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科普美术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2017-10-10 07:53姚利芬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科普美术创作

姚利芬

传统科普美术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姚利芬

针对传统科普美术发展的困境及症结,本文从人才培养、队伍整合以及产业推广三个方面提出发展建议与对策。本文认为,发展传统科普美术,应当将其置于新媒体背景以及“双创”政策中将其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来考虑,应充分借助新的创作工具和手段以及政策优势助力自身发展。

传统科普美术;人才培养;队伍整合;产业建设

科普美术又称“科学美术”,是指以特定的科学内容为主题的美术创作,通过艺术形象表现科学内容,使观众在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下,获得科学知识、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美术品种。科普美术种类繁多,从不同的角度可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从表现题材来看,可以分为太空美术、海洋美术、医学美术、建筑美术、环保美术等;从作品的组织形式来看,可分为单幅画、组画、连环画等;从作品的实用功能来看,可以分为宣传画、装饰画等;从所用工具材料来看,可分为水墨画、油画、壁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我国历代科学专著中大都有当时画家绘制的插图,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有120多幅精美插图,生动形象地记载了古代工农业生产情节和工具结构以及使用程序;清代中叶吴其浚著《植物名实图考》记述并描绘植物1714种。建国以来,科普活动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均伴随着美术形式的出现,科普知识性作品的出版物、科普展览、科技电影等都有科普美术在起作用,基于传播功能定位,发展成为美术领域下的二级门类——科普美术。

纵观我国科普美术发展史,大体经历了传统科普美术和新媒体科普美术两个阶段。传统科普美术指以传统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在实在的三维空间或平面上塑造可视的静态科普美术形象的艺术;其特征表现为静态的,黑板报式的传播方式,注重单向传输。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媒体数字技术开始推广应用,呈现出愈演愈炽的态势,不仅颠覆了传统的传播介质,更是前所未有地增加了科技知识传播的速度、广度与深度。新媒体背景下传统科普美术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从作者队伍建设、作品创作和受众传播等方面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不适应,面临转型,单纯的图片宣传式的传播模式显然与强调互动多感官体验的时代需求不相适应。

中国科普研究所2016年启动“新媒体时代下科普美术的发展”科研项目,围绕新媒体背景下科普美术的创新与发展展开调查与研究,剖析科普美术存在的问题及症结。项目组依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美术专业委员会,联手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浙江科协以及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漫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出版社等单位的相关研究者、学生及工作人员展开调研,发放“我国科普美术从业人员状况调查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7份,回收率为94%,剔除无效问卷后,参与统计的有效问卷为43份,占回收问卷的91%。本次调查采用的样本基本覆盖了国内活跃的科普美术工作者,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文献的整理,我们对科普美术从业人员的现状、问题及原因有了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本文基于文献研究、调查数据及访谈结果展开对传统科普美术的分析,针对其症结,从人才培养、队伍整合以及产业推广三个方面提出发展建议与对策。

一、从源头抓起,鼓励高校设立科普美术相关学科专业,探索新媒体背景下科普美术人才培养新模式

美国最早开始设立艺术与科学专业是1978年,这个专业侧重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即如何使科技产品、电子产品更加艺术化。中央美术学院拟设立全国第一个“科技与艺术”专业。其他院校开设的相关专业多为“艺术与科技专业”,科技与艺术两个词语顺序的调整反映了专业设置的侧重,艺术与科技专业在横向上紧扣互联网产业中的热点领域,较侧重“数字游戏设计与运营”“交互产品设计与运营”等方向;在纵向上针对产品设计、产品制作、产品运营等环节进行专业技能教学[1]。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工程与科技”专业,偏向于艺术造型,每年招收15名本科生。不过,在国内教育体制的大背景下,培养科学与艺术兼长的人才任重道远,美术院校的传统以招收文科生为主,科技素养的基础偏弱,导致后期培养科学与艺术交融型人才较为困难。

加强新媒体背景下传统科普美术创作队伍的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促进传统科普美术创作转型升级。传统科普美术创作者除了应具备过硬的绘画功底之外,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自己:

首先,科普美术从业者应当具备严谨的科学精神与缜密的科学思维,有获取科技新知的能力。当下是科技新知不断刷新认知的时代,这对传统的科普美术创作的挑战极大,如何表现最应时的科学理念和成果?缪印堂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常因科技新知掌握不够而无从下笔。李元先生很早致力于太空美术的引领与开拓。他曾表示,要想画得好天文的东西必须掌握得非常精确。科学性是科普美术作品区别于一般美术作品的最大特质,也是创作的难点,要求科普美术创作者必须以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来指导创作。

其次,科普美术从业者还应具备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善于借助新媒体新技术进行创作,促进创作转型升级。传统科普美术作者单打独斗地绘制一幅作品常常需要一两周甚至更长的时间,从时效性来看,远不如摄影来得迅捷逼真,而且还有容易“过气”的风险,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画作的收藏价值。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实用农林科普绘画可能会因为技术的更新换代而变得不再“实用”。传统科普美术工作者适时借助电脑等媒体进行创作可以提升绘制效率,如北京天文馆的画师喻京川手绘与电脑绘制并长,他的部分作品即用电脑创作而成。

