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体育场地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①

2017-10-10 03:25吴黎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24期
关键词:江岸区武昌区体育场地

吴黎

(肇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广东肇庆 526061)

武汉市体育场地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①

吴黎

(肇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广东肇庆 526061)

体育场地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和非均衡性是一种客观的经济社会现象。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洛伦兹曲线和核密度估算法,结合ArcGIS 10.0空间分析软件对武汉市体育场地空间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体育场地空间分布较为集中,分布密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江汉区、江岸区和武昌区等地区,分布密度较低的地区主要为新洲区、蔡甸区、黄陂区等地区;武汉市体育场地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中密周疏”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分布具有核心向边缘地区呈阶梯状衰减的规律;武汉市体育场地空间分布在各区域内呈“组团式、集聚式”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多核极化、带状延伸”的发展趋势。最后,认为体育场地的空间结构主要是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开发历史、城市规划等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

体育场地 空间结构 影响因素 武汉市

当前我国体育资源配置的非公平性、非均衡性问题日益突出,对体育资源空间差异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1]。体育场地是体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人民体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物质基础,也是落实国家制定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机会》的重要载体[2]。国外对体育场地的关注远早于国内,且发展较为迅速,当前主要集中于体育场地与城市经济关系、体育场地布局演进及影响因素、体育场地布局优化等方面的内容。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尤其是私营体育健身娱乐中心、运动器材和服务、运动饮料等体育企业更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3],国内学者在体育产业政策[4]、休闲体育产业或设施的特征及布局[5]、体育消费结构与特征[6]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对体育场地的关注上,主要侧重于对体育场地的界定与分类[7]、现状特征与优化[8]、社会体育场地及供给[9-10]、大型体育场馆的投资与运营[11]以及体育场地的市场普查[12]。在研究尺度和研究方法上,主要以普查数据和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统计分析法对体育场地进行定性研究,但近年来,也有部分学者将GIS软件应用到体育场地上[13],但研究手段和方法均有待深化。总体而言,已有研究较多地从某一类体育场地进行研究,比如对体育场馆和体育基础设施的研究等,而基于体育地理的空间视角,引入数学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武汉市体育场地的分布特征及空间格局进行研究还相对较少,有待深入拓展。在体育地理学中,体育场地空间结构是体育经营客体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相互作用形成的空间集聚程度及集聚状态,它体现了体育经营活动的空间属性和作用关系。有关体育场地空间结构特征的探究及其在体育经营管理、营销、规划等方面的应用,是体育地理学有待深入探讨的热点内容。

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1.1.1 地理集中指数

地理集中指数可用于分析同一时期内武汉市不同地区体育场地的空间集中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G为体育场地空间分布的地理集中指数,为i地区的体育场地分布数,T为体育场地总数,n为地区总数,G值越大表示体育场地空间分布越集中,反之,越分散。

1.1.2 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曲线常用来反映体育要素空间分布在地域空间上的集中化程度[9],武汉市体育场地的洛伦兹曲线计算步骤为:(1)将各区体育场地及其占武汉市体育场地比重(百分比),从大到小重新排序;(2)由大到小,逐次计算各区体育场地累计百分比;(3)以各区所占比重由大到小为横坐标,各区体育场地累计百分比为纵坐标,绘制洛伦兹曲线。其中集中化指数是建立在洛伦兹曲线基础之上,可用来描述体育场地在空间分布的集中化程度[10],计算公式为:

式中:I为武汉市体育场地集中化指数,A为武汉市各区体育场地实际累计百分比之和,R为武汉市体育场地均匀分布于各地区的累计百分比之和,M为武汉市体育场地集中分布于某地区的累计百分比之和。其中,0 ≤I≤1,I越大说明武汉市体育场地的集中化程度越高。

