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度寺塔铭》试考

2017-10-10 22:25梁景宝
文教资料 2017年18期

梁景宝

摘 要: 《化度寺塔铭》对研究隋唐之际兴起之佛教重要宗派三阶教及其创始人之一的僧邕禅师之家世与生平事迹具有重要价值。通过考略可知僧邕禅师家系应属于太原郭氏中有一定声望之一支。自幼接受了良好教育熏陶,且天资聪颖、刻苦努力、富有仁爱之心的僧邕禅师,在战乱凭仍、赋役繁苛的社会背景下许身佛门以解救众生。尤其在隋朝建立后,与信行禅师共创三阶教。面对教派内部纷争,其坚持弘扬三阶教“正法”,为唐初三阶教之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 《化度寺塔铭》 僧邕禅师 三阶教

《化度寺塔铭》,全称《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贞观五年(631)为纪念圆寂之僧邕禅师而撰铭并立石于终南山舍利塔旁。碑石今已不存,唯有拓本流世。塔铭由李百药撰文、欧阳询正书。光绪二十五年(1899)发现的敦煌文书中有其残卷,然缺文较多。幸《全唐文》卷143据宋拓本录有其全文(缺41字)。该塔铭对于隋唐之际兴起且具有相当影响力之佛教重要宗派三阶教的产生及其创始人之一的僧邕禅师之家世与生平事迹均有一定记载,有补史之价值,然至今鲜有对其文进行专门研究者,本文试对其作浅陋之考释,希望能就教于方家。现依《全唐文》录文并标点如下(□表示缺字,其个数表示所缺字数,括号中字为笔者所补正):

盖闻人灵之贵,天象攸凭,禀仁义之和,感山川之秀,穷理尽性,通幽洞微。研其虑者百端,宗其道者三教,殊源异轸,类聚群分。或博而无功,劳而寡要,文胜则史,礼烦斯黩。或控鹤乘鸾,有系风之谕;餐霞御气,致捕影之讥。至於察报应之方,穷死生之变,大慈□(广)运,宏济群品,极众妙而为言,冠元(玄)宗以立德,其唯真如之设教焉。若夫性与天道,契协神交,贻照灵心,澄神禅观,则有化度寺僧邕禅师者矣。禅师俗姓郭氏,太原介休人。昔有周氏,积德累功,庆流长世,分星判野,大启藩维。蔡伯喈云:“虢者,郭也。虢叔乃文王所咨,郭泰则人伦攸属。”圣贤遗烈,奕业其昌。祖宪,荆州刺史,早擅风猷。父韶,博陵太守,深明典礼。禅师含灵福地,擢秀华宗,爰自弱龄,神识沈静,率由至道,冥符上德。因戏成塔,发自髫年;仁心救蚁,始於丱岁。世传儒业,门多贵仕。时方小学,齿胄上庠,始自趋庭,便观入室,精勤不倦,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明老易。然雅有志尚,高迈俗情,时游僧寺,伏膺释典,风鉴疏朗,豁然开悟。闻法海之微妙,毛发同喜;瞻满月之图像,身心俱凈。於是锱铢轩冤(冕),糟粕邱坟,年十有三,违亲入道於邺西云门寺,依止稠禅师。稠公禅慧通□,戒行勤苦,道标方外,声溢区中。□(明)睹暗投,欣然惊异,即授受禅法,数日便诣幽深。稠公尝抚禅师而谓诸门徒曰:“五亭□(四)念尽在此矣!”头陁兰若,毕志忘疲,仍来往林虑山中,栖托游处。後属周武平齐,像往林虑,入白鹿深山,避时削迹,藏声戢曜,枕石漱流,□岩之下,葺茆成室。萝裳薜带,□(服)唯粪□之衣;饵术餐松,尝无麻麦之饭。三迳斯绝,百□为群。猛鸷毒螫之徒,潜形匿影;白鹿青鸾之辈,效祉呈祥。每梵音瞻礼,焚香读□□,奇禽异兽,攒集庭宇,俱绝□倚,毕来俯伏,貌如恭敬,心疑听受。及开皇之初,宏□释教,於时有魏州信行禅师,□明佛性,大转法轮,实命世之异人,为元(玄)门之益□。以道隐之辰,习当根之业,知禅师遁世幽居,遣人告曰:“修道立行,宜以济度为先,□(独)善其身,非所闻也。宜尽宏益之方,昭示流俗。”禅师乃出山,与信行禅□(师)修苦行。开皇九年,信行禅师被敕徵召,乃相随入京。京师道俗,莫不遵奉信行禅□(师)□□之□。□(使)持徒众,以贞观五年十一月十六日,终於化度寺,春秋八十有九。圣上崇敬□□(禅师),赠帛追福,即以其月廿二日,奉送灵塔於终南山下鸱鸣圯,禅师之遗令也。徒众□(悉)收其舍利,起塔於信行禅师灵塔之左。禅师风范凝正,行业精勤。十二部经,尝甘露而俱尽;五百具戒,凌严霜而未彫。虽托迹禅林,避心定水,涉无为之境,绝有待之累,□(然)寓形岩穴,高步京华,常卑辞屈已,体道藏器。未若道安之游樊沔,对凿齿而自伐弥天;慧远之在庐山,折桓元(玄)之致敬人主。及迁神净土,委质陁林,四部奔驰,十方号慕,岂止寝歌辍相,舍佩捐珠而已?式昭景行,乃述铭云:

