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应急研究综述*

2017-10-11 09:11黄淋妃
灾害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调度应急文献

吴 超,黄淋妃

(中南大学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城市应急研究综述*

吴 超,黄淋妃

(中南大学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针对城市应急问题,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城市应急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研究。首先,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分别以“urban emergency”和“城市应急”为主题词,检索2001-2015年间国内外城市应急方面的相关研究论文,并根据作者国别与文献发表时间进行文献分析。其次,通过对相关论文内容的分类总结,分别从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完善、城市应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调度、城市应急能力的评估与分析3方面对城市应急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分析和评述。最后,对已有城市应急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城市应急研究趋势进行简析。结果表明,国内外已对城市应急开展大量研究,但仍存在“对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研究角度存在局限性”与“对城市应急能力评价的研究缺乏综合性”等方面主要不足,未来城市应急研究的主要新领域之一是城市群应急联动研究。

城市应急;文献分析;城市应急管理系统;城市应急资源;城市应急能力;城市群;应急联动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与此同时,很多引发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的潜在诱因也在不断增加,导致城市突发公共事件频发,如火灾、地震、疫病传播、生态灾难、恐怖活动等。城市突发公共事件不仅会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也会对城市的社会安全与稳定造成较大冲击,严重制约了城市发展。因此,解决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问题成为了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对此,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但目前对城市应急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的文献还不多。

综上,本文通过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基于城市应急研究的相关文献,对近年来国内外城市应急的研究进行论述和总结,并分析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城市应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进行展望。

1 近年来城市应急研究的成果检索与分析

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论文的观点往往可以反应当下某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以及未来趋势。因此,为了解近年来城市应急研究的最新动态,本文以学界发表的关于城市应急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对文献的数量及内容进行分析,从而掌握近年来城市应急的研究现状。

以“urban emergency”为主题词,设置文献发表年份为2001-2015年,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出9 053篇文献,按文献作者国别进行统计分析(图1)。从图1中可看出,库内发表城市应急研究相关论文数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15年间共发表论文4 457篇,占据论文总量的49.2%,远远高于其它国家。其次是中国,发表论文503篇,表明中国在城市应急研究领域发表高水平论文较少,但总体看来,仍处于世界前列。这说明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对城市应急研究重视度高。

在国内研究中,以“城市应急”为主题词,设置文献发表年份为2001-2015年,对CNKI数据库近年来收录的文献进行检索,共检索出9 270篇文献。按照论文发表的年限进行统计分析(图2)。从图2中可看出,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城市应急的研究总体呈现增长的态势,局部呈现波动形势,说明城市应急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研究热度越来越高,但也因事件等原因而呈现曲折上升形式。

图1 近15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有关城市应急论文数和作者国别的分布图

图2 CNKI库中有关城市应急研究文献数与发表时间的分布图

由图2可将国内城市应急研究划分为4个时期:①萌芽时期(2003年之前):论文数量少,相关研究少;②快速发展时期(2003-2008年):论文数量呈现大幅度增长形式,这是因为2003年“非典”事件爆发,2008年“汶川大地震”、“南方雪灾”等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的相继发生,暴露出了城市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城市应急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大量关于城市应急的研究开始展开,故从2003年开始城市应急研究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到2008年达到研究的蓬勃期,论文数量高达799篇,这段时期可视为城市应急研究的快速发展期;③曲折发展期(2008-2013年):论文数量呈上下波动性增长,表明城市应急研究发展出现波动,可视为城市应急研究的发展曲折期;④瓶颈期(2013年至今):2013年以后论文数量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说明城市应急研究遇到了难点,呈现出瓶颈现象,需重点突破,加强研究。

通过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CNKI数据库检索出的相关文献,采用模糊性分类方法对其内容进行大体分类,结合城市应急基本研究过程,本文主要从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完善、城市应急资源优化配置与调度、城市应急能力的评估与分析三大研究模块进行论述和总结。如图3所示,三大模块之间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完善是城市应急的基础,城市应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调度是城市应急的核心,城市应急能力的评估与分析是城市应急的保障。

