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校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以安徽新华学院为例

2017-10-10 08:51孙鹏飞黄夏穗王瑾昭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17期
关键词:卓越应用型实训

孙鹏飞,黄夏穗,王瑾昭

(1.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31;2.安徽新华学院 文化与新闻传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地方应用型高校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以安徽新华学院为例

孙鹏飞1,2,黄夏穗2,王瑾昭2

(1.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31;2.安徽新华学院 文化与新闻传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文章分析了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合作的机制、体制和模式问题以及行业标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落实问题.通过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研合作基地、应用型人才评价体系、教师队伍等方面的建设,切实提高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质量.

卓越计划;新闻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具有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即行业岗位标准引入课堂教学,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特点.对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我校正是基于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着手实施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计划工作.

1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方案

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新闻类人才的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我们在学校现有“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三大平台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并完善了“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两个结合”(学界与业界结合、教学与研究结合)、“四位一体”(课内训练、课外练习、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教育直接对接行业岗位标准,构建具有开放性、应用型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丰富并完善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使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地方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又使其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方案努力贴近当今新闻传媒业的实际情况,符合传媒业发展新趋势,具有一定的时新性和前瞻性;同时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既重视对学生理论基础、基本技能的培养,又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拓宽基础,强化实践,努力摆脱“经院式”办学模式,既注重传统文学、新闻学基础知识的培养,又重视现代实用新闻业务技能的提高,在实践的前提下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培养专业素养高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新闻人才.

图1 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结构

(一)实施“1+3”培养方式,即新生入学后第一年不分方向,先学习中文基础课程,打好语言文学的功底,一年后根据个人志愿进入专业方向学习.

(二)采用“3+1”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即3年校内学习,1年企业学习.其中课程,包括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等的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企业学习则以认知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为主要形式.

(三)专业实践教学安排三分制,即1/3理论教学,1/3实验实训教学,1/3企业实践,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强化项目训练与新闻实践.

2 重构应用型课程体系,推进模块化改革

以“学科-应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强素质”为基本要求,遵循“优化整合、注重实践和科学编排、循序渐进”的原则.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三大课程体系,开发了部分以职业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模块课程和“双证”课程,形成“公共基础、素质教育、生涯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必修、专业方向选修”六个课程板块.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开发基于生产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提高人才培养与定位的吻合度.围绕新闻生产的“采写编评播做(制作)”六环节,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课程体系.

图2 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标准

根据企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经过学校、企业双方共同研究制定出卓越新闻人才的培养标准,并根据此标准,选择或开发相应课程,组建培养标准的实现矩阵.在具体的课程模块设置过程中,注重基础和前沿并重,单门课程纵深向多门课程贯通转化,给学生更多时间和空间研究创新;注意探索课程内容的整合与精简,使课程的归类及划分更趋合理,更能代表专业技术发展潮流.

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设置,改变了传统以学科建设为导向、以追求知识完备为目标,而转变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标.通过与企业合作,按照行业对新闻传播人才在能力、素质和知识方面的要求,由企业共同参与制定培养方案,并完成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

表1 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标准的实现矩阵

3 构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形成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新闻演播中心、新闻广告综合实验实训室、录音工作室建设为重点,引进主流设备及其新闻生产流程,与企业合作,共建能再现新闻企业生产环境、技术水平、配置齐全、适应性广、技术先进的专业实训基地,使其具备教学、生产性实训、科研和培训一体化功能,满足开展卓越新闻人才培养的需要.

创新管理模式,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建立实验实训标准,系统开发实验实训项目,设计实验实训流程,编写实验实训指导书等,将理论教学和实践实训有机结合,以满足学生应用型培养的需要.

在现有实习实训基地基础上,通过课内训练、课外练习、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四个实践教学平台,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校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均可胜任,成为新闻实际工作的“多面手”.如新闻学专业学生自办报纸《探路者》,在全省高校中颇有影响.学生利用新闻演播中心、新闻广告综合实验实训室,在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校报等进行采写、摄像、录音、编辑、制作、播出等.设立新闻学专业网络教学平台,从新闻的采访写作、评论的撰写、内容的编辑加工、到网页的设计、主题与栏目的策划,再到网站的后期维护等方面完全由学生负责,作为在网络媒体实习实践的补充.2012级新闻学专业学生进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合肥报业传媒集团、万家热线、小鬼当佳、合肥论坛等媒体单位实习,共发表实习作品500余篇,编辑文稿、图片700余件,成效喜人.

