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火箭

2017-10-10 20:22额尔瑾
畅谈 2016年22期
关键词:火药战场火箭

额尔瑾

古时的火箭大多用于战场,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改进,火箭成为古代战场上非常厉害的火器之一,其历史也成为古人智慧的见证。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是中国在航天事业中的又一大成就。在发射飞船时,少不了重要的运载工具——火箭。

“火箭”一词既形象又生动,事实上,火箭在中国的历史中很早就出现了,不过囿于当时的技术,古时的火箭大多用于战场,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改进,火箭成为古代战场上非常厉害的火器之一。而火箭的历史,也成为古人智慧的见证。

南宋战场上的火箭

在中国历史上,“火箭”一词很早就有了。“火箭”一词最早见于《三国志·魏明帝纪》裴松之注引的《魏略》。魏太和二年(228年),蜀国诸葛亮出兵攻打陈仓,魏守将郝昭“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然,梯上人皆烧死”。不过,当时的火箭只是在箭杆靠近箭头处绑缚浸满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点燃后用弓弩发射出去,用以纵火。火药发明后,易燃物被火药所取代,出现了火药箭。这与如今人们所见到的用于发射卫星、飞船等设备的助推器有着根本的区别。

北宋是火药和火器用于战场的较早时期。在北宋以前,五代末期可能有的地区开始使用火药,并制出初期的火器。北宋初期,由于作战的需要,统治者对兵器制造极为重视。除常规武器外,当时的火器主要是靠弓弩发射的火药纵火箭和靠抛石机投出的各类火球(火药包)。除了制造火药武器,北宋还设“广备攻城作”,管理火药、猛火油等多个作坊。

北宋后期,民间流行一种能高飞的“起火”,它就是利用了火药燃烧后的反作用力,这些“起火”类似于玩赏的火箭。南宋时期,特别是12世纪中叶,这项技术开始大规模用于战场,出现了最早的军用火箭。

当时,由于宋朝迁都,汴京等地的一些火药、火器作坊和工匠被金朝军队占有,金军反过来利用火药攻打南宋。此后,蒙古人消灭了金朝,蒙古军队也掌握了火器技术。

据史料记载,1161年,金朝皇帝完颜亮率水军在采石镇附近的长江江面上与南宋大将虞允文指挥的水军发生激战。完颜亮在岸北先行抢渡,然后派军队渡江攻占采石镇,然后举兵到建康府(今南京)。不料采石镇的军民在虞允文的指挥下奋力应战。宋军将抵至南岸的金军船队拦腰切断,用轻快战船冲击敌舟,使其沉没。宋军还从船上发射霹雳炮,致使对方伤亡很大。

霹雳炮由纸筒做成,内置发射药和爆药,并混有石灰屑。药线点燃后,燃烧喷出火焰,借反作用推力将武器射向敌舟,然后引燃炸药,纸筒炸裂后,石灰散发出大量的烟雾,使金军睁不开眼。宋军趁乱火烧其余敌船,射杀有生力量,取得采石镇大捷。

明朝时有了“喷气火箭”

明朝时期的火箭继承了宋、金、元的火箭技术并将其发扬光大。明初,朱元璋就将火箭派上战场,此后明军又对火箭进行改进和创新。朱元璋及其继承者都很重视包括火箭在内的火器,它们被称为“神器”,装备在马、步、水军等常备军中。明代军制至明成祖朱棣时更为完备,设火药局制造各种火药,设兵仗局和军器局负责制造各种火器,而神机营则负责操练军士使用火器,内库负责贮存武器。这些机构由内臣掌握,禁止泄露技术机密,京外卫所不得擅自制造。

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中,率领军队在河北的白沟河同建文帝的軍队作战时,曾遭到“一窝蜂”火箭的射击,这是中国最早将“喷气火箭”用于战争的记载。此后各种单级喷气火箭日益增多,有单发和多发两大类。

明朝时,还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二级火箭——“火龙出水”。明朝书籍《武备志》绘有“火龙出水”图。该火箭在发射时,先点燃头尾两侧的4支大火箭,推动火龙在距水面三四尺的高度飞行,如火龙出于水面,该火箭飞行距离可达三四里。4支大火箭燃烧将完时,引线引燃龙腹内的小火箭,由龙口飞出,并飞向目标,可使敌方“人船俱焚”。