再次,基于科普所涉学科的庞杂以及特殊性,创作者还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精力,有意识地发展某一学科领域的科普美术创作,形成这一领域科技知识的长期积累。这是持续创作的保障,也有利于作者打造自身绘画品牌。我国科普美术综合来看涉及学科品种较为单一,只有太空美术初步形成了较为创作队伍,其他学科领域并未发展起来,有待丰富和开拓。北京天文馆画家喻京川指出,针对这种境况,需要科普美术创作者找到突破口以及好的题材,比如海洋题材可以画海底世界里的生物,或者描绘人类将来在海底的活动。国外有专门画海洋生物的画家,将海洋生物与星空结合起来,进行科幻想象创作。

最后,创作者不仅要树立科学精神,培育科学思维,还要主动与科学家和科普科幻文字作者沟通,要虚心请教,不怕吃苦。再以《酷蚁安特儿》作者与插画师的沟通磨合为例,霞子找到插画作者后,多次将其请到家中,交流创作想法以及蚂蚁的科学知识,直到把插画师也培养成了一名“酷蚁安特儿”蚂蚁迷,自然,这名插画师也创作出了灵动而具神韵的蚂蚁形象,可见,充分有效的沟通交流是作品绘制成功的保障。

探索复合型新媒体科普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科技艺术话题是国内美术领域近年较为关注的话题,近几年,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相继举办科学艺术主题展览[2],未来几年会引发一大批新人加入。中国的美术研究领域缺乏将艺术人员、工程人员、科学人员联合起来跨学科协作创新的合作模式,这样的平台也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探求摸索。

二、将现有科普美术创作力量整合起来,促进交流;不断充实科普美术创作队伍,打造科普美术创作品牌,搭建创作方与需求方交流合作平台

社会现有科普美术创作力量总体来看数量较少,且呈散兵游勇的态势,并未被科普美术相关协会等组织有效地吸纳,从而形成聚力。调查显示,科普美术从业者年龄呈哑铃型分布,即两头大,中间小的态势(55岁以上和18岁-29岁的人员分别占48%和39%)。传统科普美术从业者年龄普遍较高,存在青黄不接的趋势;新媒体科普美术从业者则以年轻人为主。科普美术编辑曾栖居于出版社、杂志社等出版媒体,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美术编辑逐渐削减。以笔者调查的科普出版社为例,20世纪80年代配备的美术编辑人员有10名左右,1988年后,美编人员因调离、出国等原因开始流失,之后再未进新人,现在则未配备专业的美编人员。从调查结果来看,调查者所在的出版社中没有美术编辑的占大多数(88%),只有少数出版社有美术编辑(12%)。

目前,那些原本有可能充实到科普美术创作队伍中来的,受过科班美术训练的人员散落在新闻报刊、电子出版、广告传播、网络公司、数码影视广告、企事业单位宣传设计策划部门,即使偶尔创作科普美术作品,也多是出于兴趣的自发式创作,未就科普美术创作的需求形成合力,也无法有效地与出版单位达成合作。中国科普研究所的画师杜爱军,20世纪90年代初从科普出版社调至中国科普研究所后,长时间以来处于寻找创作方向的阶段,直到2010年开始创作科学人物肖像画系列,其创作动机主要源自兴趣支撑。从市场需求来看,优秀的科普美术作者仍然遍寻难求,出版单位寻找科普美术创作者主要靠社交熟人推荐。据笔者调查,科学童话作家霞子在为自己创作的长篇科学童话《酷蚁安特儿》配图时曾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在北京寻找合适的插画作者。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潜在创作力量很少参加活动。

因此,作者建议一方面由科协等部门牵头,定期举办全国科普美展,将美术院校的一线老师、出版商、画商吸引过来,促进各方交流,扩大科普美术作品影响力,团结壮大创作群体,形成良性循环,繁荣科普美术创作。另一方面,政府应鼓励民间成立科普美术工作室或文化公司,鼓励创新,激活民间力量。无论是各级美术协会还是民间企业团体,都要主动走出去,与有需求的出版单位建立联系,形成需求对接,搭建合作机制与平台。此外,从中央到地方的科普美术协会要不断地扩充队伍,吸纳新鲜力量进来,通过竞赛或推荐等途径发展新会员;科研机构应当将科普美术的人才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例如,发布科研成果报道或论文时可聘请科普美术人才通过艺术的形式来助力宣传和科技写作。梁思成在这方面可谓先例,他笔下的中国古建筑测绘图,一方面秉承了西方建筑学的制图手法及其蕴含的西方古典主义美学精神,另一方面又创造性地融入了中国传统工笔和白描的技巧,呈现出中国古建筑独特的美感,这在世界建筑史经典著作的插图风格中也可谓独树一帜。[3]