图3 城市应急研究三大模块及其关联分析图

2 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完善

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是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有效手段,以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响应全过程为主线,涵盖应急准备、检测预警、应急响应和应急恢复四阶段,主要包含应急管理业务体系和技术系统两部分。

2.1 城市应急管理业务体系

应急管理业务体系通常指一案三制,即“应急预案”、“应急工作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纵观城市应急管理业务体系的相关文献,对应急预案和法制的研究文献较少,对城市应急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研究则较为热门,具体分析如下。

(1)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的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计划或方案。通过检索文献,学术界主要从其基本要素[1]、单项事故预案研究[2-3]、应急预案体系和管理系统[4-6]、应急预案评价[7]等方面展开研究,重点研究如何构建应急预案体系,从而提高城市应急能力。

(2)应急法制包含了国家颁发的各项应急相关法律法规、条例,国家已制定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而学界主要从如何构建应急法律制度[8]、应急法律制度的原则[9]、应急法制体系[10]等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同应急预案研究类似,其研究重点也在于研究如何构建应急法制体系;应急工作体制指政府应急组织、专项应急组织,运行机制指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涵盖了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学界对城市应急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展开了大量研究[11-12],主要都是从管理学视角,借鉴国外经验,探讨我国应该如何建设应急管理体质的问题。

2.2 应急管理技术系统

技术系统即是指应急信息系统,由基础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预案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指挥调度系统等构成。其目标就是配合危机管理的全过程,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大面积的、跨专业和部门的信息资源、处理资源和通讯资源的实时调度,使应急指挥过程更加科学化和可视化。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学界主要从两个角度对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①从新型技术、方法模型等在城市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13-15]出发,研究了GIS、GC、数学模型等在系统中的运用;②从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城市智能决策应急指挥系统等系统角度[16-17]出发,探讨如何构建完善的城市应急管理系统。

3 城市应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调度

应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调度是城市应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应急资源配置的数量与调度的速度都将会直接影响到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的效率,因此城市应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调度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方向,下面主要从应急资源配置及调度两大方面对其现有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

3.1 城市应急资源优化配置

城市应急资源优化配置包含两个方面,即选址和配置问题。自1857年,Sylvester首次提出P-center问题,国外就开始对应急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的研究,并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先后提出集覆盖选址模型[18]、线性整数规划模型[19]、最大覆盖选址模型[20]、多层次覆盖选址模型等确定性模型及超立方排队模型[21]、最大期望覆盖模型[22](MEXCLP)、最大可利用选址模型[23](MALP)、随机集覆盖选址模型[23](PLSCP)等随机性模型,这些模型后期被学者们广泛使用,并进一步研究,形成新的模型。

纵观国内外应急资源配置模型,若按其构建的理论依据进行分类,可看出大部分是基于运筹学理论构建模型,如基于动态规划论[24]、多目标模糊规划[25]、两阶段随机规划[26]、线性整数规划[27]、动态博弈[28]、决策论[29]、存储论[30]等构建相应的应急资源配置模型,另外也有小部分研究是以经济学、物理学等理论为基础构建模型,如文献[31]依托微观经济学帕累托最优理论,构建了人民银行应急资源帕累托最优理论模型,文献[32]提出一种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电网自然灾害应急资源配置模型等。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针对应急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已构建众多模型,但对于模型的求解和算法研究则稍显落后,现有研究多半使用计算机软件或仿真技术对模型进行求解,但其过程复杂,计算量大,有些模型求解出来的结果在实际中可用性差,甚至偏离实际情况。

3.2 城市应急资源调度

城市应急资源调度是指城市应急管理机构对各种应急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有效调节,并制定相应的应急资源调度方案,确保在第一时间内完成资源运达任务的管理过程。建立应急资源调度模型是完成应急资源调度过程中的关键点[33],学界针对应急资源调度问题建立了诸多模型,现对国内外应急资源调度模型进行总结分类(表1),并指出研究的薄弱点和创新点。

