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2017-10-08 06:50文且木·买合木提
世界家苑 2017年10期
关键词:女性形象女性文学

摘 要:文章将重新审视西方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让长期处于男性文化观念压抑之下的社会对女性有一个重新的认识与界定,从而树立了西方文学中的女性意识,这是女性解放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有利于通过这种超越性的女性意识来推进人类精神的深层次发展与提高,实现真正的两性平等与和谐。

关键词:女性;文学;女性形象

1 引言

随着维吾尔族文学的进步与发展,维吾尔族文学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维吾尔族文学意味着我国古老的文学溪流汇入了世界文学的汪洋里,其蕴含的反叛性前所未闻,就是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作家,这些作家的文学创作风格各不相同,在他们的衬托之下,维吾尔族文学的创作价值及意义就显得非常关键。

2女性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改善

在维吾尔族文学上,对应的女性形象往往较为突出。维吾尔族文学是对女性形象的一种提升。一些作品用在维吾尔族生活的绿洲和戈壁中最普通最常见的花果草木作为象征物,来表达多重意蕴。有的象征少女的美丽和脆弱,有的象征美好的爱情与幸福,有的在预兆人的命运或生活的吉凶。如热孜万古丽的《神秘的苹果》和《沙枣花》。前者借着传情并且致使怀孕的苹果,表现了维吾尔族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和自主婚姻的追求向往;后者则描述了一个沙枣树下发生的故事—女主人公在沙枣林中憧憬着梦幻般爱情,遭受欺骗梦醒之后奔跑到沙枣林想自杀,又出现了腹中的孩子在沙枣树丛中摘吃沙枣的幻影—女性人物的命运遭际与维吾尔民族的民间民俗、日常生活景象互为依存。维吾尔族文学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文学创作目的源于社会底层,并常与底层人物接触,维吾尔族文学体验着底层人民的喜怒哀乐,而女性文学作品大都也致力于描写底层女性人物的悲欢离合,也塑造出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维吾尔族文学在整部小说中贯穿始终,到了后期这种状况显然有了改善,维吾尔族文学的女性形象逐渐增多,也愈发活灵活现了。

随着女性主义学科的发展,20世纪女权主义批评更是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女性形象愈发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而维吾尔族文学里的女性形象也是较为突出。在其本质上,中国上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显然更胜一筹,维吾尔族文学在时代的影响下开始关注女性,但在创作中又“不自觉”的流露出他对贤良淑德的传统女性的欣赏,对那种凶悍、泼辣的女性的批判,对迷失自我的女性的同情与怜悯,对接受过新式教育、追求享受、爱慕虚荣的女性的厌恶,他的情感取向无形中偏向了传统女性,但维吾尔族文学仍具有一定的传统性——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的男权观,他将维吾尔族文学在传统文化间表现出的矛盾看作了理解其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关键。维吾尔族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依旧能够表现出男权意识,据此总结出了几类女性形象,甚至在对这几类女性的情感态度上保持着高度的一致,一样透露出男权意识,区别在于抓新旧文化间的矛盾,而从西方人道主义角度出发揭示女性命运的悲剧性。

对维吾尔族文学小说里的女性形象进行探究时,都否定了维吾尔族文学藏于其中的男权意识,虽从环境、家庭影响层次表达了对维吾尔族文学具有这一意识的理解,但无法否认他们在字里行间对维吾尔族文学这一深深印在心底的传统意识的不认可。文章中对女性形象的划分以及从不同女性形象中解读维吾尔族文学的男权意识进而从不同方面寻找影响维吾尔族文学性别立场的渊源这一系列流程是大多学者研究维吾尔族文学塑造的女性形象的必备过程,笔者也未能免俗,本篇文章在论述维吾尔族文学下的女性形象时同样将女性形象分为了三类——传统型女性、悍妇型女性、新型女性,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剖析维吾尔族文学隐含在其中的性别立场,与前人从维吾尔族文学的社会背景以及家庭影响对他小说中流露出的男权立场的理解不尽相同,笔者也能理解在那样的社会背景和家庭情怀的熏陶下维吾尔族文学“不自觉”流露的男性立场,但区别于前人的是在理解层次的背后 能够挖掘出维吾尔族文学对这三类女性共同的态度——可怜可悲。维吾尔族文学下的女性,无论是深受人认可、敬重的传统女性,还是爱慕虚荣、追求享受的女性,又或是凶悍、霸道的泼妇,这三类女性同样具备了这样的特性——可怜可悲:对于丈夫、对于家庭传统妇女俨然失去了自我存在的价值,始终围绕着丈夫、家庭转悠,生活的苦累算不了什么,丈夫的肯定是对她们最大的赞赏;悍妇型女性为了打破传统伦理对她们的束缚,想要摆脱男性玩弄她们的命运,在没有成为男性的玩物之前抢先用过激的行为控制男性,然而这使她们成为了异化了的人,她们的悲剧仍无法避免;维吾尔族文学塑造的新型女性虽接受了教育,但沉湎于虚荣奢华的生活,她们的悲剧性不仅是社会、家庭造成的,她们自身更是悲剧性的催化剂。维吾尔族女性文學的创作一直贴近生活实际,因而这三类女性身上的可怜可悲之处也就对现代女性具有一定的警诫作用,学者王蒙曾说:“正像刘慧英以丰赡的材料与雄辩的论述所表明的,男权价值标准男权历史意识在生活中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真是数不胜数触目惊心!却原来,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意识,实现男女平等与妇女解放是那么困难,比在法律上制度上社会保障上解决妇女问题困难得多”,而如今的社会在不断进步,社会环境对女性越发宽容,家庭环境也没有那个年代苛刻,真正追求男女平等还是需要从女性自身入手:首先,女不如男的想法要彻底摒弃;其次,多出去走走,增加自身阅历,让知识沉淀女性的气质;最重要的就是要人格独立,要做到自信、自主、自强,从而使女性价值能够回归。