1.2 数据来源

体育经营单位是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本文以截止到2013年武汉市十三个区的体育经营单位为主要研究对象,不包括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化工区。武汉市体育经营单位数据主要来源于武汉市体育局官方网站(www.whsport.gov.cn),并利用Google Earth软件获取体育经营单位所在地的地理坐标数据;社会经济数据主要来自于《2014年湖北省统计年鉴》、《2014年武汉市统计年鉴》以及各区的国民经济统计概览(2014年);图形数据是以2011年武汉市行政区划图为底图,在ArcGIS10.0环境下进行地图配准和矢量化获得,并构建“武汉市体育场地空间数据库”。

2 武汉市体育场地的空间分布特征

2.1 空间均衡性分析

体育场地的空间分布结构可以反映体育产品购买需求的地理来源和强度。运用公式(1)计算得到武汉市体育场地的地理集中指数G为35.98,同时计算得到武汉市体育场地在空间均匀分布状态下的地理集中指数G为27.73,通过对比可知,实际空间分布的地理集中指数(G=35.98)远大于空间均匀分布状态下的地理集中指数(G=26.54),这表明武汉市体育场地在空间上呈现出较为集中分布的状态。

为深入的定量分析这种集中性,结合公式(2)计算得到武汉市体育场地分布的洛伦兹曲线,如图1所示,仅洪山区、武昌区、江岸区、江汉区四个区所拥有的体育场地数量就达到了全市总数的64%,这进一步反映了武汉市体育场地在不同地域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以及空间分布的差异性。

2.2 空间密度分析

武汉市体育场地空间分布及差异性是经济、社会、文化等众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是一种客观的经济社会现象。如表1所示,武汉市体育场地空间分布差异显著,表现出极强的不均衡性,体育场地空间分布密度极商和极差分别达426.3和1.13。武汉市体育场地空间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主要为江汉区、江岸区和武昌区,分布较低的地区有新洲区、蔡甸区、黄陂区等。

为了进一步反映武汉市体育场地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各区空间分布密度的内部差异性,更为深入地揭示体育场地分布规律,本文利用ArcGIS10.0软件进行空间分析,采用Kernel方法生成武汉市体育场地分布的密度图。

(1)武汉市体育场地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中密周疏”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在武汉市主城区体育场地非常密集,空间分布具有核心向边缘地区呈阶梯状衰减的规律。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武昌区、洪山区作为武汉市的核心城区,体育场地密度高,其中江岸区和江汉区密度最高。

(2)由于人口空间分布、体育经济空间分布和体育市场空间分布等方面的不均衡性,造成了武汉市体育场地空间发展的不均衡。武汉市体育场地空间分布在各区域内“呈组团式、集聚式”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汉口形成江汉区—江岸区组团,武昌形成销品茂组团,洪山区和武昌区形成沿城区主干道集聚分布。

(3)受行政区划、发展历史以及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武汉市体育场地空间分布具有“多核极化、带状延伸”的发展趋势。在江汉区和江岸区形成了以沿江大道和台北路、香港路两个组团核心,武昌区徐东销品茂一带形成第三个组团核心,而武昌区和洪山区形成了沿武珞路—珞喻路两个组团核心。

图1 武汉市体育场地洛伦兹曲线图

表1 武汉市各区体育场地空间密度分布

3 武汉市体育场地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不同的生产活动有其独特的运作过程与特征,因而必然受一定产业布局因素的影响。体育场地作为体育市场的主体,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布局主要受到人口、经济、地理位置、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选取人口密度、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大专以上从业人口比例五个因素,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

如表2所示,武汉市体育场地分布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和大专以上从业人口比例显著相关(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806、0.801和0.875);与人口密度有一定相关性(相关性系数为0.640);与人均GDP相关性不大(相关性系数为0.557)。因此通过定量分析得到影响体育场地布局的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因素,此外地方历史传统、城市规划等因素对体育场地布局的影响也较为显著。