(1)通过对知网以“应急资源调度”为主题检索出的文献采用内容分析技术,进行上述大体分类。对每种类型的模型研究的文献数量进行模糊分析发现,每种分类标准中,类型1研究文献数量整体大于类型2研究文献数量。

(2)根据模型创建的时间顺序,即参考文献的发表时间进行模糊分析,大体上可看出,每种分类标准中,时间顺序上类型1到类型2呈递增趋势,即前期研究主要集中于类型1的研究,而近期主要研究类型2。

(3)在每种分类标准中,研究难度由类型1到类型2呈递增趋势,与现实情形的相似度亦呈递增趋势。

(4)针对上述形式,显而易见,类型2相比于类型1,与现实情形更为接近,故研究者们逐渐转向研究类型2,而类型2更为复杂,故研究出现瓶颈现象,呈现出时间上近期研究较多,数量上研究文献较少的现象,这也将是后期研究者们需要重点突破的地方。

(5)同时,综合上述四种分类标准,结合新型技术思想和其他调度模型,构建新型应急资源调度模型,新型调度模型和类型2的模型都是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4 城市应急能力的评价与分析

城市应急能力评价与分析是城市应急能力建设的基础,为城市应急系统的建设和改进提供决策性支持,因此城市应急能力评估也是城市应急研究领域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对文献采用内容分析技术,发现国内外对城市应急能力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两大部分。

城市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可分为单项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和综合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单项如地震灾害[48]、水利灾害[49]、医疗卫生[50]等,综合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51-52]则是具有普适性的指标体系,不针对某种特定事故,而是综合评价整个城市系统的应急管理能力。目前学界多研究城市单项灾害应急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而较少研究城市综合应急能力的评价,这是研究的重点,也是研究的薄弱点。

表1 一些典型的城市应急资源调度模型分类

图4 城市应急资源调度模型分类及趋势图

国内外学者采用了很多方法对城市应急能力进行了评价,经过对文献的分析,对主要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表2)。

另一方面,要保持对羔羊的观察,一经发现异常,及时根据羔羊的各种症状确诊羔羊的病症,针对大肠杆菌病做出及时、准确、高效的治疗。另外,当羔羊出现神经类的症状时,标明其大肠杆菌病已经进入晚期,治愈的概率极小。做好羔羊的治疗与防范工作,能够有效抑制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控制羔羊疫情发展。促进养羊场经济效益的提升。

5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展望

5.1 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应急研究主要包括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完善、城市应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调度、城市应急能力的评估与分析三个模块,上文对它们分别进行了文献综述分析。经分析发现,尽管国内外学者已对城市应急领域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

(1) 对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研究角度存在局限性。现有研究大部分是基于管理学的角度和思维,探讨如何建设城市应急管理体质和运行机制,而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大系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综合研究,如社会学、管理学、协同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

(2) 对城市应急资源配置与调度的模型构建缺乏指导性和创新性。模型多为单目标、或单阶段、或单应急点、或条件确定的模型,而实际应急中往往需要同时满足多项目标,向多个应急点配送应急物资,采取多阶段应急方式,且时间、资源需求量等因素也常常是不确定的,因此模型与实际的符合程度较低,对于应急资源的优化调度的指导作用较弱,且模型构建多采用运筹学方法,缺少创新性。

(3) 对城市应急能力评价的研究缺乏综合性。现有研究多侧重于对城市单项灾害应急能力的评价研究,而较少有文献研究城市综合应急能力的评价,其评价研究缺乏综合性,不足以体现城市综合应急能力,也无法在评价的基础上对城市综合应急的规划等提出建设性意见。

(4) 由于很多城市在规划建设之前和建设过程中很少考虑城市应急问题,特别是对于老旧城市,城市应急的先天不足造成了城市应急理论的应用与实践困难重重;另方面,随着城市的规模不断拓展,应急系统越发庞大,新老城区协同应急越发困难,新问题不断涌现,造成城市应急研究和应用落后于城市发展的局面。

总之,目前城市应急研究虽已取得诸多成果,但仍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城市应急方面的后续研究需从以上多方面着手,以求完善与改进。

