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学科建设的路径研究

2017-10-10 06:09张慧
文教资料 2017年18期
关键词:学科建设协同创新高等学校

张慧

摘 要: 本文以讨论高校协同创新背景下的学科建设路径为目的,介绍了协同创新的内涵界定,分析了目前高校学科建设存在的学科之间互不交流、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科研基地和平台欠缺等问题,并提出了协同创新中学科建设的路径策略。

关键词: 高等学校 协同创新 学科建设

隨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提出,未来对优秀创新人才、创新成果的需求为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而要适应这样的人才需求,必须打开校门,面向社会,与政府、企业的协同创新便成为我国高校战略发展的方向。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校建设的生命线,学科建设必须在协同创新中找到自己的创新之路,这对培养优秀创新人才有着深刻的意义和影响。

一、高校学科建设存在的不足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生命线,学科发展的水平直接决定高校的发展,世界名牌大学的成功来自于其拥有优势学科、顶级的师资和卓越的科研能力,所以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都应该围绕学科建设进行。因此,学科建设是高校协同创新的核心环节。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科之间各自为政。

我国高校目前学科建设最大的问题是各相关学科之间不是协作关系,而是竞争关系,缺乏交叉与融合,更难以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协作创新。而随着知识大爆炸时代的到来,仅凭单一的知识领域要取得突破性的创新难上加难,要有所创新必须走出原有的学科框架,寻求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融合,换一种思维方式,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试着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利用不同的视角对学科知识开展研究,也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当前我国某些高校的各学科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发展较好的学科更是封锁资源,防止其他学科使用,导致视野短浅,限制交叉学科进行沟通交流的机会,完全找不到协同创新的氛围。高校这种“条块分割”的学科设置,不仅阻碍各学科协同创新,更严重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只局限于某一学科、专业,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恰恰需要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而通识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识教育需要跨学科学习,而实际情况是各学科自己制定发展规划和培养方案,各自为政,通识教育成了一句空谈。

(二)优秀学科带头人匮乏。

学科建设的成功有赖于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教师队伍。学科带头人能够体现一门学科的综合竞争力,由学科带头人带领的学术梯队是否合理是决定学科是否能够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合理的学术梯队由在本学科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至两名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在具体研究方向中,又有具有较强学术研究水平的三至五名教授(副教授)作为支撑,每位教授(副教授)需要配备若干名助手。遗憾的是我国的某些高校由于地处偏远或财力受限,难以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多是职称较低的教师,几乎无法形成梯队,学科很难得到发展。

(三)科研基地和平台建设不足。

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科研基地和平台的保障,而实际情况是资源分配不均衡,某些高校由于资金问题无法建设自己的科研基地,有的即使建设了科研基地,也无力更新设备、技术,不能满足科研需求;还有的高校学科科研人员能力有限,难以胜任科研基地和平台的高水平建设,这些因素都不可避免地制约了学科的发展。

二、学科建设的协同创新之路

学科建设要走出困境,取得更大的发展,必须塔上协同创新的顺风车,内部无法解决的问题,职能寻求外部刺激带来改变。

(一)促进学科交融,建立学科集群。

学科建设的协同创新既可以通过内部组织协同又可以通过外部主体协同达到,高校在进行学科建设的协同创新时应考虑内外兼修的方式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1.高校内各学科交融合作

学科融合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种形式,更体现在实实在在的合作上,通过软、硬件的高度融合,形成学科集群。在硬件方面,高校应允许相关学科共享实验室,共享数据资料等,在软件方面将相关学科的资源和教师队伍的跨学科相融合,在进行国家重大项目立项时,可多学科共同申报,共同研究,共享成果,高校应该在各方面特别是科研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而除了科研方面的合作外,各学科更应该探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的举措,打破学科壁垒,给学生跨学科学习的机会,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2.积极主动寻求外部协同

高校应积极与企业沟通,加强科研合作,企业可以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委托或联合进行科研攻关,为研发新产品服务,高校可以借助企业的资金和资源共建研究基地,共享实验资源,增强学科建设的科研力量。还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了解行业前沿趋势,发现市场所需,据此,及时调整学科规划和培养方案,对学科建设的先进性十分有益。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评价体系。

学科队伍建设既要引进高层次人才,又要培养优秀教师,形成合理梯队,还要改变现有的教师评价体系,让教师的科研工作心无旁骛,没有后顾之忧,这样才有助于学科长期、健康发展。

1.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

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是解决学科教师梯队问题的唯一途径,一是不惜代价引进知名高校优秀毕业生特别是高水平学科学术带头人,构建一个有影响的学术团队;二是对自有教师要进行协同培养,通过与企业的合作,选派教师到企业中顶岗锻炼,增强其科研及实践能力;三是引聘特聘教授和客座教授,通过他们建立与其他高校和企业沟通的联系,共同成为协同创新的核心力量。

2.改革教师评价体系

在协同创新背景下的学科建设要得到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唯论文论的教师评价体系必须改变。可以设立专门的科研型教师职位,即积极参与协同创新的教师可以凭借其科技成果转化职称晋升的评价条件,这样既能够鼓励科研创新,又有助于学科的发展。

(三)共建科研平台,协同资源共享。

协同创新是一种各主体的协作,更是各主体进行资源共享的过程,高校有着自身的科研优势和优秀学科,与企业和地方政府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平台,主要围绕市场科技前沿,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企业提供资金及科研资源,高校提供科研团队,期望通过这种写作取得重大创新成果,为产业结构调整、行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为企业研发引领市场的新产品,为高校赢得声望和建设优势学科的契机。

(四)协同人才培养,助力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除了要在科研上出成绩外,优秀的人才输出也是提升学科水平的标准之一。培养创新人才要摒弃原来单一的培养模式,不能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应该更强调激发其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形成依靠学生的通识知识,要求学科之间沟通合作,共同对学生的培养负责,而实践能力无疑要依靠与企业之间的协同为学生提供实践的资源与空间,甚至可以允许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增强他们的创造力,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一定会成为学科建设的一大亮点。

三、结语

学科建设要保持活力,健康发展一定要放弃关起门来发展的旧思想,而要打开门,迎进来,把地方政府的扶持政策迎进来,把企业的资源、平台迎进来,把其他学科的优秀团队、研究方法迎进来,才能兼容并蓄,谋得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曼平.从战略高度谋划高校学科建设思路与对策[J].河南社会科学,2010(6).

[2]赵智博.基于科学发展理念的地方高校学科发展战略选择[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1).

[3]辛均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路径选择与发展趋势[J].高等农业教育,2013(12):46-49.

[4]邱玉敏.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提升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22).

项目来源:本文系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度项目“协同创新背景下民办高校建设研究”(JGJX2015D321)。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科建设协同创新高等学校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