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肌理表现要素的老城改造研究
——以郎溪县老城区改造为例

2017-10-10 08:51孙月周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17期
关键词:老城区街巷老城

孙月周

(安徽建筑大学 城市建设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基于城市肌理表现要素的老城改造研究
——以郎溪县老城区改造为例

孙月周

(安徽建筑大学 城市建设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城市肌理是城市有史以来的文脉延续和积累,在城市更新中对城市肌理的保留应得到重视.本文通过分析将城市肌理落实到具体的表现要素,结合对郎溪县老城区的调查研究,以城市肌理的表现要素为指导,对郎溪县老城区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造策略和建议.

城市肌理;旧城更新;表现要素;比例尺度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增速,旧的城镇在功能和空间形态上已经不能满足城市新的发展需求,旧城改造和更新运动正在各个城市如火如荼地进行.而旧城区的城市更新和文脉肌理的保护延续之间的矛盾,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也不断升温,愈演愈烈.

城市的文脉和肌理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对城市的精神依赖和感情记忆,然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记忆中的房屋街巷逐渐被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和宽阔道路所取代,这些城市更新所带来的新的城市元素,割裂了城市的文脉肌理,人们对于城市的情感记忆也随之被吞噬.因此,在旧城改造和更新势在必行的今天,我们应该在大刀阔斧的城市更新和改造中,抢救所剩不多的历史文脉和城市肌理,使人们对于城市的情感和记忆得以延续.

1 城市肌理

1.1 城市肌理的概念

城市肌理,作为一个比较饱满的概念,包括了很多方面:

从客观上说,包括了宏观尺度上的城市形态,城市建筑群体平面形态和城市建筑群的图底关系;以及微观尺度上的城市空间场所环境,质感色彩,路网形态,街区和建筑尺度、组合方式等.

从主观上说,城市肌理还带有一定的情感因素,融合了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城市的历史、发展、事件等复杂的感情,关系着人们的认同感、归属感、领域感等等.

1.2 城市肌理的表现要素

城市肌理是一个较为宏观的概念,在人们的生活中可以被理解,但很难被感知.当我们对于城市机理的研究从比较笼统的概念落实到真实的体验时,就需要将城市肌理的概念转化为可被感知和体验的要素,包括以下几点:

1.2.1 街区功能空间整合度

街区功能空间的整合程度是城市肌理及其形态是否清晰的重要标准.每种城市功能空间都具有该功能本身的空间特质,不同的城市功能空间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功能空间整合度高,城市的空间立面会给人更完整的感受,而城市空间肌理脉络也会更清晰.

1.2.2 街区巷道的形式、尺度和比例

街区巷道是人们行走在城市中的第一印象,街巷的风格,形式,尺度和比例等要素,能够给身处于其中的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因此街区巷道是城市肌理在城市空间垂直面上的最直接表现.

1.2.3 建筑的风格和界面

城市中每个单独的建筑是城市肌理的最小组成要素,通过对原有建筑元素,色彩等要素的归纳和整合,保留并改进原有建筑风格,可以使人们对于城市肌理的记忆得以延续.

2 以郎溪县老城区改造为例

2.1 郎溪县老城区现状

郎溪县老城区位于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项目地块位于西门埂以东、宁芜路以西、新建街以南、滨河路以北,总用地面积为46.92公顷.

2.1.1 功能空间分布

老城区现状用地中居住用地占43.80%;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占16.65%.

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兴产业,在郎溪县老城区中,这些新兴的功能产业缺少合适的空间载体,就导致了城市的功能空间在发展的过程中分布较为混乱,缺少较为整合的功能空间区域.

2.1.2 现状街巷特点

郎溪县老城区内部街巷基本以十字街为街巷主要骨架,在主要骨架的基础上,再进行发散分支,形成类似鱼骨状街巷格局(图1).

图1 郎溪县老城区路网结构现状分析图

在老城区内部的巷道空间,巷道的宽度与两侧建筑的高度比(道路的宽高比:D/H)在1.1到2.0之间.不同的道路宽高比会给人不同的感受(表1).

表1 不同街道宽高比的感受

2.1.3 老城区肌理现状

老城区街区肌理类型多样,但多数已十分模糊,新老建筑之间界限不清,各种建筑杂乱无章.由于当地居民频繁的改建和加建活动,使得原有老城区的肌理脉络变得十分模糊,功能区划,建筑道路之间,界线的辨识度不高,需要进行整合和还原.