5.2 展望

城市的高速发展给城市应急带来了相应的压力,只有不断强化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完善,科学合理的进行应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调度,提高城市应急能力,方能抵御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的侵袭。根据文献分析及已有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可得出未来城市应急研究的三方面主要趋势。

(1) 融入多学科、采用多视角对城市应急展开研究,不断拓展城市应急研究的思维和方法,通过深入研究城市应急问题,从而提高城市应急能力。

(2) 逐步完善城市应急资源的调度与配置模型。模型构建逐步向多目标应急资源调度模型、多应急点应急资源调度模型、动态应急资源调度模型、非确定条件下应急资源调度模型转化,同时结合新型技术思想和其他调度模型,构建新型应急资源调度模型。

(3) 加强对城市综合应急能力评价的研究。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种类繁多且大多不可预测,研究单个灾害应急能力不具有普适性,不足以提高城市综合应急能力,故需加强综合应急能力评价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提高城市综合应急能力。

此外,需要对城市应急研究的主要新领域之一——城市群应急联动展开深入研究。在城市化发展迅猛的时代,城市群效应逐渐显现,对城市群应急联动研究显得十分必要,迫在眉睫,这主要是因为:①城市突发灾害具有跨区域性特征,呈现出城市群群发效应;②发生某些大型城市突发公共事件时,单个城市应急能力有限;③城市群合作应急将能节省大量闲置投入。因此,显然,城市群应急联动研究将是未来城市应急研究的重点方向。

6 结论

(1)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CNKI数据库分别从国际视野和国内视野对城市应急研究成果进行检索,并按照国别和时间对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对城市应急高水平研究成果偏少,但仍处于世界前列,且国内对城市应急研究总体呈增长态势。

(2)城市应急研究主要包括: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完善、城市应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调度、城市应急能力的评估与分析。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完善是城市应急的基础,城市应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调度是城市应急的核心,城市应急能力的评估与分析是城市应急的保障。

(3)基于对城市应急研究3个模块的文献综述分析,现有城市应急研究存在不足是:①对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研究角度存在局限性;②对城市应急资源配置与调度的模型构建缺乏指导性和创新性;③对城市应急能力评价的研究缺乏综合性。

此外,根据本文研究,可对未来城市应急研究提出以下展望:①融入多学科、采用多视角对城市应急展开研究;②逐步完善城市应急资源的调度与配置模型;③加强对城市综合应急能力评价的研究;④对城市群应急联动展开深入研究。

[1] TENG W. Study on the basic element of urban disaster emergency plan[J]. Urban Studies, 2006,13(1):11-17.

[2] TIAN H C. Research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afety emergency plan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3, 869/870:293-297.

[3] DU Y T, ZHONG L L. Study on semantic model of urban rail transit emergency plan[J]. Applied Mechanics & Materials, 2013, 380-384: 2822-2826.

[4] 谢迎军, 朱朝阳, 周刚, 等. 应急预案体系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0, 6(3): 214-218.

[5] GU Y, JING Z Z, ZHAO T X, et al.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urban emergency counter-plan and management system (UECMS)[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1, 268/270:1367-1373.

[6] 王英杰, 罗凤霞, 封博卿, 等. 城市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预案管理模式探索[J]. 铁路计算机应用, 2012, 21(5): 20-22.

[7] SUN B Z, MA W M. An approach to evaluation of emergency plans for unconventional emergency events based on soft fuzzy rough set[J]. Kybernetes, 2016, 45(3): 461-473.

[8] 高冲. 浅谈我国灾害应急救援体制的法律制度构建[J].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1, 30(3): 246-249.

[9] CHEN J, WU S, CHEN J, et al. On principle of emergency legal system[C]//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Management Sciences (ICEMMS), 201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10:492 - 495.

[10] 严利, 张凤麟. 关于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法制体系的设想[J]. 资源与产业, 2007, 9(1):102-104.

[11] 赵振东. 我国城市应急管理协调机制研究[D].乌鲁木齐: 新疆大学,2010.

[12] 闪淳昌, 周玲, 钟开斌. 对我国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总体思考[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1,13(1): 8-12.