绵邈神理,希夷法性,自有成空,从凡入圣。於昭大士,游□□正,德润慈云,心悬灵镜。□蒙悟道,舍俗归真,累明成照,积智为津。行识非想,禅□□□,观尽三昧,情销六尘。结构穷岩,留连幽谷,灵应无像,神行匪速。敦彼开导,去兹□□,□绝有凭,群生仰福。风火□

(俱)妄,泡电同奔,达人忘已,真宅斯存。刹那□□,净域□□,□乐永谢,□□重昏①。

一、塔铭所记僧邕禅师之家世

塔铭载禅师俗姓郭氏,为太原介休人。其祖上“虢叔乃文王所咨,郭泰则人伦攸属”。虢叔是周文王之弟,被周武王封于东虢(今河南荥阳)。周平王之时,东虢被郑国所吞并,于是平王又封虢叔之后虢序于夏阳(今山西平陆),是为北虢。北虢后为晋国所灭,其后人迁至晋阳(今山西太原)等地,并改虢为郭,此即蔡邕(字伯喈)“郭者,郭也”之谓也。至东汉时,郭氏成为显姓,尤其是郭泰,与汝南名士许劭齐名,深受时贤李膺之推崇,称其“聪识通朗,高雅密博,今之华夏,鲜见其俦”[1]1769。郭泰在第二次党锢之祸后为避祸而不再出仕,以闭门教书为业,弟子近千人。塔铭云僧邕禅师为太原郭氏,且称其门“圣贤遗烈,奕业其昌”,这在《佛祖统纪》和《续高僧传》中无载。李百药将僧邕禅师家世追述至西周、东汉之名流,此为当时崇尚阀阅、重视冠冕的社会风气之通病,然结合后文僧邕禅师父祖之官位、德行及僧邕禅师自身深涵之修养来看,其可能为太原郭氏中虽不太显赫但仍具有一定声望之一支。

至于僧邕禅师父、祖之事迹,正史无载,甚为可惜,但据塔铭所载可知,其不仅官位不俗,而且极重礼教风化,“祖宪,荆州刺史,早擅风猷;父韶,博陵太守,深明典礼”。并且依据塔铭中僧邕禅师圆寂于贞观五年(631)及“春秋八十有九”之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出其出生于东魏武定元年(543),则其祖父郭宪与其父郭韶当生活于北魏后期至北齐之时。此时之荆州尚属萧梁,故塔铭中之荆州当为东荆州(今河南泌阳)。据《南齐书·魏虏传》,北魏之东荆州置于永明四年(486)[2]989,然按《魏书·蛮传》,孝文帝延兴(471-476)时以内属之大阳蛮酋桓诞为“征南将军、东荆州刺史、襄阳王”[3]2246,是以北魏在延兴之际已有东荆州之建置。东荆州地处魏、齐与萧梁交界地带,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僧邕禅师祖父被授予辞职,说明其应该很受魏或齐的重视。对于僧邕禅师父亲所任太守之博陵,为世家大族崔氏之郡望,历来名人辈出,所以其父在当时亦有一定地位。正因为如此,所以塔铭才称僧邕禅师家门“世传儒业,门多贵仕”。