表2 体育场地与相关影响因素的相关性

3.1 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体育场地的空间分布、规模等级以及发展水平。消费者作为市场的客体,是影响一个产业布局指向的重要因素,而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是典型的消费指向型产业。体育场地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趋向于人口密度高、人口素质高的地区,其中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武昌区、洪山区是武汉市人口密度最高的5个区,体育场地数量占全市的75%,这些地区为武汉市中心城区,人口文化素质高,其中洪山区主要为大专院校聚集区,各高校拥有较为完善的体育设施,能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同时由于学生的消费能力有限,使得高校周边的体育场地分布相对武汉其他商业中心的集聚程度较低。

3.2 经济水平

体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体育场地分布受地方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影响显著。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般情况下,第三产业发达的地区,其经济发展空间更广阔,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也越高,商业服务业也越发达。体育场地属于商业服务业范畴,集聚分布于商业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具备较强的引领潮流和影响消费取向的辐射力,显示出体育产业显著的市场指向性和消费指向性。武汉市体育场地集中分布在江岸区、江汉区、武昌区和洪山区等体育消费需求较大的地区,这些地区聚集了武汉市的主要商业中心,且人们的体育用品消费能力也相对较高。

3.3 开发历史

体育场地布局还受到体育传统、体育氛围和体育人口等各类因素的影响。体育传统对区域体育人口具有重要影响,而体育人口是衡量体育市场的重要标准。体育产业发展历史较长且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相对具有良好的体育人文基础和浓厚的体育氛围,体育人口也会相对集中,从而利于体育场地的发展。武昌区、江岸区、江汉区等地区为武汉市开发历史早、历史较为悠久的地区,各项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新洲区、蔡甸区、黄陂区等地区开发历史较晚,体育消费观念及意识有待改变和提升,体育基础设施及管理制度等有待改进和完善。武汉在历史上呈三足鼎立的局面(汉口、汉阳、武昌),武汉市体育场地受发展历史以及行政因素的影响,总体上呈三大片区的空间分布格局。

3.4 城市规划

除上述因素外,城市规划对体育场地的分布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要建设好一个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开展建设,为市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例如位于沌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武汉市体育中心就是因城市规划而设立,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周边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规划对于体育场馆这类大型体育场地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但对于相对灵活的小型体育场地影响较小。

4 结论与优化

4.1 结论

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和洛伦兹曲线,结合ArcGIS10.0空间分析软件对武汉市体育场地空间结构进行深入研究,结果显示如下。

(1)武汉市体育场地空间分布的地理集中指数G值为35.98,表明体育场地空间分布较为集中,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主要为江汉区、江岸区、武昌区等地区,分布地区较低的地区主要为新洲区、蔡甸区、黄陂区等地区;武汉市体育场地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中密周疏”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分布具有核心向边缘地区呈阶梯状衰减的规律;武汉市体育场地空间分布在各区域内“呈组团式、集聚式”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具有“多核极化、带状延伸”的发展趋势。(2)武汉市体育场地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及不均衡性是区域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开发历史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体育场地空间聚散是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其产生、发展及演化受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影响。对区域体育场地空间结构以及影响因素的把握,有助于体育场地优化布局,发挥体育场地的整合效应并对合理引导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4.2 优化

体育产业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经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转变、由基础薄弱逐步向成熟方向演进的过程。北京奥运会后,民众参与体育的热情高涨,购买力不断增强,推动体育场地不断走向繁荣,武汉市体育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与此同时,伴随体育场地数量的增长、运营成本的提高、市场定位的模糊以及经济环境、区位优势、生活习惯、零售业态等方面的变化,整个市场竞争加剧,体育场地的经济效益明显下降,直接影响到体育产业整体效益的发挥。