2.1.4 建筑风格

郎溪是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和徽文化的融合地,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积淀,在这三种建筑文化的共同作用下,郎溪地域传统建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建筑颜色多为粉墙黛瓦,有着人字梁,木制阁楼木门窗,硬山顶,高台基,多变的马头墙,还有青石板铺地等等(图2).

但是由于对老城区建筑保护不当,很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都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居民生活环境十分恶劣.由于新老建筑的混合布置,导致很多建筑的间距过小,通风采光条件过差,建筑内部环境阴暗、潮湿,有些墙面、栏杆、楼梯、扶手等年久失修,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

2.2 对郎溪县老城区的改造策略

针对城市肌理的表现要素,现提出以下改造策略:

2.2.1 调整功能空间,倡导土地混合

对现状城市功能区域进行整合,促进城市结构调整,倡导土地混合使用和功能多样化发展.一方面,由于老城的更新改造是一个长期的、有机发展的过程,规划需要有适当的弹性,因此需要一定程度的土地混合使用,以适应老城的多样化发展需要;另一方面,郎溪老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前店后坊,下店上居,这种建筑功能形式也有对土地的混合使用的需求;同时,土地的混合使用也是实现老城土地集约使用和空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

2.2.2 整合道路系统,便捷内部环路

通过对郎溪县老城区道路通达度的GIS分析评价(图2),提出对老城区内部的道路系统调整方案:依托桑园路、滨河路、新建街、宁芜路等城市干路形成外围环路,利用桑园路、滨河路、吉原路、新建街形成核心区外围环路,使老城区内部道路系统的通达性和便捷度得到较大的提高.

图2 规划前后道路通达性的GIS分析

2.2.3 重筑街巷系统,整合老城肌理

老城具有以典型的十字街为主街,两侧延伸巷道构成鱼骨装街巷格局的基本特征.这种特征街巷系统是郎溪老城的历史财富,在老城更新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巷道空间的宽高比,塑造人性化的街道空间.

整个改造规划的肌理设计应在老城本身街巷肌理的指导下进行,也就是说,更新城区的比例尺度应与本来存在的保持一致,不应使新建街巷的在尺度上有太大的变化,并将模糊的肌理部分进行整合和剔除,这些拆除部分可作为公共活动空间或者集中绿地,从而强调老城区本身的肌理轮廓.

2.2.4 改建历史建筑,延续城市记忆

老城区内现存建筑状态参差不齐,这些历史建筑是否需要保留还应进行详尽的分析.而老城区内部公共活动区域和公共绿地严重不足的状况,也可以通过在不破坏整体肌理的基础上,对部分没有保留价值的建筑进行拆除进行改善.

对于决定保留的历史建筑,应对其功能和外立面在保留原有特色和元素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修葺和改造.比如可以在保留建筑中通过钢材的应用,将其本来的砖混结构改造为钢结构,从而使其平面可以得到灵活的布置和改造,也可以在保留建筑的屋顶上加设天窗,从而改善其室内采光效果等.通过这些技术和手段,在不影响外部特色和构成元素的基础上,提高保留建筑的功能适用度,也不会影响人们对其的记忆和情感.

3 结语

城市肌理作为城市在时间的积淀和历史的长河中产生的独一无二的魅力,承载着人们对于城市的情感和记忆.在城市更新不断发生的今天,如何发掘城市特色,延续城市文脉,保护城市肌理,避免“千城一面”的问题继续扩大,是城市更新进程中的当务之急.

更新不代表着抹杀和忘记,因此,将城市肌理的延续作为城市更新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一方面,也是一种保留城市记忆的有效方式.

〔1〕胡莹,张霖.传统街巷空间意象的延续.规划师论坛,2003(6).

〔2〕雨辰,龚常.修旧如旧:永葆历久弥新的城市积淀.城市记忆,2012(5).

〔3〕徐丹.论城市肌理——城市人文精神复兴的重要议题.现代城市研究,2007(2).

TU984.11+4

A

1673-260X(2017)09-0051-02

2017-06-30

猜你喜欢
老城区街巷老城
老城新活力潮流新维度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边走边唱
老城旧影·和平路
老城活力
老城区是夜经济的“灵魂”
九江市老城区住区空间形态演变原因研究
雨中的街巷
老城区科技企业上市的促进政策探讨
调蓄池在新老城区雨水工程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