二、塔铭所载僧邕禅师身许佛门及皈依三阶教之经历

魏晋南北朝之大族重视对子弟学养之培育,正所谓“时方小学,贵胄上庠”。僧邕禅师自幼亦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始自趋庭,便观入室,精勤不倦,聪敏绝伦,博览群书”,此处借孔鲤和子路之典故,不仅对僧邕禅师深蕴之涵养给予了极大之赞扬,而且对其聪颖之天资及勤学之精神表示了高度之称善。“尤明老易”之条件亦为僧邕禅师结缘高深之佛法奠定了坚实之基础。

由塔铭而知,僧邕禅师自小便富有仁慈悲悯之心,“因戏成塔,发自髫年;仁心救蚁,始於丱岁”,并且表现出对佛教的喜爱与钟情,其“爰自弱龄,神识沈静,率由至道,冥符上德”,“时游僧寺,伏膺释典,风鉴疏朗,豁然开悟”。除此之外,僧邕禅师还具备“锱铢轩冤(冕),糟粕邱坟”之可贵精神,视功名利禄如粪土,以儒家所称之经典《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为糟粕。后更在十三岁便“违亲入道”,于邺西云门寺出家,师从止稠禅师学习佛法,从此许身佛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僧邕禅师早年出家不仅与其天赋秉性和喜爱佛教有关,还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东魏北齐之际,佛教继续发展,势头强劲。据《广弘明集》记载文宣帝高洋“大起佛寺,僧尼溢满诸州,冬夏供施,行道不绝”[4]113。加上南北朝时期战乱凭仍、赋役沉重,许多百姓为了逃难及躲避沉苛之赋役负担而不断踏入佛门以求豁免。僧邕禅师为了解救芸芸众生,便以身许佛门、普度百姓为毕生之信念。

就在禅师“畢志忘疲”地修行佛法之际,北周武帝宇文邕于建德五年(576)十月,第三次下诏伐齐,帅七路大军亲征。周师一路势如破竹,攻克晋州、汾州、并州、邺城,于次年(577)二月灭亡北齐。之后又主要在原北齐统治地区推行灭佛政策,据《大唐内典录》载:“东平齐国,又殄前代数百年来公私寺塔,扫地除尽,融刮圣容,焚烧经典,八州佛寺出四十千。”[5]271《续高僧传》亦载:“会周建德六年,国灭三宝。”[6]649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僧邕禅师只好隐居山林清修。正如塔铭所云:“后属周武平齐,像往林虑,入白鹿深山,避时削迹。”

那么僧邕禅师又是如何师从信行禅师,并皈依三阶教的呢?据塔铭记载,在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弘扬佛教,当时已经舍了具足戒并试图建立三阶教的魏州高僧信行禅师劝僧邕禅师要“习当根之法”,“以济度为先”,而不应该“流连幽谷,独善其身”,于是僧邕禅师出白鹿山,拜信行禅师为师,同“修苦行”。开皇九年(589),信行禅师在宰相、齐国公高熲的推荐下被敕徵召,僧邕禅师便相随入京,住在高熲所建之真济寺(即后来之化度寺)。之后又在高熲的支持下,建立了五座寺庙作为传教基地,于是京师“莫不遵奉信行禅(师)之(教)”②③。

三、塔铭所云僧邕禅师对三阶教之贡献

在探讨僧邕禅师对三阶教之贡献之前,有一个不得不先提及的问题,即三阶教内部派别之争。这在塔铭中虽没有反映,但对全面认识三阶教及僧邕禅师之主张意义重大,有必要先予以说明。近现代有很多学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首先提出此问题的是日本学者矢吹庆辉,他说:“从此推测其(净名法师)派别,颇与裴玄证之徒不同。”[7]54矢吹氏从推测的角度指出了净明法师与裴玄证分属于三阶教之不同派别,我国学者杨学勇根据法藏P.2550号文书进一步认为净名法师与裴玄证实为同一派,并非有所不同,因为两者都主张犯戒还俗,三阶教的派系之争主要体现在裴玄证自立科纲上,表现在其与不主张犯戒还俗之僧邕一派的对立上[8]106。