4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

针对新闻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我校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先后以多种形式与安徽省及合肥市的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开展产学研合作基地的共建工作.目前,我院与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江淮晨报社、市场星报社、万家热线、金鹃传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小鬼当佳国际贸易(北京)有限公司、同行杂志社、合肥论坛等众多省内外媒体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今后还要拓展涉外媒体的联络和合作,提升合作媒体的影响力.

如我校根据小鬼当佳业务发展需要,创办“小鬼当佳班”,为其“订单”培养人才.小鬼当佳为我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并设立“小鬼当佳奖学金”.学校每年选派教师深入万家热线进行锻炼,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万家热线总编多次来我校做讲座,并担任我校的客座教授.

这些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均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我校新闻学专业学生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实习实践平台,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实践教学,实现“边学习边实践,边实践边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在学校与企业同时提供指导教师的“双导师”制度下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在我院既有的考核标准的基础上,引入新闻行业最新的行业技能测试标准以及企业自身的标准化体系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进行考核,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5 改进教学方法,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采用项目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实践教学法,增加实践课的学时,增加综合实训的内容,以形成一整套系统的考核体系.其内容大多数与新闻行业实际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考核方式改革主要采取期末试卷评价与对课程报告、新闻实践、新闻作品展示的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做法.同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相结合,试卷、项目、小论文、研究报告、现场答辩相结合,课堂考核与课外考核相结合,校内教师评价与行业企业教师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如《大众传播学》课程,除了期末以试卷形式对课程的基础知识进行考核外,还增加学生分组进行项目设计内容,以文档的形式上交,并要求小组每个成员对自己做的部分进行讲解和答辩,最后结合文档内容和设计答辩给出综合成绩.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兴趣,增强了竞争意识,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

在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入考证项目,建立以证代考制度.通过在一门课或课程群中,将课程理论教学与行业实践标准相结合,以行业对岗位的需求为标准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学生除具备基本的毕业条件外,必须取得一门或以上的行业资格认证后方可毕业.通过此项措施,让学生在毕业前就已经初步具备行业要求,缩短学生进入企业的适应期,提升学生的行业适应性.

表2 职业资格证书一览表

6 加大“外引内培”力度,建设一支优势互补的“双能型”教师队伍

利用多种形式的外引内培方式,引进高水平的学术领军人物;充分利用合作企业人力资源,实施“借脑工程”,引进企业精英;加强外聘教师管理,增加高职称、高学历外聘教师数量,改善学历、职称结构,加速“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访学、进修;输送青年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实践锻炼,提高新闻实践能力,使教师队伍中硕士以上学历占到90%以上,具有一线新闻工作经验的教师占到90%以上,胜任卓越新闻人才培养需要.

建立贯穿学生四年的“双导师制”.聘请行业企业高管兼职教学副院长、聘请企业业务骨干参与一线教学,单独或与专职教师共同承担专业核心课的教学工作.通过校企共同参与,联合培养卓越新闻人才.

通过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近3年新闻学专业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明显增强,本科毕业论文中有超过半数的选题来自新闻行业的实践.本科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获得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

〔1〕苏日娜,范剑波,于华.“卓越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国情国力,2010(12).

〔2〕陈长冰,胡晓军,夏勇,朱涛.卓越工程师计划中核心能力的培养探讨——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

G642

A

1673-260X(2017)09-0142-03

2017-07-2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5YJCZH151);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SK2015A675);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3zjjh042);安徽新华学院校级质量工程项目(2012zyjhx03);安徽新华学院校级质量工程项目 (2013xqjdx05);安徽新华学院校级质量工程项目 (2013xgg09);安徽新华学院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重点项目(IFQE201508);安徽新华学院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重点项目(IFQE201509)

猜你喜欢
卓越应用型实训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大作为 走向卓越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