根据以上对武汉市体育场地的空间结构特征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其处于以多中心为凝聚核心、以沿江和沿主干道为轴线扩展分布的凝聚与放射并存模式阶段,该模式的弊端在于发达的交通体系容易改变客流流向,易冲击到体育产业系统的正常运行,使体育场地之间的恶性竞争时有发生,所以需要发挥不同局部地区的比较优势,突破现有发展瓶颈,构建一套合理的、行之有效的、协作共赢的发展模式。因此,本文提出以下优化措施:一是以体育消费市场为依托,强化江岸区与江汉区、武昌区与青山区和洪山区的联系,并向汉阳区和江夏区拓展体育经营空间,优化武汉市体育场地的点—轴分布结构,增强不同层次体育场地的优势互补,以推动武汉市体育场地的合理化布局。二是加强政府引导,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完善的法律制度有助于体育场地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的价值实现。通过利益机制和市场竞争可以有效提高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但也需建立健全的相关法律制度,以规范市场竞争行为,避免恶性竞争。三是优化体育经营产品组合,实施个性化体育品牌战略。明确体育场地发展方向正确的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是体育场地成功的基础,应根据市场环境和发展条件,适时调整战略,确立体育场地的市场位置,同时注重营销创新,重视多业态经营,加强品牌管理,以提升品牌注意力。

此外,通过城市规划和公路交通系统等要素的优化与完善,构建“多中心、多轴线”分布的体育场地发展空间格局,即一个是以江岸区和江汉区为核心向周边扩散的“核心—边缘”空间格局,另一个是以武昌区为核心向东北和东南方向延展的“L”型空间格局,使武汉市体育场地能够东拓西扩、南联北延,实现网络化和多样化发展,充分发挥体育产业的整体效益,达到体育场地空间结构得到有效优化的目的。

[1]熊奕铭,王良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省际时空差异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4):39-43.

[2]魏德样,黄彩华,雷福民,等.基于县域单元的福建省体育场地发展空间特征及其演化[J].体育科学,2016,36(1):38-48.

[3]易剑东.中国当代体育企业研究的三种思路[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18):11-13.

[4]丛湖平,郑芳,童莹娟,等.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研究[J].体育科学,2013,33(9):3-13.

[5]王先亮,杨磊,任海涛.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特征及布局[J].体育学刊,2015,22(2):42-46.

[6]李伟平,权德庆,蔡军.西安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结构及其特征研究——基于数据挖掘的视角[J].体育科学,2013,33(9):22-28.

[7]陈融.体育设施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5-247.

[8]王健,陈元欣.我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现状、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2):86-89.

[9]谢洪伟,赵克,张红艳,等.城市居住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有效供给的经济学分析[J].体育科学,2011,31(11):12-21.

[10]陈华.我国社区体育场地有效供给的经济学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30(4):392-396.

[11]肖淑红,付群,雷厉.大型体育场馆融资模式分类及特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6):14-18.

[12]何立,石慧.我国历次体育场地普查指标体系及普查信息的对比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31(2):198-202.

[13]曾建明,王健,董国勇,等.武汉市体育场地空间布局演进特征、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J].热带地理,2013,33(1):63-69.

[14]王良健,弓文.省际体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及其与竞技体育水平的灰色关联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1):23-30.

[15]徐建华.计量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5-39.

[16]李细归,吴清,刘大均.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目的地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J].热带地理,2014,34(3):422-428.

TU984

A

2095-2813(2017)08(c)-0170-04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4.170

广东省教育厅特色创新类项目(2016GXJK171);肇庆市社科基金(16ZC-24);肇庆教育发展研究重点项目(ZQJYY201505);肇庆学院青年项目(201409)。

吴黎(1981,10—),男,汉族,湖南涟源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文化、体育地理与体育旅游。

猜你喜欢
江岸区武昌区体育场地
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创新发展研究
“十四五”时期江岸区生态绿地系统优化策略
秋衣去哪儿了(外一篇)
城市集聚经济、基础教育与人口流动
江岸的蝶变新生
基于CLUE-S模型的武汉市武昌区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研究
武汉市江岸区体育场地设施调查研究
体育场地投资结构、运营模式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和经营的策略探究
我国第六次与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