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县,徐继畬的光荣与梦想

2017-10-11 01:23李礼
记者观察 2017年8期
关键词:华盛顿

李礼

五台县,徐继畬的光荣与梦想

李礼

中国在1839~1842年鸦片战争中的失败,引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古老的儒家社会的价值和活力到底如何?战争结束后,清朝官员中的佼佼者,福建巡抚徐继畬,对外部世界进行了研究,以期反观中国所处的地位。他的著作《瀛环志略》与魏源的《海国图志》齐名,是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认识世界的重要资料。

01 寻访徐继畬纪念馆

五台山下的马路上车来人往,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路边一个叫“五台”的小县。进入小县,一个颇有来头的寺庙被掩藏在一群新旧杂陈的县城店铺中,如果人们没有发现临时搭靠在墙角的一个牌子,可能不会注意到上面的三个大字:广济寺。而徐继畬就“寄存”在这座庙里。

徐继畬可谓近代山西最具世界知名度的人物,他的影响力并不来自担任福建巡抚、同文馆大臣等显赫的政治生涯,而是那本1848年秋刊行的《瀛环志略》。这本地理书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从美国汉学家费正清以后,日益得到重视。不过直到今天,徐继在中国似乎仍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瀛环志略》对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自晚清总理衙门设置以来,此书便成为出使欧洲的中国官员必备的参考书之一,这些人里包括1867年的斌椿、1876年的郭嵩焘、1890年的薛福成等。他们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先驱人物。他们或许注意到了徐继畬以开放的姿态,不再使用“夷”来称呼欧美国家,但直到他们走出国门,才感受到徐对新世界的敏锐观察。第一位驻外正式外交官郭嵩焘来到英国后,惊讶于前人的视野:“徐先生未历西土,所言乃确实如是,且早吾辈二十余年,非深识远谋加人一等乎!” 梁启超早年的一次重要人生际遇,也与徐继.的这本书有关。在《三十自述》里,梁启超称自己途经上海,“购得《瀛环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这本书成为梁年轻时代观察现代世界的第一扇窗口。如今,各种年代不同版本的《瀛环志略》存放在徐继畬纪念馆内。

始建于元代的广济寺规模宏大,因年久失修和各种破坏,现仅存一座大雄宝殿。大殿前的一座房屋被改造为徐继.纪念馆,馆前杂草丛生,一尊古旧的清代火炮被置于门口。纪念馆前的一侧,摆放着据称是徐继畬用过的衙门器具。

02 《瀛环志略》的前尘旧梦

徐继畬纪念馆参观者一直不多,不过还是断断续续有人找过来,包括美国人和日本人。美国人与徐继畬一直颇有缘分,他们创办的《中国丛报》很早关注到了在福建、广州从政的这位官员。该刊1843年报道了徐作为广东按察使抵达广州,这是英文出版文献中第一次提及徐继畬。出版者裨治文似乎注意到,这是一个对中国与西方关系看法有重大不同的官员。与徐接触过的西方人发现,“这位中国高级官员实在非同寻常。”在他们心目中,徐继畬不仅光明磊落、公道正派,而且十分礼貌友好。

雅裨理是最早来华的美国传教士之一。在厦门,他愉快地回答了徐继畬各种关于世界历史、地理的问题,帮助他用中文标注地图,并为自己遇到一位如此开明的中国官员而备感兴奋:“他是我迄今见过的高级官员中最爱寻根究底的中国人。”在1844年的前2个月,雅裨理两次拜会徐继畬,虽然后者对宗教的冷淡令他失望,不过他无意中成为徐扩大世界视野的得力助手,也成为《瀛环志略》一书主要的信息来源。日后徐继畬在书中至少6次提到了雅裨理,并在序言中坦承美国人的贡献。

《瀛环志略》的书名,得自战国阴阳家邹衍所论“中国之外有大九州,有大瀛海环之”。 1844年,徐继畲完成书的初稿。该书共10卷,总分图44幅,文字近20万字,共介绍了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介绍尤为详细,包括地理沿革、政情、经济和民俗等。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徐书纯叙地理,视魏书体裁较整。此两书在今日诚为刍狗,然中国士大夫稍有世界地理知识,实自此始。”

和近代很多地理书一样,《瀛环志略》并非纯述地理,比如对美国政治与华盛顿的赞赏,即用典型的中文古典笔法赞许遥远的美国政治:“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駸駸乎三代之遗意。”这是一次远距离的大胆判断,中国人此后对美国人的好感几乎在此定下基调。因此,历史学家熊月之称:“徐继畬的华盛顿论在近代思想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典范意义。”