[13] 湛永松, 卢兆明. CG与GIS支持下的城市应急系统研究[J].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15(1):28-33.

[14] 张会,刘茂. 城市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探讨[J]. 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0,21(4):45-50.

[15] 米红,杨帆,曾东海. GIS技术和数学模型在城市应急系统中的应用[J]. 测绘科学,2005,30(1):69-72,111.

[16] 邹逸江.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研究[J]. 灾害学,2007,22(4):128-133.

[17] Yu X, Sun F, Liu S, et al. Urban emergency intelligent decision system based on variable precision graded rough set on two universes[C]//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 IEEE, 2015:5202-5205.

[18] C Toregas, R Swain, C Revelle, L Bergman. The location of emergency service facilities[J]. Operations Research, 1971, 19(2):93-95.

[19] C S Revelle, R W Swain. Central facilities location[J]. Geographical Analysis, 1970, 2(1):30-42

[20] Church R, Revelle C. The maximal covering location problem[J].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1974, 32(1):101-118.

[21] D'Amico S J, WANG S J, Batta R, et al. A simulated annealing approach to police district design[J]. 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 2002, 29(6):667-684.

[22] Daskin M S. A maximum expected covering location model: formulation, properties and heuristic solution[J]. Transportation Science, 1983, 17(1):48-70.

[23] Revelle C, Hogan K. The maximum reliability location problem and α-reliable p-center problem: derivatives of the probabilistic location set covering problem[J].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1989, 18(1): 155-173.

[24] 夏季, 王婉娟, 夏晶. 基于“情境-应对”的动态滚动式应急资源配置[J].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2, 27(3): 41-43, 55.

[25] WEI G Q, LUO X T. Fuzzy decision model for emergency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dispatch[J]. Computer Engineering, 2011, 37(22): 284-254.

[26] 葛洪磊,刘南. 复杂灾害情景下应急资源配置的随机规划模型[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4, 34(12):3034-3042.

[27] SU Z, ZHANG G, LIU Y, et al. Multiple emergency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concurrent incidents in natural disast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16, 17:199-212.

[28] 王金凤,张璐瑶,冯立杰,等. 基于动态博弈的煤矿突发事故应急资源配置[J]. 煤矿安全, 2016,47(1):234-237.

[29] 姚令侃,汤家发,杨明. 防洪物资储备决策方法初探[J].灾害学,2001,16 (1):29-34.

[30] 张文峰.应急物资储备模式及其储备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31] 徐振潇,徐书杰,刘小康.基于帕累托最优理论的人民银行应急资源配置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3, 35 (5):73-76.

[32] 贾雷亮,周景,申卫华,等.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电网自然灾害应急资源配置模型[J].广东电力,2014,27(9):42-48.

[33] Caunhye A M, NIE X, Pokharel S. Optimization models in emergency logistics: A literature review[J]. 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 2012, 46(1):4-13.

[34] Ozdamaret A L. Emergency logistics planning in natural disasters [J].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2004,29(3):217-245.

[35] 戴更新,达庆利.多资源组合应急调度问题的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20(9):52-55.

[36] 阙师鹏,刘钰,姚珊. 煤矿应急资源调度的多目标决策研究[J].煤矿安全,2015,46(9):243-245.

[37] 魏汝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资源优化管理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38] 王炜,刘茂,王丽.基于马尔科夫决策过程的应急资源调度方案的动态优化S[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56(3):18-23.

[39] 陈雷雷,王海燕. 大规模突发事件中基于满意度的应急物资优化调度模型[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7(5):46-52.

[40] 穆然. 铁路应急资源动态多阶段调度决策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15.

[41] YANG J, XU W, WU Q, et al. No-cooperative games for multiple emergency locations in resource scheduling[J].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2008,24(S1):88-93.

[42] 郭子雪,王兰英,齐美然,等. 基于区间数信息的区域应急物资储备库选址多目标决策模型[J]. 灾害学,2015,30(2):148-151.

[43] YANG J J, WEI X U, FENG Y S, et al. Relief resources scheduling model based on multi-mode layer network[J]. Computer Engineering, 2009, 35(10):21-24.