3传统女性形象分析

受延续了上千年的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人们对女性的要求一直是三从四德,正所谓夫为妻纲,女性要将自己的丈夫视为自己的天,哪怕丈夫三妻四妾也不可以有任何异议,独守空房也不能看其他男性,更不可以想其他男性,为了丈夫需要付出自己的所有,日子再艰难也要苦中作乐,她们必须为了家庭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勤俭持家就是她们生活的奋斗目标,此外她们还必须既得上得厅堂,又得入得厨房,这就是传统女性。

实际上,维吾尔族文学下塑造了一大批成功的传统女性形象,她们始终恪守着自己的本分,为丈夫、为家庭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维吾尔民族是一个有着丰富谚语的民族。早在11世纪,马赫穆德。喀什葛尔的《突阀语大词典》里就收录了近三百条维吾尔族谚语。维吾尔族女作家的作品中常常犹如粒粒珍珠般闪现着生动形象的生活化比喻,富有鲜明的民族、民间色彩。例如,“正午时分,阳光把大地照射得如同嚷坑般炎热……正是南疆农村被人们称之为‘在土里摊个薄嚷也能烤熟的季节。”“我像一个患病的小鸟,垂下了翅膀。”“阳光带着病容般的苍白。”“她犹如灌好的面肺子一样丰满洁白。”“光光的脑门和皮肉松弛得像旧套靴一样皱巴巴的脖子。”《沙漠之梦》这些比喻都与维吾尔民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物有着密切关系,又那么生动形象。一些作品中对于歌舞的描绘,和偶尔插入的木卡姆乐曲情调的感受,与人物和情节自然贴切,有种血脉相通的感觉。如:父亲取过“那柄亮光光的旧都塔尔琴又弹又唱……有时也能东拼西凑地弹上几首木卡姆,那忧慢的曲调别有韵味,他自己就会潜然泪下。儿女们就在这无穷无尽的伤感动人的歌声中长大了。”(《多雪的冬季》)其把一个贫穷多子家庭的生活鲜活呈现出来。这是因为木卡姆的文化艺术元素己经深入民间,深入到每一个家庭院落,溶化在民族血脉中了。这既是他们精神的慰藉滋养,又是生命的依托支撑。

这些女性只是传统女性的代表,虽然总体看来老舍对她们有些否定的意味,但由于她们身上仍有着传统女性的美好品德——勤劳、善良、顾家、任劳任怨,对于这样的传统女性维吾尔族文学总是很包容的,不忍多加苛责。如果说维吾尔族文学对以上这些女性给予的包容只是因为她们身上的传统性,事实并没有对她们有着太大的热情,那么维吾尔族文学对这一女性人物的塑造则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维吾尔族女作家女性意识的自然而然流露,性别观念的逐步觉醒和明晰,把她们笔下女性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情感的碰撞,推向了极致。维吾尔族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无论身份、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和文化水平怎样不同,都在传统与现代、阪依与反叛中挣扎煎熬,都在亲子之情和无爱的婚姻中盘桓难决。哈里黛伊斯拉依里擅长哀婉细腻的心理描写。这个特点在《轨道》中最为出色。这篇小说采用了日记的形式。日记就是心灵的窗口,可以把最隐秘的感受尽情宣泄出来,也可以把精神分裂患者的不寻常心态揭示出来。“日记”为精神病患者的心路历程找到了“有意味的形式”,最恰当不过。弗洛伊德说过,夜梦是愿望的满足,白日梦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实现。当主人公陷入到白日梦中不可自拔的时候,就己经是精神分裂了。可以说,在《轨道》中,内容和形式达到了比较完美的统一。这正是她采用“精神分析法”的成功试验,采用意识流手法的成功探索。一个传统女性要想在夫家立足,其根本就是为夫家生育继承人,维吾尔族文学熟知这一道理,这样一个会操持家务、尊敬丈夫、孝顺、善良的女性必然是会得到维吾尔族文学的尊敬的,他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传统女性。维吾尔族文学的喜爱更重要的一点是对成长式的传统女性的巩固,不仅严格恪守了传统道德对女性的规范。维吾尔族文学里女性的身上汇聚了一切传统女性必备的美好品德:贤惠、温柔、善良、本分、孝顺、相夫教子、忠贞、堅强、乐于助人、义气,更是完美做到了三从四德,她就是维吾尔族文学中理想女性的化身,“是一种战士”、“是中国历史上好的女性的化身”。由此,维吾尔族文学所表现的女性形象还是较为突出及明显。对于维吾尔族女性而言,这些女性文学作品的存在正是他们对女权诉求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解析《简·爱》中的女性意识[J]. 王宏丹. 技术与教育. 2008(02)

[2]列夫·托尔斯泰的妇女观——从托尔斯泰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看作者的妇女观[J]. 曹辉. 中国电力教育. 2007(S2)

[3]托妮·莫里森笔下的黑人女性形象[J]. 李良春.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2)

作者简介

文且木·买合木提,1983.12-,女,新疆人,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女性形象女性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浅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商业化运作下的作用
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
女性与权力
文学小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