1997年5月,美国国务院中国蒙古事务处主任梁昊在华盛顿纪念中美友好先驱徐继畬仪式上演讲

徐继畲纪念馆和广济寺同处一院,此处收藏有各年代版本的《瀛环志略》

1853年,经过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推荐,徐继畬对华盛顿的评论被立石刻碑,送到美国后镶嵌在华盛顿纪念塔内。今天如果有人在1884年落成的华盛顿纪念塔寻找,可以在第十层发现这几句话,落款则为“大清国浙江宁波府镌,耶稣教信辈立石,合众国传教士识”。为此,美国第17任总统安德鲁·约翰逊制作了一幅斯图尔特的华盛顿画像复制品送到中国。1867年10月21日,美中双方为此甚至还举行了一次向徐继赠送华盛顿像的仪式。《纽约时报》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报道。130年后,1998年6月 29日上午,当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此事再次被提起:“从我居住的华盛顿特区白宫的窗口向外眺望,我们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纪念碑俯视全城。那是一座高耸的方形尖塔。在这个庞大的纪念碑旁,有一块很小的石碑,上面刻着的碑文是:美国决不设置贵族和皇室头衔,也不建立世袭制度,国家事务由舆论公决。美国就是这样建立了一个从古至今史无前例的崭新政治体系,这是最奇妙的事物。”

被刻上纪念碑的原文,徐继畬的原文这样写道:“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尝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和魏源所著《海国图志》一样,日本人对《瀛环志略》的熟悉超过同时代的中国人。幕府末期的著名学者柳河春三在1861年出版的汉文本《横滨繁昌记》中,有所谓“舶来书籍”一节,其中的近刊汉文西书都曾提到《瀛环志略》。该书和《海国图志》一起,成为影响日本人近代世界视野的重要思想资源。

徐继畬显然也影响到了山西另一位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阎锡山。更巧的是,他们是同乡,阎锡山的故里五台山河边镇距徐的故居东冶镇不远。阎锡山在光复山西向全国通电时,曾自豪地说,早年“窃读乡先正《瀛环志略》书”。此后阎锡山支持将徐继畬的著作精华汇编为《松龛先生全集》。

03 徐氏家族的辉煌

东冶镇是五台县第一大镇,名称因古时冶炼铜铁而得。徐氏家族是这里最主要的大家族之一,徐继畬就出生于当地称为东街的地方。1851年,徐继畬因处理福州神光寺两名英国人入住问题,被降职回京,次年被削职回乡。回到故乡,他的第一个计划是寻一个栖身之地,最后清贫的归乡者勉强在世代居住的东冶镇买下了一片土地,“乃得苫盖数椽为藏身之地”。

华盛顿纪念塔第十层内的徐继畬汉字碑铭

徐继畬研究专家任复兴,1990年他翻译了《徐继畲及其〈瀛环志略〉》一书

朝元巷17号里,徐继畲老宅的守望者徐立栋

朝元巷的入口处,挂着一块斑驳落色的木牌子:“徐继畬故居筹建处”,几个字饱经风雨的模样仿佛已经历几个时代。 “朝元”巷的命名,源于徐继畬朝考名列山西籍第一,现在巷里的住户大部分都是徐氏家族后人。偶尔有几户人家蹲坐在“朝元”的题字下聊天,才依稀记起祖先的荣耀。

朝元巷17号是个不大的院落,经过几番曲折,迎面而来一座精致玲珑却明显失修的门楼,苍凉而颇具气势的主屋随后出现,这里就是为数不多的徐继畬慕名者在东冶寻觅的目的地。徐继畬身前的家宅远比现在的17号院大的多,经过几番分割、改造,现在只有这里的住屋才被称为“故居”,徐立栋则是老宅的守望者。

不过,访客到来毕竟是极少发生的事情,徐立栋显然知道来访者的兴趣所在,他领着我们进屋。陌生的访客如同一脚迈入另外一个时空,伸手可触屋内百余年前的湿润。在老房子里,徐立栋为我们展示了徐家家谱和名人题写的字画。

从老屋出来,我们向据此不远的建安村走去,那里有一个大规模的徐氏宗祠。在约5000人的建安村里,徐家的后代多达3000人。建安村一位姓师的乡长带着我们前往徐氏宗祠参观。在进入第一道门后,我们在写着“传家”和“耕读”的院子里等了很久;进入第二道门后,看管祠堂的一位徐家后人为我们打开了宗祠最后一道大门:照片、楹联和各种旧式器物立即填满了众人的眼睛,一个徐姓大家族的命运在这里被紧密联结起来。徐继畬和徐向前的照片占据了侧面的一面墙,他们是这个家族过去100年里最值得骄傲的人物。正如徐继畬画像上方的一行字所写的,“汶山灵秀昔有松龛,今有向前”。“松龛”正是徐继畬的名号;开国元帅徐向前,也出自徐氏家族。

徐氏宗祠内众多的杰出人物画像,让参观者感受着这个家族过去100多年里的辉煌和厚重。

摘自东方历史评论

猜你喜欢
华盛顿
假设推理法
华盛顿智斗盗马贼
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
华盛顿的拳头理论
华盛顿的“拳头理论”
华盛顿的拳头理论
华盛顿公交系统举行反恐演习
手里拿着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