科普美术创作者可以给研究课题配插图,使原本枯燥的文字表述变得形象生动。国家天文台几个研究小组曾聘用画师喻京川给他们的研究课题配插图。喻京川利用电脑绘画很快将那些图画了出来。美国的科研机构常在某一科研成果出来或是科学实验进行之前,聘请很多艺术家来为其绘画宣传,原理图、原理动画、原理电影都做出来了,这几乎成为一种流行趋势,美国NASA网站几乎每一个研究项目都有配图,并非图表,而是真正的艺术性配图,通过这种方式将新科技与艺术很好地结合起来。相比之下,我国的嫦娥探月等航天工程,给公众看到的仅限于拍摄到的少部分照片。

三、促进科普美术产业化发展,建立传统科普美术产品推广产业链,助力筹建科学艺术融合创新实验模式,加快新媒体科普美术的发展

科普画作常因专业知识所限,存在一定的欣赏门槛,难免造成曲高和寡的局面,商业推广可能性很小。以科普画家吴同椿的星云美术为例,从天文学视角来看是具有开创性的优秀画作,但因其具有一定的超现实意义,这些色彩绚烂的星团在普通大众眼里或许不过是没有什么看点的,甚至是有些枯燥的“彩色的点子”。加上星云美术本来就是小众,对其感兴趣的人很少,较强的专业知识门槛又进一步限制了它的普及性,其传播必然容易走向“死胡同”。

在科普美术产业化方面,日本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他们经常将科技设计做成工艺品来销售,日本天文插画家加贺谷穰就把他的画做成装饰画、小卡片、雕塑,或将其印制在铅笔盒、笔,甚至一些衣服、水杯等上面来销售。[4]我们可以将中国科学家肖像画印刷成画册,或者单张画像在学校走廊、教室、实验室里张贴,就其艺术性来讲,要远比放科学家的照片传播效果好得多。

推动传统科普美术作品的传播,政府应主动牵头,搭建美术创作者与科技馆、学校等需求方的合作,通过巡展、张贴挂图的方式来进行推广。对于有价值的科普画作,政府可以采取购买的方式将其作为公共文化财产收藏。推动传统科普美术作品的传播,还要转变思路,多方开发科普美术作品衍生的科技文化产品,再将其推向市场。国内的科技场馆可以牵头与工艺品商、玩具商联手合作,开发科普美术文化产品,在场馆售卖或推向市场。

《图像中国建筑史》手绘图(梁思成绘)

加贺谷穰12星座卡片手绘作品,售价1800日元

四、结论

传统科普美术与新媒体背景越来越呈现出融合发展的态势。传统科普美术在新媒体背景的大环境下,从作者队伍建设、作品创作和受众传播等方面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不适应,均面临转型,单纯的图片宣传式的传播模式显然与强调互动多感官体验的时代需求不相适应。传统科普美术创作者须借力新媒体技术,更新创作手段技法,拓宽单一的传播模式,主动链接新媒体,将自身推出去。同时,每一种美术作品类型都携带着自身特有的历史属性和现实属性,在满足人类审美需求方面的独特功能都是不可替代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新媒体背景下,对传统必须采取继承和发扬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处理好传统科普美术作品与汹涌而来的新媒体时代之间的关系。

发展传统科普美术,应当将其置于新媒体背景下以及“双创”背景下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来考虑,不可能脱离开当前的环境独自发展。当下,新媒体科普美术一改往常讲座、展览等传统科普形式活动,其形式活动更具时代感、交互性和体验性,产品也更具有市场应用价值。“艺术+科技”的融合创新实验室是新媒体科普美术生长模式之一,由技术团队与艺术设计人员共同在实验中就某一主题形成合作,孵化出未来的科技新产品。产品一头连接公众,主动走向社区、学校,为公众带来科普通感新体验;另一头则桥接企业,形成创新产品生产链条,及时将创新产品推向市场。这一模式一改往日的垂直单向的政令引导机制,变为功能引导的自主机制,将创新与创业相关联,实现艺术与科技、产学研的自然贯通,进而产生新业态、新模式,并使传统的科普美术领域被大大拓展。当前,这一融合创新的新型模式尚在探索之中,急需政府加以重视,给以引导与扶持。

无论是传统科普美术还是新媒体科普美术,都携带着自身特有的历史属性和现实属性,在满足人类审美需求方面的独特功能都是不可替代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对传统美术必须采取继承和发扬的态度,找准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科普美术发展的新契机,助力产业化发展,将科普美术引入生活,服务生活,才是科普美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姚利芬 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 陈欢,卢凯风. “艺术与科技”专业本科培养模式研究[J]. 美与时代(上) ,2016,(09):100-102.

[2] 清华大学博物馆:对话达·芬奇 60件手稿展示艺术与科学奇幻魅力[EB/OL]. [2017-06-20]. http://www.sohu.com/a/117980082_503463.

[3] 崔勇. 中国营造学社研究[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73.

[4] KAGAYA製品案内[EB/OL]. [2017-06-20]. http://www.kagayastudio.com/.

J20

A

1009-4016(2017)03-0089-05

中国科普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课题“新媒体时代下科普美术的发展”项目。

猜你喜欢
科普美术创作
科普达人养成记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一墙之隔》创作谈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