度的7.9%、三季度的9.1%、四季度的10.7%,全年平均增长8.7%,自2008年以来8个季度经济增速的示意图,中国经济在这张图表上呈现出一条标准的“V”形反转。表明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力地刺激国民经济快速回升,实现了保增长的目标。

(二)有效拉动了消费。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2009年33.5万亿元的经济总量中,22.5万亿元的投资起到首要拉动作用,12.5万亿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骨干力量。这说明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民生建设投资和财政转移支付撬动农村消费市场,有效地促进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三)有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四)实行的一系列财税政策,有助于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调整产业结构,鼓励了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科技投入进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加快了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的意愿。

三.优化财政政策的建议

在看到应对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家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所产生的积极效应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其政策作用的效果同我们的预期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表现在:一是进出口情况虽然略有好转,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尤其随着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逐渐抬头,我国的外向型企业形势仍然严峻。二是尽管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我国2009年经济增长的目标达到8.7%,大大好于预期,但主要得益于基础建设投资及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限。三是就业压力依然严峻。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就业人员7799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15万人,年末城镇登記失业率为4.3%,仅比2008年末上升0.1个百分点。四是带动民营资本投资受限。由于扩张性财政政策过于向国有经济倾斜,尤其在财政投入方面。这既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也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因此带动民营资本投入受限,民营企业仍然处于困境中,人民收入水平难以持续提高。五是住房价格过快上涨及通货膨胀压力逐步显现,社会矛盾日趋突出。为此,笔者就如何进一步优化财政政策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持经济增长质和量并重的政策目标。

作为政府决策层,在制定财政政策目标时,必须从片面追求经济总量增长转移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目标上来,始终确保经济增长的质和量并重。只有这样,经济发展才能迈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才有保证。

(二)坚持拉动需求与改善供给相结合。

在金融危机的初期,针对需求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把财政政策的重点放在拉动内需上,见效快,无可非议。但在经济增长速度回升时,继续通过拉动需求,资产价格将会迅速上涨,尽管有效需求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经转移到了有效供给上来。因此,要确保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拉动需求的同时,还要注重增加有效供给。

(三)坚持改善就业与优化经济结构并重。

这场金融危机所形成的世界格局演变,迫使我国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充分就业和优化经济结构都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目标之一,但事实上这又是一对矛盾共同体,我国经济转型不可能回避这样的矛盾:一方面为了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企业的落后产能将被淘汰;另一方面,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就业岗位需要增加,就要扩大劳动密集型企业。因此,政府在出台财政政策时,要坚持改善就业与优化经济结构并重,稳步实施财政政策,循序渐进优化产业结构,更不能急躁。

(四)要注重引导民间投资。

政府为了能够有效刺激消费,主要采取了扩大公共支出的手段,期望对民间投资起到带动作用。从理论上讲,在不存在制度约束和障碍的前提下,政府的公共支出会产生乘数效应。但由于政府直接投资侧重于对国有单位的投资,对非国有单位的投资增长作用并不显著,并且对国有单位的投资,往往效率低下,浪费严重,导致乘数效应降低。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制度的约束,旧的国有企业的特权制度仍然继续产生作用,如行业准入制度、企业融资限制等等,并对民间投资行为的扩张起到限制。因此,国家的财政政策在支持国有经济单位的同时,也要照顾到民营经济的发展,唯有这样,国民经济才能够持续增长。

(五)要正确认识财政政策的作用。

在发生经济危机时,市场机制失灵,政府必须运用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财政政策的作用不可低估,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坚持以市场为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因此,政府在运用财政政策以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时,要注意掌握好政策的力度和作用范围,保持财政政策的公共性、公平性和适度性,既不要低估财政政策的作用,更不要夸大其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靖娜,罗廷婷,王剑. 应对金融危机的中国财政政策评析[J]. 企业导报,2009(07):21-22.

[2] 陈学彬,徐明东. 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的定量分析[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30-39.

[3] 潘亚岚,石金巧. 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积极财政政策[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69-73.

作者简介

1987年3月25日出生,男,2008年本科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籍贯: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现居苏州。人大在职研究生,专业金融学。

(作者单位:人大在职研究生)

猜你喜欢
财政政策金融危机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公允价值会计的历史沿革及其推动因素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央行不能逃避责任
基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经济增长的动因
萧条经济学、恶性通货膨胀和赤字研究
正确理解财政政策
曾荫权谈金融危机中的亚洲经济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