明代中期,由于沿海倭寇滋扰,明朝的火器技术更加发达。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时,创制了飞刀箭、飞枪箭、飞剑箭三种“喷气火箭”,统称“三飞箭”。这三种火箭用长六尺的坚硬荆木制作,箭镞长五寸,分另0制成刀、枪、剑形锋刃,能穿透铠甲。箭镞后部绑着长七至八寸、粗两寸的火药筒。作战时,将火箭装在木架上,手托箭尾,点着火药筒的药线,对准敌人射去,这些武器在水陆作战都可使用。这三种火箭在戚家军水兵营的10艘战船上装备了2000多支,在车炮营、骑兵营和步兵营中,共装备了4760支,平均每AA支。

明中期以后,朝政纲纪不振,火器技术逐步外流,因而民间出现不少这类兵书。例如伙龙缈、唐顺之的《武编》、戚继光的《纪效新书》、赵士祯的《冲器谱》、王鸣鹤的《登坛必究》、李盘的《金汤借著十二筹》、何汝宾的《兵录》等,这些书籍都对火药、火箭、火炮等火器有详细论述,并附有插图。虽然火箭已在宋、金、元时用之于实战,但对火箭有明确而详细的记载及图样,是从明朝开始的。

明朝火箭多达几十种,其中有战时用的军用火箭、信号火箭,也有民间用的娱乐火箭。在军用火箭中,大体上可分为四大类:单飞火箭、集束火箭、火箭弹和多级火箭。

有意思的是,有个非常著名的典故叫“万户飞天”,讲的就是明朝时的故事。在后来的航天研究中,故事的主人公万户被称为是“中国用火箭载人升天的第一人”。

15世纪,一位叫万户的明朝官员手执两个风筝,将自己捆绑在座椅上,椅后加装47枚火箭,用蜡烛点燃火箭后升空,不幸的是,万户最终殒命。万户虽未成功,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被誉为“火箭飞行第一人”。1970年,在英国布赖顿召开的国际天文学会议上,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正式以“WanHoo”命名,从此,万户被很多人知晓。

不过,关于这段故事的真假,历来争论很多,甚至主人公的名字也有很多种说法。后来也有人分析,“万户飞天”的故事也许原来只是民间传说,可能是说的“妄图飞天”,西方人不懂“妄图”的意思,还以为是人名,于是记载成了一个人。

不管这则故事的真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在古代,有很多人有着飞天梦想,并且已经将火箭的力量与飞天这件事关联起来了。

清军设有火箭营

清军的武器装备技术最初比较落后,但在与明军的历次交战中,清军缴获了许多先进的火器,又俘虏了一些明军中的技术工匠,令他们为清兵制造各种火器,从而改变了清军武器装备落后的状况。

在与明军交战时,清统治者目睹了火炮、火枪和火箭等火器的威力,因而对火器的制造给予了很大的重视。早在明崇祯四年(1631年),皇太极就下令铸造红夷火炮,在大凌河战役中,火器发挥了巨大作用。

据魏源《开困龙兴记》所述,当时明总兵吴襄率部渡河与清兵应战。清兵则直赴吴襄大营东,“发大炮、火箭攻之。时黑云起,风从西来,襄军乘势纵火将逼我(清)阵。忽大雨反风,襄营毁,先走”。

实际上,在这次战役中双方都动用了火炮和火箭,明军最终失利。1634年,守卫鹿岛的明副将尚可喜率部降清,其随军火器尽为清兵所有。

康熙帝非常重视火器,在他铲平“三藩”割据、统一中国和抗击沙俄侵略的过程中,火器的作用不可小觑。

同明朝一样,清朝也在京师设火器营进行操练,后期设有火箭营。

据袁宫桂的《洴游百金方》记载,清朝除保留明朝流传下来的部分单发式和多发式火箭外,传统火箭大都可归为下述两类:一是短轻型,筒长四寸,装药二两五钱,箭杆长三四尺,箭镞长二寸,一般射程可达六百至七百步;二是长重型,筒长七寸,径二寸,箭杆长六至七尺,镞长五寸,总重二斤,射程为三百步。(资料来源:《北京晚报》)endprint

猜你喜欢
火药战场火箭
炼丹的意外收获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没有应和就没有独白
“火药弟弟”
三大战场风云变幻
记忆的奥秘
透视奇妙的火箭
超酷的火箭
也门,西方反恐的第三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