[44] 杨勃,李小林,杜冰.模糊环境下应急系统多目标调度问题求解[J]. 系统管理学报,2013, 22(4):518-525.

[45] 高淑萍,刘三阳.基于联系数的多资源应急系统调度问题[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3, 23(6):113-116.

[46] 刘梦喜.突发公共事件网格化应急资源调度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2.

[47] ZHAO L. Research on scheduling problem of emergency resource with pulse need[J]. Dongnan Daxue Xuebao, 2008, 38(6):1116-1120.

[48] 邓砚,聂高众,苏桂武.县(市)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灾害学,2010,25(3):125-129.

[49] LIU X 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emergency response capability to water conservancy disasters[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0.

[50] LIU J, WANG Z, LI Linlin, et al.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emergency response capability for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in grassroots army medical service institutions[J]. China Modern Doctor, 2014.

[51] 张永领. 基于应急管理阶段的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0,36(9):32-34.

[52] YANG S. Applied research of improved AHP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CNG gas stations business unit's emergency response capability[J]. Value Engineering, 2010.

[53] 刘莉,谢礼立.层次分析法在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估中的应用[J].自然灾害学报,2008,17(2):48-52.

[54] ZHANG C L, XUE B G, CHENG R D. Study on evaluation model of road emergency response capability[J]. Scientific Decision Making, 2014.

[55] 吴晓涛.基于FAHP法的城市社区应急准备能力评估[J].灾害学,2010, 25 (4): 110-114.

[56] YIN Y L, LIN G L. Study on evaluation of the city gas emergency response capability[C]// Logistics Systems and Intelligent Management,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10:1683-1686.

[57] 王艳辉,罗文婷,郭晓妮.基于改进SP法的铁路应急能力综合评价研究[J].铁道学报,2009,31(2):17-22.

[58] 王军建.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城市消防系统评价及灭火救援能力分析[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6,29 (10) :47-50.

[59] 张永领.基于Delphi法和最小判别的应急能力逐级评价模式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 (2):165-171.

Abstract:Aiming at the urban emergency problem, a review on the urban emergency research was conducted by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At first, by using “urban emergency” as the theme word for searching and applying the tools of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and CNKI database, the papers on urban emergency research from 2001 to 2015 over the world were retrieved and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published time and author countries. Secondly, through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contents of indexed papers, the main contents of urban emergency research were summarized, analyzed and commented from three aspects which are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urban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the optimal allocation and scheduling of urban emergency resources and the assessment and analysis of urban emergency capability. Finally, the existing problems on the urban emergency research and the developing trend were briefly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large number of urban emergency researches have carried out over the world in the past time. However, there still existing some insufficient, such as the limitation of the investigation views of urban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lack of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urban emergency capability evaluation, etc. One of the important areas of urban emergency research is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emergency.

Key words:urban emergency; document analysis; urban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urban emergency resources; urban emergency capability; urban agglomeration; emergency linkage

Review on Urban Emergency Research

WU Chao and HUANG Linfei

(SchoolofResourcesandSafetyEngineering,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410083,China)

吴超,黄淋妃. 城市应急研究综述[J]. 灾害学,2017,32(4):138-145. [WU Chao and HUANG Linfei. Review on Urban Emergency Research[J]. 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2017,32(4):138-145.

10.3969/j.issn.1000-811X.2017.04.024.]

X43;X91

A

1000-811X(2017)04-0138-08

2017-03-07

2017-05-0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资助(2016YFC08025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534008)

吴超(1957-),男,广东揭阳人,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E-mail: wuchao@csu.edu.cn

黄淋妃(1992-),女,湖北宜昌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安全科学基础理论、安全运筹学等.E-mail: 1819986848@qq.com

10.3969/j.issn.1000-811X.2017.04.024

猜你喜欢
调度应急文献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调度集中系统(CTC)/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维护手册》正式出版
电力调度自动化中UPS电源的应用探讨
基于强化学习的时间触发通信调度方法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基于动态窗口的虚拟信道通用调度算法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