其实道宣在《续高僧传》中对裴玄证和僧邕禅师各自所代表的派别之间的争斗是有所反映的。首先,道宣将信行禅师与裴玄证同放在卷16,而将僧邕禅师单独放在较后的卷19,这不仅说明在道宣看来裴玄证在三阶教中之地位是高于僧邕禅师的,而且说明信行禅师与裴玄证在主张犯戒还俗方面是一致的;其次,据《续高僧传》描述,僧邕禅师早在信行禅师还未创立三阶教时,就已经在邺西的云门寺出家,隋初前往相州法藏寺拜比其仅长三岁的信行禅师为师④,并一道至长安,与信行禅师同修“苦行”,共同创立了三阶教。其对三阶教贡献极大,“甚有主持之功”,可后来却“隐太白山”。裴玄证是信行禅师到长安后才收的弟子,却一直追随于信行禅师身边,且“凡所著述皆委证笔”,很受信任。可见,信行禅师还未圆寂时,三阶教中已有了内争,且信行禅师与僧邕禅师已然分道扬镳转而支持裴玄证一派。在信行禅师圆寂后,裴玄证更是“从素服”还俗,“自结徒侣更立科纲”,“自制碑具陈己德”,与僧邕禅师一派公然对立。也就是说,三阶教派别之间的矛盾分化对立乃至于尖锐化是由裴玄证所引起的。而僧邕禅师则继续以化度寺为基地,坚持其犯戒不必还俗之教义及主张⑤。

僧邕禅师对于三阶教之贡献,除了作为元老之一与信行禅师共同创立三阶教之外,还在于其勤于著经立说,以自身努力与修为宣扬三阶教之正法,扩大三阶教之影响力,直至贞观五年(631)圆寂。塔铭称他“十二部经,尝甘露而俱尽;五百具戒,凌严霜而未彫”。也就是说他坚持行具足戒,并著经书12部。僧邕禅师道德高尚,淡泊名利,“涉无为之境,绝有待之累……常卑辞屈已,体道藏器,未若道安之游樊沔,对凿齿而自伐弥天;慧远之在庐山,折桓元(玄)之致敬人主”。李百药在此将僧邕禅师“卑辞屈己,体道藏器”之品德与道安对习凿齿自称“弥天释道安”之高调和慧远逢迎篡东晋政权的桓玄之行为作对比,进一步突出了僧邕禅师之德行高尚。

四、结语

通过对《化度寺塔铭》之考略,笔者认为僧邕禅师家系应该属于太原郭氏中具有一定声望和影响力之一支。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其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再辅以聪颖之天资、刻苦之精神和仁爱之天性,便为其许身佛门铺平了道路。佛教在南北朝时期虽然得以迅速发展,然战乱凭仍、赋役繁苛的社会背景更坚定了僧邕禅师以佛法解救芸芸众生之信念。步入佛门的僧邕禅师在北周武帝灭佛之际,虽遁迹山林,独善其身,然在隋文帝支持佛教发展之时,毅然出山随比其仅长三岁之信行禅师修苦行、持具足戒,共同创立了三阶教。面对三阶教内部之派别之争,僧邕禅师依然著经立说,坚持犯戒不必还俗之三阶教“正法”,为唐初三阶教之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对于进一步结合敦煌石窟所出三阶教残卷及陕西淳化金川湾三阶教刻经石窟经卷对三阶教进行系统研究亦具有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董诰,阮元,徐松,等编.全唐文.卷143[M].北京:中华书局,1983:1446-1447.

②道宣.续高僧传(卷19).大正新修大藏经.册50.

③唐临.冥报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2:4.

④据《续高僧传》载,信行禅师圆寂于开皇十四年(594),享年55岁,则其生于东魏兴和四年(540);据上文所证,僧邕禅师出生于543年.

⑤道宣.续高僧传(卷16、19).大正新修大藏经.册50.

参考文献:

[1]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3]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道宣.广弘明集[M].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2册)[M].石家庄:河北佛教协会,2005.

[5]道宣.大唐内典录[M].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5册)[M].石家庄:河北佛教协会,2005.

[6]道宣.续高僧传[M].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0册)[M].石家庄:河北佛教协会,2005.

[7]矢吹庆辉.三阶教之研究[M].东京:岩波书店,1927.

[8]杨学勇.法藏敦煌文献P.2550号与三阶教的斗争问题[J].佛教研究,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